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各大流派發展史

  太極拳至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它的發展越來越廣泛,分為六個流派,每個流派都有各自的風格特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陳氏太極拳

  由著名拳師陳王廷創始於明末清初,所創老架路五套,陳氏世代傳習、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經過精心編排,動作速度和強度、身法勁道也有所不同。第 一路動作簡單,柔多剛少,以“掤、捋、擠、按、採、挒、”四正勁的運用為主,以“採、挒、肘、靠”的四隅手的運用為輔。柔中寓剛,行氣運動,以纏絲勁的鍛鍊為主,發勁為輔。全身內外動分靜合,一動全動,體現柔纏中顯柔、緩、穩的特色;第二路***炮捶***動作複雜, 疾速緊湊,剛多柔少,用勁以“採、挒、肘、靠”為主,以“掤、捋、擠、按”為輔;以剛發勁為 主,竄蹦跳躍,騰挪閃展,震足發勁。剛中寓柔,體現柔纏中顯剛、快、脆的特點。 陳式太極拳的鍛鍊原則和練法還要求:意、氣、身三者密切配合,以意行氣,源動腰脊,旋腰轉脊,節節貫串。在推手中以纏繞粘隨為主,“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 繞我皆依”,在貼上纏繞過程中,動用“掤、捋、擠、按”等法則,借力制動,舍已從人, 聽勁懂勁,發勁制敵。

  :楊氏太極拳

  是中國太極拳主要流派之一。她是楊氏太極拳奠基人楊福魁所創。楊福魁字露禪***1797--1872*** 河北永年縣人。年少從師陳長興受業列入門牆。約1850年返回永年縣以授拳為生。傳其子楊班候***1837--1892***,楊健侯***1839--1917***。楊鍵侯又傳其子兆熊***少侯***,兆元,兆清***澄甫***。經過楊氏祖孫三代人的努力,在陳長興的太極拳基礎上逐漸演變為楊氏太極拳。楊兆清字澄甫***1883--1936***,幼承家學,歷經數十年寒暑苦功終於成為太極拳的一代宗師,成為楊氏太極拳***大架***的創始人。

  :武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後,愛其術,從學楊於陳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青萍學陳氏新架,經過修改,創造了“武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既不同於陳氏老架和新架,亦不同於楊式大架和小架,學而化之,自成一派。其動作簡潔緊湊,架勢雖小而不侷促,動作舒緩平穩,出手不超過足尖,收時不緊貼於身,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不相逾越。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 中正。步法嚴格,分清虛實,小巧靈活,邁步時足尖先著地,然後再足跟著地徐徐放 下全足踏平。弓步前腿膝蓋不得超過足尖,後腿不挺直高拔。拳勢講究起、承、開、 合,動作連貫順隨,用內功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以“神宜內斂”,“先在心,後在身”,“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動身隨,意動氣隨,意到氣到,”達到意、氣、形三者合一。

  :吳氏太極拳

  河北大興人吳鑑泉,在楊露禪到北京授拳時,其父全佑從學太極拳,後又拜楊之次子楊班侯為師,在楊式小架太極拳的基礎上逐步修訂,又經吳鑑全改進修潤而形成了一個流派,即“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鬆自然,連續不斷, 循規蹈矩,鬆靜自然,獨具靜態之妙。拳架雖然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自具舒展,不顯拘束。推手時,端正嚴密,細膩熨貼,守靜而不妄動,以善化見長。

  :孫氏太極拳

  河北完縣人孫祿堂,自幼酷愛武術,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於李之師郭雲深,又從師程廷華學八卦拳。經多年研練,功夫深厚。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參合八卦、形意、太極三家拳術的精義,融合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舒展圓活,敏捷自然,練時雙足虛實分明,全趟練起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每轉身時以“開”、“合”相接,所以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太極拳起源

  17世紀中葉,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吸收眾家武術之長,融合易學、中醫等思想,創編出一套具有陰陽開合、剛柔相濟、內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陳氏太極拳。太極拳在陳家溝世代傳承,自第14世陳長興起開始向外傳播,後逐漸衍生出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極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太極拳基於太極陰陽之理念,用意念統領全身,通過入靜放鬆、以意導氣、以氣催形的反覆習練,以進入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的境界,達到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目的

  太極拳的來源有下列3個方面:

