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的人物生平

  裴行儉***619年-682年***,字守約,漢族,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高宗時名臣。裴仁基之子。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出身名門

  裴行儉出自河東裴氏定著五房之一的中眷裴,曾祖父裴伯鳳,北周驃騎大、汾州刺史、琅琊郡公。祖父裴定高,馮翊郡公、襲封琅琊公。父裴仁基,隋左光祿大夫,唐武德年間贈原州都督,諡號忠。兄裴行儼,隋末猛將。

  裴行儉少年時代憑藉先輩功勳被委任為弘文生。貞觀中葉,參加明經科考試中選,任命為左屯衛倉曹參軍。當時蘇定方任大,說道:“我用兵的謀略,世上沒有可傳授的人,現在你很合適。”就把戰略戰術全部傳授給他。後來調任長安縣令。高宗李治準備立武昭儀為皇后,裴行儉認為國家的禍患就從這事開始,和長孫無忌、褚遂良祕密商議對策,大理寺的袁公瑜向武昭儀的母親告密,降職為西州都督府長史。

  威震西域

  麟德二年***665年***,升任安西都護,西域各國大多仰慕他的仁義歸附唐朝。召回朝廷任司文少卿。改任吏部侍郎,和李敬玄、馬載一同主持選才任官的工作,獲得有才幹的聲譽,人們稱為“裴馬”。裴行儉創設長名榜、銓注等法規,還規定了州守縣令的升降、衡量資歷的高低作為制度。

  上元三年***676年***,吐蕃入侵,裴行儉離京任洮州道左二軍總管,改任秦州右軍總管,一起受周王李顯指揮。

  儀鳳二年***677年***,突厥十個部族的可汗阿史那都支以及李遮匐,引誘各附屬部落來騷擾安西,和吐蕃結為聯盟,朝廷準備征討。

  裴行儉建議說:“吐蕃跋扈蠻橫,正處強盛時期,李敬玄征討失利,劉審禮已被斬首,怎能又為西部邊境釀成事故呢?現在波斯王死了,他的兒子泥涅師在長安做人質,如果派遣使者送泥涅師回波斯繼承王位,就從突厥、吐蕃兩國經過,要是運用計謀解決問題,是可以不用勞神費力就能成功的。”高宗於是命令裴行儉帶上詔書護送波斯王,並任安撫大使。穿越莫賀延磧沙漠時,飛沙走石,白天如同夜晚,嚮導迷了路,將士們飢餓疲勞。

  裴行儉命令宿營舉行祭祀,傳出號令說:“水泉不遠。”將士們才稍微安心。很快就雲散風靜,向前走了幾百步,水泉豐沛草木繁茂,後邊來的人不知到了什麼地方。大家都感到驚異,好像是到了西漢李廣利取馬的大宛貳師城。到了西州,各屬國官員出城迎接,裴行儉從當地招集了一千多名才智出眾的人跟著自己向西走。製造輿論說:“天氣太熱,不能前進,應該住下來等待秋天。”阿史那都支偵探到這個情報,就沒有設防準備。裴行儉從容地召見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的酋長,假裝邀約打獵,對他們說“:我愛好打獵的興趣從來都沒有忘掉,誰願意跟我去打獵?”願意跟隨的當地年輕人有上萬名,於是暗地帶著隊伍出發。幾天之內,加速前進,離阿史那都支的營帳十多裡,先派他親近的人去向他問安,外表顯得清閒無事,不是來襲擊的,又派人急速召見阿史那都支。阿史那都支本來和李遮匐商量好,到了秋天再迎戰護送波斯王的隊伍,後來聽說唐軍到了,倉促之間想不出對策,只得率領五百多個下屬人員到裴行儉的軍營拜見,於是捉拿了他。當天,傳遞阿史那都支做符契用的弓箭,召集各部族酋長都來為他祈求保全生命,一同將他們押送到了碎葉城。挑選精悍的騎兵,輕裝簡從,襲擊李遮匐。半路上抓住了李遮匐的使者,釋放了他,叫他回去告知李遮匐,阿史那都支已被捉拿,李遮匐就投降了,全部押送到了長安。軍官們在碎葉城為裴行儉鐫刻石碑來記述功勞。高宗親自設宴慰問,說:“裴行儉率領孤立無援的軍隊,深入到萬里以外,不用作戰就捉拿了叛黨,平息了叛亂,可以說是文韜武略集於一身了,可得同時授予文臣武將兩種官職。”當即任命他為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

  大破突厥

  調露元年***679年***,突厥的阿史德溫傅背叛唐朝,單于管轄的二十四個州造反響應他,有幾十萬人眾。都護蕭嗣業征討沒有成功,死傷失敗接連發生。高宗詔令裴行儉任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討伐。他統率太僕少卿李思文、營州都督周道務的部隊十八萬人,會合西路軍的程務挺、東路軍的李文暕等人,總共三十多萬人馬,軍旗連綿上千裡,全由裴行儉指揮。

