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元弘之亂

  編者按:好不容易計劃得差不多,現在又功虧一簣了。五月份,俊基、文觀、元觀、忠元就被幕府逮捕,六月份送往 鎌倉。在嚴刑逼供之下,和尚們受不住苦,招認了。

  

  後醍醐天皇試圖推翻鎌倉幕府的第一次未遂事件。發生在正中元年***1324年***,故名。這年9月,後醍醐天皇召美濃國豪強土歧賴兼,多治見國長等人,抵京都共商起兵倒幕,事洩。鎌倉幕府六波羅探題派兵突然查抄土歧,多治見住所,以煽動推翻幕府罪逼迫二人自殺。隨後又逮捕日野俊基等人,並流放日野資朝至佐渡。

  後醍醐天皇在德治三年***1308年***被持明院統的花園天皇立為皇太子,在文保二年***1318年***因為花園天皇讓位之故以三十一歲的壯年登基。在足利尊氏於1332年擁立持明院統的光嚴天皇后,作為大覺寺統代表的後醍醐天皇逃至大和的吉野,從此開始了日本的南北朝時代。在鎌倉幕府滅亡後建立建武新政。1335年,中先代之亂更是讓足利尊氏成功反叛後醍醐天皇的契機。

  正中之變以後, 後醍醐天皇繼續策劃第二次討幕。

  1330年3月8日,後醍醐到 奈良的春日社、 東大寺、興福寺等各處行幸,其真正目的是要聯絡京都附近的僧兵力量。27日,天皇又到比壑山延歷寺行幸,表面上也是要捐資修建大講堂,實際是為了見一個人——天台座主尊雲法親王。***這個尊雲法親王是後醍醐出家的兒子,世間稱作“大塔宮”,在日後的倒幕運動中還俗,改名護良親王,最後亦為了新政而死。***

  經過“南都”、“北領”的兩次行幸,安排了討幕的兵力後援,正式舉兵的時機日益成熟了。而就在這時,天皇接到了一個“討幕不可論”的奏摺。寫奏摺的是天皇的乳父兼重臣吉田定房。他在奏摺中說:“按現今幕府當權的形勢,想集結畿內的兵力就去對抗關東大軍是完全不可能的,強行進行的結果只能是白白犧牲;幕府已經對天皇不信任,如果再次失敗,天皇性命堪憂,皇室正統可能斷絕;不若等到關東***幕府***時運衰敗,兵力削弱之後再行舉兵。”

  忍了三十多年再也忍不下去的後醍醐對這份奏摺絲毫不予理會,繼續進行他的計劃。另外還需提一下,在這幾年中,後醍醐結識了幾個僧人:醍醐寺僧正文觀、法勝寺元觀、淨土寺忠元等,這些人原來是在宮中祈禱皇妃順利生產的,後來天皇覺得挺靈驗,就留在身邊為他日夜祈禱討幕順利發展、北條早日滅亡。

  可是,1331年***元弘一年***的4月29日這一天,鎌倉突然收到了一封來自“京都某人”的“絕密”信件。信中寫著:“主上*** 天皇***意欲挑起戰亂,右中弁俊基是計劃的主謀;而且這段時間來,文觀、元觀等僧人與天皇非常接近,好象在祈禱關東的某件事情。”這是一封告密信!而告密的“京都某人”竟然是上文勸諫天皇的吉田定房!

  好不容易計劃得差不多,現在又功虧一簣了。五月份,俊基、文觀、元觀、忠元就被幕府逮捕,六月份送往 鎌倉。在嚴刑逼供之下,和尚們受不住苦,招認了。

  隨後,文觀被流放到硫黃島;忠元流放到越後;元觀流放到奧州。參與兩次倒幕計劃的急先鋒俊基第二年六月被斬於鎌倉葛原,正中之變時已被流放到佐渡的資朝亦被就地處決。

  至於後醍醐天皇,幕府自然不會放過他了,考慮到他身在深宮且手無縛雞之力,所以先放在一旁,等處理了幾個合謀者再說。這可是低估了這個不甘寂寞的後醍醐啦。他先是老老實實的呆在皇宮裡,作出束手待擒的樣子,然後在八月二十四日的陰雨之夜突然逃出了寢宮,直奔奈良而去,翻過鷲津山,於二十七日躲進了由天塹和僧兵守護的笠置寺。還不止這些,在逃出皇宮的時候,後醍醐還安排花山院師賢坐上自己的輿轎,帶上幾個公卿,裝成天皇的樣子朝相反方向的比壑山逃亡,一是為了聯合比壑山的尊雲法親王舉兵,二是可以暫時引開幕府的追捕。幕府軍還真的上當了,追擊部隊跟著假天皇一路撲向比壑山。此是後話。

  因為發生在1331年,這一年的八月九日改元為元弘,所以稱為“元弘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