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孩子的經驗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好多父母費盡了心思,但效果卻不如人意。有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1:充足的愛

  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有價值的禮物就是“愛”——慷慨和無條件的愛。 我們應儘可能多地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愛他。無論孩子犯了怎樣嚴重的錯誤,媽媽都要對孩子有一顆寬容的心。有一些不好的詞語,在批評孩子時最好不要用,例如:

  “你***,我再也不願見到你!”

  “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如果你不能做到,就別來見我!”

  這隻能將孩子與父母間的情感聯絡隔斷,使我們失去教育引導孩子的機會。

  【名師指點】對子女家長應該放鬆心態,不可輕易給孩子作出“笨”的斷語。

  2:儘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

  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要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遊戲,例如扮演一名教師、售票員或足球教練、汽車司機等。

  兩種最好的親子活動是:一起讀書和一起遊戲。

  所以,最好把看電視的時間節約下來,用來與孩子一起讀書和遊戲。

  還有一點,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要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種東西。這樣,可以擴充套件孩子的視野,豐富他的知識,使他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中,更有可能選擇最適合的發展空間。要是能全家人一起來做一些事情,那就更好了。這不僅給孩子提供了向父母學習的機會,還會促進家庭成員的交流,增進家庭的和睦。

  很多家長除了賺錢之外,已無餘暇關心瞭解一下自己子女的真正需要與感受。倘若他們不大清楚子女的想法,他們將更難以揣測子女的行為。待孩子出走後才慌忙尋找、心焦如焚,這又有何用呢?

  3:傾聽孩子的心聲

  有經驗的父母提出,通過聽孩子說話來了解他們的感受,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種方式。

  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大還是小,都要儘可能找時間立即去傾聽他所說的話,而不要讓孩子等你有了空閒時間再說。與孩子談話,為我們提供了一次瞭解和教導孩子的機會。

  傾聽孩子的談話,有助於贏得孩子的信任,這樣孩子才願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訴我們。

  而對我們來說,瞭解孩子頭腦裡想的是什麼,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專家指點】 “餐桌教子”不可取

  由於工作繁忙,很多父母沒有時間過問孩子的生活,也沒有時間管教孩子,於是一日三餐,尤其是晚 餐,往往成了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時機,美其名曰“餐桌教子”。但有關專家提醒,“餐桌教子”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們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因此更加尊敬我們、愛我們。事事都包辦代替的父母,顯然不是好父母,這樣只能害了孩子。

  【該放手時就放手】:我曾經看到過這樣的漫畫:一個小女孩摔倒了,自己爬了起來。姐姐問她怎麼這麼乖呀?跌倒了還會自己爬起來!小女孩說:“因為媽媽不在!”父母的過分呵護,會成為孩子成長的阻力,會令原本“我能行”的孩子,變成“我不行”的孩子。

  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

  一個值得思考的成功教育案例

  呵護童心、好奇心、善心使孩子大器成才

  ***從傑出教育家馬弘毅先生教育思想實踐中汲取文明***

  000在中國基礎教育界享有盛譽的江蘇省崑山市玉峰實驗學校高子陽老師2007年10月9日著文感嘆:我是一名教書20多年的小學教師,也是一名正上高三的孩子父親。我發現中國出了馬宇歌這樣的女孩子,這樣的男孩子多少年來怎麼一個也沒見有?什麼原因呢?能不能讓所有孩子都像馬宇歌那樣,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以其強健的身體素質和健康善良的心理為依託,儘量使大家都得到全面發展呢?思考這個問題,我覺得每個家長和老師應該首先拷問一下自己:咱們到底是怎麼影響和教育自己孩子或學生的?

