書的演變歷史資料

  最早書寫材料都取自於自然界,如:石塊、樹皮、樹葉、獸皮、獸骨及動物的甲殼等等,都是其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資料,供大家參閱。

  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就有了文字.這些文字是刻在烏龜殼和扁平的獸骨

  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這些文字,直到1899年才發現.

  那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懿榮的官員得了病.他懂得醫道,每次抓來的藥,都要親自看過,然後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做“龍骨”的藥上面,發現有許多好像文字的東西,他感到驚訝.於是把這家藥鋪裡刻有這種文字的“龍骨”全買下來,憑著他對中國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詣,考證出這些“龍骨”是殷商時代遺留下來的烏龜殼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時使用的文字.在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記載了殷代的祭祀、戰爭、農業、牧業、手工業、氣象、政權組織,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況.後來人們把這種文字叫做甲骨文.這些甲骨可以說是書籍的雛形.

  正式的書籍,是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起先,人們把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這些木片或竹片叫做簡或牘.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樣長度和寬度的細條***一般5寸至2尺長***,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筆寫,每片可以寫8到14個字.有的把簡牘用麻繩、絲繩或者皮條串編起來,叫做“冊”,也寫作“策”.這個“冊”字,像在幾片竹簡中間穿上繩索的樣子.傳說孔子因為勤奮讀書,竟把這種穿冊的皮條翻斷了多次.

  這種笨重的書使用起來當然是極不方便的.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簡牘文書有120斤重.西漢的時候,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簡.

  春秋末期,還出現了寫在綢子上面的書.這種書叫做帛書.它可以捲起來,一部書就是一卷或幾卷綢子,用木棒做軸,所以也叫它卷軸.後來,“卷”成了書的量詞.人們常說的“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就是從這裡來的.這種書比竹簡輕便,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採用.

  紙的發明,為書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東漢有個叫蔡倫的,改進了西漢時候的造紙技術,於是出現了用紙抄寫的書.這種書也是一卷一卷的,輕巧適用,成本較低,儲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寫紙書很費事,後來又發展成雕版印刷: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刻板可以印幾百部到幾千部的書.現在儲存下來的最早的雕版書籍,是唐朝鹹通九年的《金剛經》,藏於英國博物館.

  雕版印刷質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書版要幾年,而且一部書要刻許多塊板,佔用大量房舍存放,發現了錯誤也不好改.宋朝慶曆年間,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用粘性膠泥做成厚塊,刻上一個一個字,用火把泥塊燒硬.印書時,就把一個個活字塊,按照書稿的次序,放在一塊鐵板上,用松香、蠟和紙灰等東西把它們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壓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質量好,製版比較容易,發現錯誤可以隨時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繼續使用.這是印刷史上劃時代的改革.

  到了近代,隨著造紙工業的發展和印刷技術的提高,印書花樣翻新,如油印、石印、鉛印、膠板彩印、影印,以及靜電覆印等,於是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書.

  隨著電子和鐳射技術的廣泛應用,近年來,又出現了許多奇妙的書,像會說話的書,“電視唱片”書,立體的書以及縮微型的書,等等.

  會說話的書,是在書裡裝有微型唱片或者錄音帶,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發音代號,通過電子儀器可以還原成為人的聲音.一些兒童讀物,在封底上鑲有微型唱片和唱針.唱針接觸唱片以後,隨著唱片的轉動,就可以聽到書中出現的人物的聲音.

  更有趣的是一種叫做“電視唱片”的書,也叫“視盤”,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過一種特殊的鐳射方法,把影象和聲音錄到視盤上,收看的時候,把放像機接到電視機上,就可以把影象和聲音還原.根據學習和研究的需要,還可以使畫面隨時停下來.出版某種重要的學術著作或者論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實驗情況,錄在視盤上,跟書籍一起出賣.視盤既可以顯示物體運動情況,也可以顯示許多微妙的現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質的分子運動,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動畫的辦法顯示.

  還有一種書,插圖是立體的.開啟書,書裡的人和動物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現在的書,不僅品種多,而且有的越來越小.“縮微膠捲”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用照相機把書或者資料縮拍到膠捲上,一般縮到原書大小的1/48.使用的時候,通過閱讀器可以放大到原來的大小.其實這種縮微技術,早在19世紀普法戰爭時候就使用過,當時法國的諜報人員把一份3000多頁的情報縮拍在一張幾寸長的膠片上,讓信鴿帶回了巴黎.

  縮微圖書儲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萬種每種15萬字的書放在一塊兒,它的總重量大約有5噸,而縮微以後的膠片只有15公斤.

  科學在發展,書也在不斷演變,它以越來越豐富的營養,哺育著勤奮學習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