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聲鶴唳的典故

  風聲鶴唳,唳:鳥鳴,聽到風聲和鶴叫聲,都疑心是追兵。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的樣子。接下來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希望大家喜歡!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組織90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東晉王朝派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帶領8萬精兵迎戰。

  苻堅認為自己兵多將廣,有足夠的把握戰勝晉軍。他把兵力集結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東的淝水邊,等後續大軍到齊,再向晉軍發動進攻。

  為了以少勝多,謝玄施出計謀,派使者到秦營,向秦軍的前鋒建議道:“貴軍在淝水邊安營紮寨,顯然是為了持久作戰,而不是速戰速決。如果貴軍稍向後退,讓我軍渡過淝水決戰,不是更好嗎?”秦軍內部討論時,眾將領都認為,堅守淝水,晉軍不能過河。待後續大軍抵達,即可徹底擊潰晉軍。因此不能接受晉軍的建議。

  但是,苻堅求勝心切,不同意眾將領的意見,說:“我軍只要稍稍後退,等晉軍一半過河,一半還在渡河時,用精銳的騎兵衝殺上去,我軍肯定能大獲全勝!”

  於是,秦軍決定後退。苻堅沒有料到,秦軍是臨時拼湊起來的,指揮不統一,一接到後退的命令,以為前方打了敗仗,慌忙向後潰逃。謝玄見敵軍漬退,指揮部下快速渡河殺敵。秦軍在潰退途中,丟棄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亂,自相踐踏而死的不計其數。那些僥倖逃脫晉軍追擊的士兵,一路上聽到呼呼的風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晉軍又追來了,於是不顧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這樣,晉軍取得了“淝水之戰”的重大勝利。

  風聲鶴唳解析

  [釋義] 唳:鶴鳴聲。風吹的響聲和仙鶴的叫聲。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擾。

  [語出] 唐·房玄齡等《晉書·謝玄傳》:“餘眾甲宵遁;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正音] 唳;不能讀作“lèi”。

  [辨形] 唳;不能寫作“戾”。

  [近義] 草木皆兵

  [反義] 風平浪靜

  [用法] 多用於戰敗者和畏敵者;也用於其他一有動靜非常恐懼的神經過敏者。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結構] 聯合式。

  [辨析] ~和“草木皆兵”都可形容內心恐懼;疑神疑鬼。常可通用或連用。但當強調一聽到聲音就驚恐萬狀時;用~;當強調看到草木就恐懼萬分時;宜用“草木皆兵”。

  [例句] 這些罪犯從獄中逃出後;~;草木皆兵;每天都心驚膽戰地過日子。

  [英譯] apprehend danger in every sound

  風聲鶴唳造句

  一、雖然敵人感到風聲鶴唳,但仍然困獸猶鬥,尚有一些戰鬥力。

  二、敵軍將領告訴士兵,不要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哪怕正的有危險,也要撐得住氣。

  三、罪犯一夜奔逃,一有風吹草動、風聲鶴唳,就嚇得躲起來。

  四、敵軍被圍困在山頂上,一有風吹草動,就感到風聲鶴唳,亂作一團。

  五、在我軍圍追堵截下,這群匪徒如今已是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惶惶不可終日了。

  六、狼狽逃竄的匪徒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嚇得魂不附體。

  七、在前有圍堵,後有追兵的情況下,敵人隨時感到風聲鶴唳,早就嚇破了膽。

  八、所有這些已經使我們對未來供應預測變得風聲鶴唳。

  九、逃亡的日子怎麼形容?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最貼切。

  十、狽逃竄的匪徒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嚇得魂不附體。

  十一、急著逃竄的歹徒一夜風聲鶴唳,追捕的警察嚇破了膽,生怕不小心被抓住。

  十二、在我軍多次圍剿下,這股土匪已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終日了。

  十三、月黑風高,守軍在荒野中感受到風聲鶴唳的滋味。

  十四、八路軍在夜裡到處襲擾日本鬼子,讓敵人隨時都感到風聲鶴唳。

  十五、這一路奔逃下來,風聲鶴唳,人人驚惶。

  十六、夜裡的襲擾戰讓鬼子隨處感到風聲鶴唳,嚇破了膽,飽受著煎熬。

  十七、戰爭中逃難的人們隨處感到風聲鶴唳、人人自危,根本靜不下心來休息。

  十八、抗日戰爭時期,神出鬼沒的游擊隊員們讓日本鬼子感到風聲鶴唳。

  十九、半夜風聲鶴唳,敵人被嚇得四處逃散,結果是虛驚一場。

  二十、敵人如驚弓之鳥,白天夜裡都覺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一步也不敢離天炮樓。

  二十一、犯了罪的人對每一個聲音都感到風聲鶴唳。

  二十二、這些罪犯從獄中逃出後,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每天都心驚膽戰地過日子。

  二十三、遇到事情得冷靜,大家風聲鶴唳嚇成這樣有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