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實習報告

  去做地質類的實習報告,你們知道怎麼寫實習報告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

  範文篇1

  一、實習的目的與任務

  目的:為更好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得到第一手野外資料,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以為今後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培養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統地瞭解秦皇島柳江盆地的地質地貌概況,學會野外實習所必須掌握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主要任務有:

  1、斷層、褶皺等地質構造的識別

  2、河流階地、海岸地貌等的識別

  3、野外地貌素描的練習

  4、學會野外實習報告的編寫

  二、實習區地理概況

  實習基地—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石門寨鎮上莊坨村,位於秦皇島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島市區28km,地理緯度119°34′45″E~119°36′50″E,40°7′45″N~40°9′50″N,位於燕山山脈東段。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管轄。

  鳥瞰秦皇島地區,表現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總趨勢為西北高,東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濱淺海四個地帶組成,總體上屬於丘陵區。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區域性為低山區,低山區以東、以南為丘陵地區,山體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並且多孤山,少線性山脊。柳江盆地地處燕山山脈東段,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北、東、南三面為燕山期花崗岩形成的陡峻山嶺所包圍,東南面多為丘陵。最高峰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米,最低處為東南部石河河谷內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佈區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東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為160—300米。總的地貌特徵與全區相同,亦表現為西北高,東南低。

  整體構造為一復向斜,東翼寬淺,西翼較陡。斷層有正斷層、逆斷層、平推斷層。可根據統一岩層的高度對比來判斷斷層的型別。該地區的地貌型別有河流地貌、海岸地貌、構造地貌、岩溶地貌等。

  整個柳江盆地是個不對稱的復向斜,褶曲核部新,兩翼老,為向斜,西翼東傾,動翼西傾;且西翼窄,東翼寬,即西翼傾角大,東翼傾角小,兩翼不對稱,且西翼上有多個小背斜。綜上可得:柳江盆地是一個兩翼不對稱的復向斜。

  實習區氣候屬暖溫帶,半溼潤,季風型大陸氣候。最底氣溫-21、5攝氏度***1959、1、1***,最高氣溫39、9攝氏度***1961、6、10***,年平均氣溫11、3攝氏度。暑期***6-9月***氣溫高於30攝氏度的天數僅為15天。年降水量在400-1000mm之間,多集中在7-8月份,可佔全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季節。

  該區工農業並重,農業主要種植玉米,小麥,高粱等。山坡多種果樹,尤以桃樹較多,盛產蜜桃。礦產以煤,耐火粘土為主。其中煤礦開採歷史悠久******,煤質為無煙煤,區域性為劣質煤。柳江煤礦為區內最大工礦企業,年產60萬噸。其次是北山發電廠,主要滿足秦皇島市工業和居民用電。此外,水泥廠,建材廠在盆地內星羅棋佈。

  盆地內起伏小,河流廣佈,地處山海關與秦皇島之間,陸上交通便利,公路四通八達,另有鐵路縱貫其間。

  四、地貌營力

  a***內營力

  內營力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轉能等所產生的作用力。內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地殼運動、岩漿活動及火山、地震等,內力作用不但可以改變地殼的物質成分、結構和構造,同時還可以改變地表的起伏,造成多種多樣的地表形態。比如造山運動,板塊運動等。

  b***外營力

  外營力是指主要由太陽能、重力能及生物活動產生的作用力。它們常常是通過水、冰、大氣和生物等介質的運動推動地表物質發生位移,從而改變地表形態的。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包括風化作用、流水作用、岩溶作用、冰川作用、凍融作用、風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各種外力作用又都可以劃分為剝蝕和堆積兩種基本形式。主要由剝蝕作用形成的地貌稱剝蝕地貌,主要由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貌稱堆積地貌。剝蝕、堆積與內力作用也有密切的關係,在構造上升的地區一般形成剝蝕地貌,在構造下沉的地區則形成堆積地貌。隨著構造升降的變化,剝蝕地貌可以轉化為堆積地貌,堆積地貌也可以轉化為剝蝕地貌。