  ....討論素質教育思想範疇的家庭教育,不由得使人想起了中國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好一個“輕攏慢捻抹復挑”!琵琶、古箏精湛的彈奏技藝,與教育藝術達到的境界何其相似!攏、捻、抹、挑,不過是幾種指法而已,關鍵在“輕”,在“慢”,在“復”。我們從北京的清華著名學子馬宇歌身上,可見她的父親馬弘毅先生的教育藝術,更甚於“彈琵琶”的精湛藝術,他大器育人已臻化境。此話並不虛言。

  一、 神話般的馬宇歌

  馬弘毅先生的女兒馬宇歌,5歲應邀在北京電視臺開始播映個人繪畫;6歲發表文字作品於報刊;8歲以綜合評比成績第一,入選CCTV “大風車”欄目首批考試錄取的30人小記者團,為中央電視臺第一位首席小記者;10歲利用每一個長假獨闖天下,並給高校師生演講;她隻身登上過青藏高原、南海軍艦……兩隻風行天下的小腳丫,至13歲時已經踏遍了中國大陸所有省***直轄市、自治區***共31個,至200多市、縣、鄉、村,總行程30多萬公里,同時讀完了600多種中英文各類課外字書,結識社會各界朋友1萬多名;她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2003年寒假步入歐洲進行學訪。她的事蹟還被選入了現行我國中小學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等各地多種教科書;2005年6月,通過參加中國全國統一高考,她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北京的清華大學,成為該校建築學院、該校法學院的一名攻讀文、理科雙學士學位的2005級本科生,兼馬拉松運動健將、清華電視臺女主持、記者及該臺學生負責人。在網際網路上,輸入天下唯一可見的“馬宇歌”這個非常的名字,你會驚奇地看到海內外無數人在關注和討論這個孩子的成長曆程及其揭示的教育真諦。

  馬宇歌在少年壯志闖天下的長期過程中,並非沒有遇到過艱難險阻。但是她說:“人只有經歷的事情越多,遇到的風險越多,才會更安全。因為,只有經過社會錘鍊以後,一個人獨立處理險情、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提高。”

  聽馬宇歌的真實故事,如聽神話。這種神話,並不複雜,是由最普通的東西構築的。這種最普通的基礎材料,就是你我都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好奇心”、“善心”和“童心”。這“三心”,原本是我們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可隨著歲月流逝,還有多少人把它們視之為寶呢?根據馬宇歌的爸爸馬弘毅先生的介紹,我們可以窺見宇歌按照人生的美好天性,健康成長的一些軌跡:

  二、在好奇中發展

  宇歌與任何一個普通的聰明孩子一樣,幼年時,對世界充滿好奇。剛出生幾天,小宇歌便被爸爸抱到雲南省玉溪市公公家大門外的松林草地上,她獨自躺著,仰望藍天飛過的一片片白雲,興奮地揮拳蹬腿與天呼應。小宇歌剛會下地跑時,曾蹲在潮溼的地上,兩眼低頭瞪直了盯著快跑的一隻蜈蚣,在當時圍了一圈眾人的注視下,忽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動作,把那條小蟲子捏起來竟放到了自己嘴裡。宇歌爸爸敏銳地感到“孩子能夠對陌生的東西這麼好奇,並勇於接觸,那絕對是好事兒。”

  宇歌的大多興趣愛好,不少都是三、四歲時得到開發的。除了在託兒所、幼兒園學習外,她爸爸還經常有意帶她到北京市西城區住家附近的福綏境少年之家、豐盛少年之家或中國兒童活動中心等處去玩兒。她看到什麼,喜歡什麼,就由她去參加什麼。順應她的成長需要,開啟她的潛在智慧,保護她的求知慾望。回家後,她爸爸更喜歡和小宇歌一起做遊戲,同時應她要求,不僅給他講故事,還認真教她畫、教她做……帶她去串門,等等。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她爸爸和宇歌一起路過當時住家附近二環路內的北京青年宮劇場。那裡正在舉行北京市西城區企業工委系統“紅五月”歌詠比賽。沒經任何人的安排,小宇歌在爸爸的鼓勵下,居然大大方方地從後排大門外,向內走到最前面,邊招手、邊上到舞臺中央,向中場間歇喝水聊天坐著的無數觀眾,主動表演了節目,贏得大家十分驚喜,雷鳴般的掌聲。

