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發展歷史介紹

  西方哲學史是公元前 6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到西方現代哲學的發展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學發展歷史,希望能幫到你。

  西方哲學發展歷史古希臘哲學

  亦稱古希臘羅馬哲學。公元前 6世紀的希臘奴隸社會經濟比較發達,在東方埃及和巴比倫的影響下,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西方哲學史在這裡開始了它的第一個發展時期。古希臘哲學從神話傳說中產生以後,首先集中於對宇宙本原的探討,最早有米利都學派,以後有畢達哥拉斯和畢達哥拉斯學派、赫拉克利特、愛利亞學派和原子論者,一般稱之為自然哲學。

  最初的自然哲學家和以前的宗教家不同,他們很重視對自然科學的研究,但思想還打上了宗教神話的烙印,把人和自然、思維與存在看成是渾然一體的東西,他們中有的主張"物活論",認為萬物都和人一樣是活的、有生命的。

  米利都學派以物質性的"水"、"無限定"或"氣"為本原,從質料和性質方面研究多樣性事物的統一性。畢達哥拉學派以"數"為本原,從形式和量的方面研究多樣性事物的統一性。他們的思想中暗含著一個如何用不變的東西來解釋變的東西的問題。但是,他們還沒有深究變與不變的關係問題。赫拉克利特和愛利亞學派正好從兩個對立的方面發揮和發展了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赫拉克利特強調變的方面,認為只有變才是真實的,沒有永久不變的東西。他關於對立統一和鬥爭的思想,標誌著他是西方哲學史上辯證法的一個重要奠基人。相反,愛利亞學派則強調不變的方面,認為世界上只有"存在",沒有"不存在",只有"一"才是真實的,"多"則是虛幻的,因而只有不變才是真實的。愛利亞學派的巴門尼德明確提出了思維與存在兩個範疇,並首先提出"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命題,對以後哲學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於變與不變的關係問題,後來的自然哲學家認為,赫拉克利特與愛利亞學派都各有片面性,必須既承認變又承認不變,只是要對這兩者作出新的解釋。後期的自然哲學家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戈拉和德謨克利特等就肩負著這樣的任務。他們認為,不變的東西不是一個,如水或火;而是許多個,如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阿那克薩戈拉的"種子"、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見原子與虛空***,變是這許多不變者的不同組合。

  後期自然哲學家認為萬物的基礎不變,可是又不否認變,這就產生了變的原動力從何而來的問題。他們中間有的人認為原動力來自不變者之外,如阿那克薩戈拉認為這種原動力是"奴斯"。這種思想使早期自然哲學家的"物活論"思想開始遭到破壞,在一定意義下,有分離思維與存在的因素。

  公元前 5世紀,古希臘哲學的興趣由研究自然轉移到研究人,智者的主要代表普羅泰戈拉、高爾吉亞就是這樣。在他們看來,自然哲學時期的各派學說都失之於獨斷。他們一般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觀真理。普羅泰戈拉認為一切都同樣的真,是非善惡都是相對於人的感覺而言的,他們的思想是相對主義的。高爾吉亞認為一切都同樣的假,他的思想屬於懷疑論。

  蘇格拉底和智者一樣,也是集中研究人的哲學家,他同樣輕視對自然的研究,反對未經批評的獨斷,但他與智者相反,主張有客觀真理、認識事物是可能的。他認為真正的知識就是從具體的道德行為中尋求各種道德的普遍定義,而尋求定義的方法就是論辯詰難。他的論辯詰難的方法是辯證法的最早來源。

  由於智者和蘇格拉底著重於人的研究,古希臘哲學關於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有了新的內容,關於認識的辯證法也得到了發展。

  公元前 4世紀,古希臘哲學進入系統化時期,代表人物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總結了以前各派的哲學思想,創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

  柏拉圖的"理念論"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他的"理念"主要來源於愛利亞學派的不變的本質、蘇格拉底的普遍性定義以及畢達哥拉派的數的概念;他關於感官事物是運動變化的以及感官事物的真理只是相對的思想,主要來源於赫拉克利特和普羅泰戈拉。柏拉圖綜合了這兩方面的思想,又賦予它們以新的意義。柏拉圖認為理念在感官事物之外,普遍在個別之外,這就在本體論上分裂了思維與存在、普遍與個別的關係。

  亞里士多德的思想,主要來源於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他既重視理念,又注重經驗事實。亞里士多德把這兩方面結合為一,創立了龐大的哲學體系。他批評柏拉圖將理念看成是和個別事物分離的、獨立存在的實體,認為理念或他所說的"形式"不能離開感官事物而存在,普遍不能離開個別而存在。亞里士多德要在理念和感官事物、普遍與個別之間建立起聯絡,認為這種聯絡的關鍵就是有目的的發展,發展是由潛能到現實的轉化。亞里士多德的這個思想使辯證法特別是一與多的辯證關係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系統化。但他關於"純形式"與"純質料"的學說***見形式和質料***,卻使他陷入了形而上學。

  從公元前322年亞里士多德死後約800年期間,希臘文化逐漸與羅馬文化相結合。純粹的希臘哲學漸成過去。

  這800年的前期,主要哲學流派有伊壁鳩魯學派***見伊壁鳩魯和伊壁鳩魯學派***、斯多阿學派和以皮浪為代表的懷疑論。除伊壁鳩魯繼承和發展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論外,他們都集中於倫理問題的討論。這個時期對於某些具體科學的興趣也出自倫理行為的需要。伊壁鳩魯學派和斯多阿學派的倫理思想以小蘇格拉底學派為其前驅,懷疑論則源於智者的思想。三派關於倫理問題的爭論導致M.T.西塞羅的折衷主義。大約從公元前 100年起,羅馬哲學由對倫理的興趣轉向了宗教,新畢達哥拉派和新柏拉圖學派都是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哲學,而以A.奧古斯丁為代表的"教父哲學"則更是一種十足的宗教哲學。在這個時期,最值得注意的是,羅馬唯物主義者盧克萊修繼承和發展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唯物論;新柏拉圖派的波菲利和普羅提諾概括了普遍與個別、一與多的關係問題。

  古希臘是西方哲學史的誕生地,西方哲學史上各式各樣的思想學說都可以在古希臘哲學中找到自己的起源。隨著西方哲學史的發展,古希臘哲學所闡發的各種思想又都有了新的發展和新的特點。

  西方哲學發展歷史中世紀哲學

  在中世紀的封建社會時期,天主教會是最大的封建統治者,它支配了中世紀的世俗權力和精神生活,哲學不過是用理性解釋信仰的工具,成了神學的婢女。中世紀的科學也和哲學一樣屈服於宗教的支配。這時人們所注意的中心不是世俗生活而是脫離世俗的天國。中世紀的主要哲學問題是神與人、天國與世俗的關係問題。

  中世紀哲學主要是古希臘羅馬哲學特別是柏拉圖哲學、亞里士多德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同基督教合流的產物,而在各個發展階段中,這些成分所佔的比重又各不相同。

  以奧古斯丁為代表的教父哲學在時間上屬於古代,但就其思想意識形態來說,則屬於中世紀,它是基督教哲學的最初形態。奧古斯丁運用新柏拉圖主義論證基督教教義,確立了基督教哲學,他首先提出信仰第一,然後理解的原則,為中世紀經院哲學奠定了基礎。奧古斯丁以後的中世紀哲學分為三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