  ①綜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

  明代武術極為盛行,出現了很多名家、專著和新拳種,太極拳就是吸取了當時各家拳法之長,特別是戚繼光的三十二勢長拳而編成的。

  ②結合了道家導引、吐納之術

  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講究心靜體鬆重在內壯,所以被稱為“內家拳”之一。

  ③運用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

  以意行氣,通任督二脈,練帶脈、衝脈。各式傳統太極拳也皆以陰陽五行學說來概括和解釋拳法中各種矛盾變化。

  太極拳特點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提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融洽與和諧。同時,太極拳也不排斥對身體素質的訓練,講究剛柔並濟,而非只柔無剛的表演、健身操。

  太極拳基本內容包括太極陰陽養生理論、太極拳拳術套路、太極拳器械套路、太極推手以及太極拳輔助訓練法。其拳術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單刀、雙刀、單劍、雙劍、單鐗、雙鐗、槍、大杆和青龍偃***yan一聲***月刀等。

  太極拳這枝中華武術奇葩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普遍推崇。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及廣大民眾對太極拳這一古老文化體系的保護意識日益強化,各級政府相繼制定保護措施,太極拳發源地先後舉辦了11屆國際性太極拳交流大會。傳承人、民間傳承組織也加大深入推廣的力度。2006年5月,太極拳被中國政府公佈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太極拳逐漸成為連線不同種族、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國家的文化紐帶,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傳播重要載體之際,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太極拳文化,溫縣人民政府聘請國內一流設計單位,對陳家溝文化旅遊區進行全面規劃,按照傳承、弘揚、養生、功夫、產業五大功能區設計,建設包括太極拳展示基地、教育培訓基地、休閒度假基地、文化產品基地、研究傳播基地在內的陳家溝世界太極拳文化中心,開展對太極拳全方位多層次的挖掘、整理、推廣,描繪出了陳家溝世界太極拳文化聖地的美好藍圖。河南省文投集團等單位已經入駐,開始建設美麗陳家溝。

  太極拳歷史來源

  河洛文化

  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長河。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漢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之一,被稱為“母親河”。

  洛河,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顯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圖洛書”,它與古文字緊密連繫在一起,把洪荒矇昧的社會,推向了文明的階梯。

  河洛匯流,是一種自然現象。洛河水清,黃河水濁,兩河交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清濁分明、相互交融變化的旋渦。

  相傳這裡是河出圖、洛出書和伏羲悟太極、畫八卦的地方。《易傳·繫辭》載:“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漢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匯現象,依據“河圖”、“洛書”資訊,觸發靈感,從而創造出了《易經》,產生了太極文化。所以,自古人稱“天下太極出河洛”。

  自古以來,河洛匯流處無時無刻不流淌著太極文化之血,聯絡著河洛文化之脈,締結著中原文化之根,蘊含著中華文化之魂。她是漢族的文化丹田!據史載:黃帝、帝堯、夏禹、商湯等帝王登基時,都在此沉璧祭天。

  溫縣,正處於河洛匯流處,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區。

  溫縣是人類活動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內遺存仰韶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數十處。夏代,溫地稱溫國;商十四代王祖乙遷都溫地邢而中興;周初大司寇蘇忿生封蘇國,以溫為蘇封十二邑之首。《鹽鐵論》記載顯示:戰國至秦漢之際,溫縣已是“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

  溫縣地靈人傑。它地理位置優越,南有邙山、黃河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塹,是連線晉、冀、魯、豫的交通要道。焦作黃河公路大橋與連霍高速公路相連,焦溫高速南北貫通,其他公路四通八達,國家重點工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穿境而過,距離鄭州、洛陽、焦作三市分別在40-60公里之間,南濱黃河,北臨沁水,東連武陟縣,西接孟州市,西北與沁陽市接壤,屬黃、沁河沖積平原。

  溫縣是夏禹指定繼承人覃伯益的家鄉,是春秋時期孔子門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從這裡走出了司馬懿、郭熙等許多歷史名人。

  溫縣物華天寶。它的總面積為462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262個行政村,總人口44.6萬。溫縣處於北緯34°52'-35°02',東經112°51'-113°13',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適合各種農作物生長。年平均溫度14.3°C,年降水量達552.4毫米,無霜期為241天。溫縣南部為黃河灘區,北部為低緩的丘陵平原。溫縣農業發達,盛產小麥、玉米,是四大懷藥***懷山藥、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的原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