  宇歌爸爸說:“其實,我們本應著意培養孩子合法合理、敢想敢幹的類似品格。跳出那些莫名其妙的條條框框,才能讓人性中最美好的個性童真得到充分伸展和張揚,以此孩子才能對什麼都更好奇,勇於探索、勇於追求。”

  三、懷著童心長大

  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信:宇歌直到上初中二年級時,還認為聖誕老人真的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上。從宇歌懂事開始,每年聖誕節,她的父母都會準備一份禮物給她,基本上是一本書、一些好吃的和一個益智玩具或重要文化用品。但是,這個送禮物的人,必定是“聖誕老人”。她的父母把禮物,偷偷藏在院子或屋門口,然後誘使小宇歌自己去找。每一次,看著宇歌找到禮物的那份驚喜,她的父母都很激動。這個純潔天真的孩子,到了學校裡還會對小夥伴們說:“你們知道嗎?我今年又收到聖誕老人的禮物了!”同學們大多會取笑她。但宇歌卻一本正經,認真地說:“聖誕老人不會偏心眼兒的,他也會送禮物給你,不信你再回家好好找找!”

  有一次宇歌捅了漏子,闖了禍,恰逢聖誕節又快到了。宇歌憂心聖誕老人不會再送禮品給她了。爸爸安慰她:“聖誕老人不僅喜歡乖孩子,也喜歡淘氣的孩子;不僅喜歡好孩子,也喜歡‘壞'孩子……”12月25日,宇歌又盼來了聖誕老人留在她家門外的雪中禮物。這孩子拿到禮物的那一霎,喜樂!鼓掌!歡跳!當夜,她揹著全家人,關上自己的房門,在臺燈下撅著小嘴兒,伏案持筆良久,給她認為一直心裡裝著每一位孩子的聖誕老人,工工整整寫了一封信,疊了又疊,偷偷放到了小宇歌在家門外邊找到聖誕禮物的那個角落。她爸爸偷偷拿走這封信,拆開一看,自己淚如泉湧:這孩子,她對聖誕老人的感情竟是那麼真摯!

  宇歌爸爸告訴我們:“其實,童心也是許多人都想留住的最美東西。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經受的越多、對我們社會了解得越多,人們本性中那些美好的坦然流露,似乎越來越少了。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留住‘童心'呢?要尋找一切契機,創造條件鼓勵孩子童心永駐!”

  四、用善心來澆灌

  小宇歌胸前從小到大一直輪換著,別了兩枚徽章,上面一個刻著“博愛”,一個刻著“天下為公”。這是爸爸馬弘毅先生在孩子出生前一年,就為孩子準備好的出生禮物──── 也是送給自己下一代的終生禮物。

  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做完作業,小宇歌父女倆穿好禦寒的長袖衣服,頂著滿天星斗,像往常一樣到外面散步。走到離家不遠的北京人民醫院門口,小宇歌很想去裡面看看。於是,馬弘毅先生就領著她來到了一樓燈火通明,空氣十分暢通的急診部。在一間救治危重病人的門口,小宇歌久久地望著裡面發生的一切無意離開。她揪心地、長時間地注視著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奶奶,就在自己眼皮底下,經醫護人員搶救無效去世了。小宇歌十分難過,當時像老奶奶的親人一樣,兩眼浸出了淚花。她忘情地跟著那群悲泣的亡者家屬,親眼目睹他們推車把渾身蒙上白布單的老奶奶,一直送到拐了好幾道彎的太平間內,直至放進冰櫃。爸爸馬弘毅先生則有意讓自己的孩子,懷著發自內心深處感同身受的悲憐,和現場的那位難者,乃至那位難者的一家親人,命運休慼與共,起落沉浮,身臨其境地早早地見證了一個挽留不住的寶貴生命,剛才存在,轉眼即逝的全過程。