  柳江盆地的地貌形成是在多種多樣的地貌營力下形成的。本區地殼活動頻繁,多次地殼抬升和下降,造成盆地內的多個沉積和沉積間斷,以及周圍火山及地震活動,造成柳江盆地地表較大尺度的高低起伏。柳江盆地在內力作用下形成大體輪廓,再在外力作用如風、水、太陽能、生物和人類活動等作用下逐漸演變成為現在的地貌形態。通過風化、流水、岩溶、凍融、風力、波浪等作用,形成地表一系列地貌。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地表變得豐富多彩,千姿百態。

  任何一個地區的地貌,都不是單純地由外力作用或單純地由內力作用形成的。儘管在某個地區和某個時期,內外營力可能是不平衡的,但在地貌的發育過程中,兩種營力總是彼此消長、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般認為,地球表面大的起伏主要是由內力作用所奠定的,外力主要是刻削這些大型起伏,造成更復雜的形態,並最終趨於將地表夷平。許多地貌學家認為,就整個地球表面說來,內營力與外營力的地貌作用在數量上具有同等的意義。地貌營力的作用與地表組成物質***包括地質構造與岩石性質***也有密切的關係。正由於此,現代地貌學的一個重要原理是:地貌是內營力與外營力共同作用於地表的結果。

  範文篇2

  實地實習是很有必要的,但短暫的幾天的實習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我們只能到此為止,我們希望學校學院能夠儘量提供更多的鍛鍊平臺,真正意義上達到更好的學習目的!

  一、實習目的

  通過野外實習,進一步瞭解地質學的基本內容,掌握地質學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瞭解和掌握地表形態及其發生、發展、結構和分佈規律。重點掌握實習區域的地層、岩石、礦產,地質構造***褶皺和斷裂***和古生物的主要型別、分佈及其演化規律,及野外地質調查基本方法等,並綜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層各自然要素的性質和特性,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絡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學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然而光從理論上認識只能讓大學生紙上談兵,因而實習是每一個大學畢業生必須擁有的一段經歷,它使我們在實踐中瞭解社會,讓我們學到了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使我們開拓了視野,增長了見識,為我們以後進一步走向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親身體驗社會實踐,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更為重要的是檢驗一下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否被社會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會所承認,同時,這也是給我們一個找出自身知識的不足與缺陷的實踐機會。

  二、實習地區概況

  主要實習地點是古武當山,京娘湖,蓮花洞。

  三、實習內容

  ***一***5月9號實習前準備

  在課堂上我們已經學習了地質地貌學這門課程,對地質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識都有了一定的瞭解。馬上就要去野外實習了,我們都很興奮,都在為實習做準備。首先我們上網查了實習地的概況***地理位置,地質地貌***大概瞭解到:約在距今19億年的時候,發生了一次顯著的地殼運動,叫“呂梁運動”,使中元古界與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觸,呂梁運動以後,相對穩定地層的範圍不斷擴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較複雜。有些地層在久經腐蝕以後,開始下沉,形成地質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海浸,無脊椎動物和菌藻類植物開始出現,一直到距今大約8億年的寒武紀時代,京娘湖地區還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約兩億五千萬年的時候,地殼又發生了一次大運動,稱為“燕山運動”。由於地殼斷層,大部分海水向東消退,京娘湖地區仍處於大海的邊沿,洶湧的海濤沖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態的溝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約6500萬年的時候,地殼又發生了一次大運動,叫“喜馬拉雅”運動,西部地殼相對隆起,東部地殼相對下沉,海水向東消退,整個太行山脈的雄姿也由於海水的消退展現出來,這裡形成了北臺、太行、唐縣三層夷平面,培養了京娘湖、古武當山、七步溝、武西嶽的石英砂岩峽谷峰林景區。古武當山岩石主要為砂岩,大部分屬於三大岩石中的沉積岩,還有少量的變質岩。

  ***二***5月10號古武當山實習

  上午坐車到達古武當山,我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沿山路向上爬,觀察當地的地質組成,地質構造。

