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內鏡手術後疼痛的臨床分析和護理

        鼻內鏡手術後疼痛常給病人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且易與同時併發的其他頭痛相混淆,導致誤診誤治。我科2005年元月至2010年12月共行鼻內鏡手術268次,術後均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現將臨床分析及護理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468例鼻內鏡手術中男215例,女53例,年齡最大79歲、最小11歲,平均45歲。術式:鼻竇開放鼻息肉摘除術167例、鼻中隔粘膜下切除術34例、鼻中隔矯正術29例、下鼻甲粘膜部分切除術37例、鼻竇囊腫摘除術33例、鼻腔鼻竇腫瘤切除術11例、43例行兩種手術。
        2 疼痛的原因及特點
        2.1 原因:(1)鼻部手術造成組織機械性損傷導致乳酸、5—羥色胺、組織胺和血漿緩激肽等致病物質的釋放,刺激遊離神經末梢。(2)填塞物壓迫鼻腔粘膜組織引起反應性水腫,區域性缺血缺氧。(3)個體對疼痛的敏感程度、耐力及心理狀態不同,對疼痛的反應也不同。焦慮、緊張心理降低痛域值,疼痛加重,持續性痛覺又加重心理失衡,出現失眠、厭食等,形成惡性迴圈。(4)鼻腔填塞導致鼻塞、張口喘氣,產生憋氣、口乾等不適,增加了術後痛苦。
        2.2 特點:鼻部術後疼痛,常為持續性鈍痛,有時因血管搏動伴有跳痛,以鼻腔凡士林紗條填塞者最為劇烈,吸收性止血纖維、明膠海綿或膨脹止血海綿填塞次之。在取出填塞物後,鼻腔粘膜因反應性水腫,尤其是下鼻甲的腫脹,鼻腔仍阻塞不暢,表現為輕度持續性鈍性疼痛:有的病人術前鼻腔因息肉等新生物而擴張,術後鼻腔異常寬大、進入的冷空氣過多,粘膜受氣流衝擊,既可出現前額部或頭頂部的劇烈空痛,本組有13例鼻部術後出現該現象。鼻部疼痛病人須瞭解疼痛的原因、性質、特點,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頭痛,以免貽誤治療。
        3 疼痛的護理
        3.1 術後取半臥位2—3天,以減輕頭部充血、粘膜水腫,減輕疼痛,1—3天后抽出鼻腔填塞物,如無大出血現象,通氣有所改善可取平臥位。
        3.2 護士以同情、安慰鼓勵的語言和舉止支援病人,耐心傾聽其主訴,並解釋術後有一定的滲血和疼痛,消除緊張心理,引導病人擺脫疼痛意境,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允許病人看書刊,聽收音機。
        3.3 鼻腔填塞病人因張口呼吸,易引起口腔乾燥、口臭,食慾減退,故應加強口腔護理,每日用漱口液含漱3次。進食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禁乾硬食物,避免咀嚼引起鼻部疼痛。
        3.4 術後在額部、鼻部用冰袋或冷毛巾溼敷,每日6次,持續1—2天,因寒冷使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抑制組織腫脹,減輕神經末梢的壓力,阻斷痛感的傳導;寒冷可使血中CO2增加,抑制致痛物質的釋放。提高痛域值。本組有238例病人經冷敷護理後主訴疼痛減輕212例,疼痛無改善23例,疼痛加重3例。
        3.5 本組有11例鼻腔寬大開放空間綜合症病人,抽出鼻腔填塞物後以棉球鬆鬆塞住前鼻孔,減少鼻腔氣流,以減輕頭痛。
        3.6 對疼痛耐受力差的113例病人,排除其它疾病所引起的頭痛前提下,於夜間給予止痛藥和鎮靜劑,使病人能安靜入睡。
參 考 文 獻
[1] Morris J. 對術後疼痛及鎮痛的監測[J].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 1995;4(6): 259.
[2] Cello B. 控制疼痛須符合JCAHO標準[J].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 2001;20(9):418.
[3] Hollinworth H. 對術後鎮痛護士注意的問題[J]. 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 1995;3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