  在回家的路上,父女沉默良久,倆人手拉著手只管行進。各自仍然沉浸在剛才遇到的他人不幸與巨大悲痛之中。想著想著,小宇歌憋不住了,突然抬頭向馬弘毅先生一連串地追問了起來:“爸爸,人為什麼會死呀……爸爸,人怎麼才能不死呢?”當時中央電視臺正在從1994年的11月份,剛剛開始向全國首播大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一天一集。宇歌和爸爸媽媽集集不落,全家晚飯後準時收看。於是馬弘毅先生引導著自己的女兒,先從該劇中的諸葛亮現實到底有沒有死討論起,最終使小宇歌這路上明白了一條可能會影響她一輩子的重要人生道理:一個人做的事情只要是更多人感念和歡迎的,大家就會永遠地記住他,並且會把他以各種形式“復活”起來。“小孩子只要從現在起能夠一生不斷地做好事,做有益意的事情,也會像諸葛亮長期活在人們心裡一樣,得到‘永生’!” 宇歌從此牢牢記住了爸爸的這些話。

  在小宇歌10歲的時候,她爸爸繼續帶她走進了沒有多少人會帶自己小孩去的北京鬆堂關懷醫院,即北京處在天壇南門外不遠、護城河南岸,當時唯一的一家極其簡陋不堪的臨終關懷醫院,親密地接觸了那些被送到這裡來即將辭世的老人們。出乎意料的是,小宇歌對這個群體沒有任何疏離感。她竟十分投入地扒上去,抱著每一個人的頭,長時間地親吻那些將即辭世、不能吃飯、不能說話躺著的一個個老奶奶;將自己多日來在家精心疊好的五顏六色紙鶴,一捧一捧放到每位病人床頭;一口一口喂她們用小宇歌自己掙的稿費買來的桔子、廣柑;把小宇歌隨身帶的眾多彩色氣球,拿出來吹得滿屋漫天飛舞。

  小宇歌很懂事,也很知道感恩。這些年來,只要是全國各地哪兒有什麼森林火災、蝗災、泥石流、旱澇災害……她總會用自己的稿費,獻上微薄之力。並主動去看望那些失學的同齡人、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等,竭盡所能主動地幫助他們。馬弘毅先生說:“孩子,只有從小充滿良知和愛心,信念堅定不移,長大才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風雨,永遠不失尊嚴、不會被屈服。”

  五、用腳步去丈量

  小宇歌在爸爸媽媽的贊同支援下,第一次獨自遠遊是在剛進入10歲的1997年7月18日,乘的是北京K65次,終點到南京的火車,整個行程都在夜間。正上小學四年級的宇歌,那次出了家門連續走了28天,歷經祖國南方蘇皖兩省、輾轉4400多公里。小宇歌由此探索大千世界的心扉,一下子被徹底打開了!後來還在10歲那年,她給自己制訂了一個到上初二時的大致發展規劃,共五項,其中之一是在這期間把祖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主要、有代表性的一些地方,都能自己獨立地走上一遍,實現其“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天下友”的自定目標。

  後來,她到了不少地方,其中有大城市,如上海、天津、重慶、哈爾濱、廣州、烏魯木齊等等,也有較貧困的地區,如青海的湟中縣、湖北大別山上的羅田縣……更有革命聖地,延安、井岡山。還有的是從瞭解地形地貌角度考慮出發,由她獨自去的,像東北的小興安嶺、東海上的舟山群島。海南島、西藏……那全是她一個人去的。小到邊陲村落,上入藍天,下潛海底,包括各少數民族地區、陸軍、海軍、邊防軍、坦克部隊等等,整個社會景象與自然山川,讓她都獨自親身經歷過來了。

  六、選擇教育時機

  馬弘毅先生強調:“三、四歲對兒童來說,是其人生重要的‘第一期'階段,昭示著人生‘啟步'由此開始。這時的孩子,求知慾望爆炸性逐漸極度擴張,渴望瞭解一切,什麼都想著手親自嘗試一下。然而我們往往看到的是,特別聰明的孩子早在這個階段,就被一些家長的無知或誤導給徹底壓抑了! ”