  在這以前,蕭嗣業運輸軍糧,多次被敵人搶走,士卒飢餓而死。裴行儉說:“可以用計戰勝敵人。”於是準備了三百乘假糧車,每乘車裡埋伏五名驍勇的士卒,帶著斬馬的長刀、強勁的***,用瘦弱的士卒拉車前進,還派精兵祕密地緊跟在後邊。敵人果然來搶糧車,拉車的瘦弱士卒假裝逃脫險境,敵人用馬把車迅速拉到有水草的地方,解下馬鞍,讓馬吃草。正要從車裡拿糧食,驍勇的士卒猝然衝出,後邊的伏兵恰好趕到,差不多將突厥軍殺死或俘虜光了。從此沒有哪股突厥軍敢於走近糧車。

  唐朝大軍暫時駐紮在單于的北邊,傍晚,已經紮好了營帳,戰壕已全部挖好,裴行儉改變命令遷移到高岡上紮營。軍官們說:“將士們已經安頓下來了,不能擾亂他們。”裴行儉不聽這些,催促遷移。到了夜晚,狂風暴雨突然來了,原來紮營的地方,積水一丈多深,將士們沒有誰不驚歎,詢問怎麼知道會有風雨的,裴行儉說“:從今以後只按我的指揮辦事就行了,別問我怎麼知道的。”

  突厥軍在黑山抵禦,連打幾仗都失敗了,裴行儉讓將士們盡情廝殺,前後殺死的敵人無法統計。突厥未經唐朝封賜的可汗泥熟匐被他的部下殺死,部下提著他的首級前來投降;又活捉了他們的大首領奉職班師回朝,突厥的殘餘部隊逃往狼山。裴行儉回朝以後,阿史那伏念非法地自稱可汗,又同阿史德溫傅會合。

  第二年***680年***,裴行儉重新統率各路軍隊,駐紮在代州的陘口,派遣間諜大搞離間活動,勸說阿史那伏念,使他跟阿史德溫傅互相猜疑。阿史那伏念害怕了,祕密送來降書,並請求讓他親自捆來阿史德溫傅表示誠意。裴行儉保守祕密沒有公開,而呈遞密封奏表報告了朝廷。幾天之後,塵土沖天向南滾來,哨兵們驚恐,裴行儉說“:這是阿史那伏念押送阿史德溫傅來投降,沒有別的情況。不過接受投降如同接受挑戰。”於是命令嚴加防備,派遣一名使者前去慰問。事情果然是這樣。到這時,突厥殘部全被消滅。高宗十分高興,派戶部尚書崔知悌慰勞部隊。

  當初,裴行儉曾向阿史那伏念許諾不殺他們,侍中裴炎妒忌他的功勞,向高宗陳述意見:“阿史那伏念被程務挺、張虔曰助威脅追趕,又遭磧北迴紇的逼迫,沒有辦法才投降的。”結果在都城的大街上斬殺了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溫傅。裴行儉的功勞也不予記載。只是封他為聞喜縣公。裴行儉嘆息說“:西晉的王渾忌妒王浚平定吳國功勞的事,從古至今人們認為可恥。只怕殺掉降將以後就沒有再願歸順的人了!”於是藉口生病不再露面。

  去世

  永淳元年***682年***,十姓突厥的車薄叛亂,裴行儉又任金牙道行軍大總管,還沒有出發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四歲,追認為幽州都督,諡號為“獻”。高宗詔令皇太子派遣官員管理他的家事,直到子孫能夠自立才止。中宗李顯登位,又追認他為揚州大都督。唐玄宗登基後,追贈裴行儉為太尉。

  裴行儉的歷史評價

  蘇定方:“吾用兵,世無可教者,今子也賢。”

  李治:“儉提孤軍,深入萬里,兵不血刃而叛黨擒夷,可謂文武兼備矣,其兼授二職。”張說:“公志堅慮精,神勇識澈,藝必討本,學皆睹奧。又善測候雲物,推步氣象,鬼無遯謀,靈不藏用。著文集二十卷,造草字數千文,皆寶傳人間。以為代法。又撰《選譜》十卷,又為軍營行陣、部眾、料敵等四十六訣,大聖天后令祕書監武承嗣就家取進,以為祕術。”

  《舊唐書》:“昔晉侯選任將帥,取其說《禮》《樂》而敦《詩》《書》,良有以也。夫權謀方略,兵家之大經,邦國系之以存亡,政令因之而強弱,則馮眾怙力,豨勇虎暴者,安可輕言推轂授任哉!故王猛、諸葛亮振起窮巷,驅駕豪傑,左指右顧,廓定霸圖,非他道也,蓋智力權變,適當其用耳。劉樂城、裴聞喜,文雅方略,無謝昔賢,治戎安邊,綽有心術,儒將之雄者也。天后預政之時,刑峻如壑,多以諛佞希恩,而樂城、甑山,昌言規正,若時無君子,安及此言?正平銓藻吏能,文學政事,頗有深識。而前史譏其謬諡,有涉陳壽短武侯應變之論乎!非通論也。”

  《新唐書》:“仁軌等以兵開定四夷,其勇無前,至奉上則瞿瞿若不及,行儉臨下以恕,師德寬厚,其能以功名始終者,蓋近乎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者邪!”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樑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祕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陳元靚:“唐有秩宗,清門纘戎。發揮玉略,軍謀武功。銓品人物,將材文雄。壯容偉績,凜然英風。”

  陳子龍:”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