  老師給我們介紹到古武當山地區的岩石主要為砂岩,大部分屬於三大岩石中的沉積岩,還有少量的變質岩。砂岩是由石英顆粒***沙子***形成,結構穩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紅色,主要含矽、鈣、黏土和氧化鐵。砂岩是一種沉積岩,主要由砂粒膠結而成的,其中砂裡粒含量要大於50%。決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長石組成的。變質岩是指受到地球內部力量***溫度、壓力、應力的變化、化學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態的岩石在地球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作用下,發生物質成分的遷移和重結晶,形成新的礦物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於重結晶變成大理石。

  1、岩層的節理

  它是斷裂構造的一類,指岩石裂開而裂面兩側無明顯相對位移者***與有明顯位移的斷層相對***。節理是很常見的一種構造地質現象,就是我們在岩石露頭上所見的裂縫,或稱岩石的裂縫。這是由於岩石受力而出現的裂隙,但裂開面的兩側沒有發生明顯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質學上將這類裂縫稱為節理,在岩石露頭上,到處都能見到節理以節理與岩層的產狀要素的關係而劃分為四種節理:

  走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岩層的走向一致或大體一致。

  傾向節理:節理的走向大致與岩層的走向垂直,即與岩層的傾向一致。

  斜向節理:節理的走向與岩層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順層節理:節理面大致平行於岩層層面。

  2、斷層

  地殼岩層因受力達到一定強度而發生破裂,並沿破裂面有明顯相對移動的構造稱斷層。

  正斷層:逆斷層的斷層面也幾乎垂直,但上盤向上移動,而下盤向下移動,這種型別的斷層是由於板塊擠壓形成的。衝斷層與逆斷層的移動方式相同,但斷層帶幾乎是水平的。在這類同樣是由擠壓形成的斷層中,上盤的岩石實際被向上推移至下盤的頂部,這是在聚合板塊邊界中產生的斷層型別。

  逆斷層:在平移斷層中,岩石塊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動。正如轉換板塊邊界中所述,地殼塊相互滑動時形成這些斷層。

  平移斷層:在所有型別的斷層中,不同的岩石塊緊密地相互擠壓,在移動過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這種摩擦足夠大,這兩塊岩石將咬合,因為摩擦力使它們無法相互滑動。在這種情況下,來自板塊的力量繼續推動岩石,從而增大施加在斷層上的壓力。

  3、尖滅

  “尖滅”指具有一定體積的物體其逐漸縮小直至消失的現象。地層的尖滅指的是沉積層向著沉積盆地邊緣,其厚度逐漸變薄直至沒有沉積。超覆是海侵時隨著沉積範圍的擴大,上覆岩層的沉積範圍大於下伏岩層的現象。

  4、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是岩層因在構造運動的作用下而變形,形成的一系列連續彎曲。岩層的連續完整性未遭到破壞,是岩石塑性變形的表現。它在層狀岩層中表現的最為明顯;是地殼上最常見的一種地質構造形式。褶皺是最重要的構造現象,因而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三***5月11號京娘湖實習

  今天我來到京娘湖,將對波痕、泥裂進行觀察,對河谷形態、河谷的發育形成進行認識性的學習。

  1、波痕

  波痕是淺海、河湖的一種小型地形特徵,由尖波峰、圓波谷,坡度對稱組成連綿波浪狀。沉積環境分析的重要標誌,是典型的沉積構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質***陸源砂、碳酸鹽砂***在波浪、水流或風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狀起伏的痕跡,如沙漠中的沙丘、海灘的沙坡等。一個波痕由一個波脊和一個波谷組成,同一種波痕一般成組出現。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動力將波痕分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風成波痕等;然後再根據其大小,形態或對稱性作進一步的劃分。出現於岩層的頂面。並可在上覆岩層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來決定岩層的頂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稱乾裂、龜裂紋,是指泥質沉積物或灰泥沉積物,暴露乾涸、收縮而產生的裂隙,在層面上呈多角形或網狀龜裂紋,裂隙成“V”形斷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頂底面。裂隙被上覆層的砂質、粉砂質充填。

  3、河流地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