  小宇歌全家很喜歡一塊兒聊天兒。爸爸尤其愛和孩子在兩種情況下好好交流,一是父女兩人沒事躺在床上的時候;一是領著她夜深人靜上街散步的時候。小宇歌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經驗是,談話特別是談問題,最好撿最好的時候談。而這兩個時候談,效果比什麼時候都好。

  馬弘毅先生說:“現在的教育存在一個明顯缺陷:電門的插頭和插座只有一 一對應,才能起作用;如果插頭兩個眼,插座缺一眼,肯定沒用。我們不應控制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只讓孩子瞭解正面的東西,阻止他***她***全面地認識客觀世界與複雜的社會情況。一般事物都有兩面性甚至多重性,聞香切忌忘了臭、見善無需忽略惡,講生、談幸福追求,更不能夠有意徊避老和死……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一定要注意讓孩子儘量得到完整的認識並善加引導。這樣反而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結果,沒有害處。否則,再好的教育初衷,也難達到預期結果。因為你的‘插頭'其實是兩個眼的,孩子或學生只知其一的結果,等於被你把他的'插座'變成了一個眼,雙方不能一 一對應,自然上下發生不了什麼有效迴應和作用了。”這番話的比喻和他揭示的真理,讓人聯絡實際,發自內心感到十分信服。

  七、尊重·弘揚·借鑑人類文明為的是有利我們自身

  作為老師,我們十分驚奇:馬宇歌的父親到底是一個具有什麼背景的人呢,他超前的正確教育思想理念和非凡有效的教育方法從何而來?他居然會借聖誕老人來保持小宇歌的童心,用帶領小宇歌去看望素不相識的垂危陌生病人,來從小培育並夯實孩子的善心……以之超級有效地、自然而然地使自己的下一代,牢固地樹立起了正確而高尚的人生價值取向!這種種絕妙的方式方法,與世人的心態與忌諱,是多麼地大相徑庭,大不相同啊!

  作為老師,我不禁捫心自問:難道童心、好奇心和善心真是素質教育中,家庭教育乃至我們整個學校教育應有的教育靈魂嗎?結合這麼多年來的深入實踐、長期學習、認真反思,我發自內心拿出的最終答案的確是肯定的。毫無疑問,我相信這是正確的!保護童心、發展好奇心、培育善心,說起來多麼普通,可對今天的世人來說,又是何等地久違而陌生啊。按照現在一般人的認識理解:童心不是與幼稚、長不大相連嗎?好奇心不是與學習態度專一相悖嗎?善心不是與好欺、愚蠢同義嗎?然而我卻堅定地認為,馬宇歌自幼有幸從爸爸馬弘毅先生那裡得到有意保護的小宇歌與生俱來的這“三心”,恰恰是我們當今所有新的、時髦的、“與時俱進”的大多數人,亟需立即洗心革面,務必重新具備的良好生活態度及其起碼的做人準則!除此之外,不可能有比這還好的價值標準、價值取向了。

  作為老師,我們不得不由衷地讚歎:馬宇歌的父親馬弘毅先生,熟練地似大師操琴弄瑟般“輕籠慢捻抹復挑”的教育藝術,其真其妙,確已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極高境界,實在可稱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他傾吐著“切切如私語”穿透時間隧道、深入天下人心的先進教育思想理念,他彈奏著“嘈嘈如急雨” 響徹寰宇的時代教育樂章,由此把一顆顆照亮人心的“大珠”、“小珠” 撒落到業內外一切有心人的視野和心田之中。感謝馬弘毅先生為社會公共文明事業做出的,具有深遠影響意義的可貴貢獻!

  作為老師,我們無不翹首企盼,憧憬著所有孩子今後享受的教育,都有希望得到馬宇歌賴以健康成長的那種正確呵護和引導。願大家用童心、好奇心、善心──── 這“三心”去澆灌,滋生,養育出像馬宇歌一樣正直大器的新人,讓他們愈來愈多地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之上!我還衷心地期待著能以“北京馬氏‘三心'教育”為引導,讓我們的下一代所構築的嶄新社會,和諧進步,未來更加美好可望。***本文作者:中國重慶市江北區教師進修學院副院長 冉泊涯先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辦的 “2006年中小學教師新課程國家級遠端培訓專案”研修平臺而作。原文載於中國重慶市的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2007年9月第三次印刷的《派往明天的教師》一書第五章第二節之三。該書書號為:ISBN 978-7-5621-3727-6。該書主編: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處處長李源田先生。該書責任編輯: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雷雪梅女士。要想了解中國著名的傑出教育家馬弘毅先生,飽含哲理又充滿理想,在各方面如何細緻培育女兒的更多精彩事例,和來自教育界對之的有關研究、評論等,請利用電腦去搜一搜“馬宇歌”這個網上至今唯一存在的人名,找到它們系統地看一看,收穫一定可以感到會是很大的。中國合肥的安徽工業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徐天坤先生,在《中國出現這樣的教育理念與實踐很值得關注》一文中說:“馬宇歌兒時寫的一篇著名日記《我會成為那隻海鷗》,可從它裡面看見這個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人家從小具備的志氣與人格究竟什麼樣。”以下全部截自徐天坤先生的原文,其中包含馬宇歌的《我會成為那隻海鷗》***

  在遼東半島插向黃海的最南端,我告別了美麗的港口城市大連,隻身踏上客輪奔赴山東 · 威海。

  跑到船身後甲板上,側臉迎著海風,傾聽船行時的巨大濤聲,只見海面那道被鋼鐵劃出的白色痕跡,跳躍在深藍海水中,一直延伸到天邊。遠處風平浪靜,沒有島嶼。我十分寂寞,渴望某種生命能夠到來。哦──── 那是什麼?視線盡頭出現幾個小黑點。越來越清楚──── 那是海鷗!我驚喜極了。

  一隻海鷗飛在前邊,其它幾隻尾隨其後。抬眼面對它們,不知海鷗正在追趕什麼。越來越近,順著它們飛行的方向望去,那竟是一面旗幟,樹立在船頂迎風招展!

  霎時,我真被感動了,被這些如此執著的生命所感動!我目不轉睛,挺胸望著它們,把心中的讚歌唱給它們聽 ……

  海面出現幾座零星小島,兩隻海鷗棄隊而去,飛向那些看似很美的樂土。也許它們覺得,棲息小島生存繁衍,比在海天之中奮勇拼搏要舒服。但我還是很高興,因為另有3只不願如此,仍然在我頭頂飛翔。

  突然又有海鷗經不住誘惑,改變航向飛走了。結果還剩兩隻,一前一後相互激勵,奮勇堅持著。不久,其中1只實在沒氣力了,一下落到海面之上。

  這使我集中注意起最後僅存的那隻海鷗。是它,對,是它!它是那隻一直領頭在前的海鷗。風起天陰,忽然一個浪頭打來,海鷗被砸了下去。但它努力快速扇動翅膀,使自己再次向前飛起來。海鷗扇動翅膀的次數越來越少,速度越來越慢,距離越拉越遠。終於,它在我的視線中也消失了。

  這時,滴滴雨點落到我頭髮和身上,滴滿我的兩頰,好像淚水一樣在不停流淌。我依然不願離開甲板,抓緊船舷,依然注視著海天那道更模糊的界線,期望奇蹟到來。

  我失望了。但我身後,那面旗幟依然飄揚!

  我再次遠眺。遠處又跚跚飛來幾隻海鷗。哦,我清楚了,在那幾只海鷗中,飛在最前面的還是它!原來,暫時消失的它,是去招回它的更多同伴啊。

  再也抑制不住內心激動,我左右抹去在淌的淚水,朝著它,跳躍起來不停地揮手。它加快速度,衝風破浪,飛到輪船上方。現在,它已經由追隨,開始超越船頭,為船開路,指引航向。

  從追隨一面旗幟,到攜同大家同舟共濟,一道奔向新的廣闊彼岸,這跟我心中一直懷有的某種東西,多麼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