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的歷史評價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北宋名將、樞密使,外號面涅、狄天使、武曲星。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宋仁宗:“青有威名,賊當畏其來。”“朕之關張。”

  尹洙:“此良將材也。”

  餘靖:“天生狄公,輔聖推忠。情存義烈,志嫉頑凶。請纓即路,仗節臨戎。英材遴集,猛將風從。賊之敢鬭,實惟天誘。來迓於郊,奄喪群醜。當我摧鋒,易如拉朽。僣補偽署,叢然授首。羽翼既剪,心腹既刳。雖欲自舉,人誰與圖?焚廬而去,回巢以逋。六親不保,曰獻其俘。厥推邕邊,南國之紀。九洞襟帶,列城脣齒。險固一失,兵糧無峙。庶民蚩蚩,鳥獸驚跂。我公之來,電掃雲開。叛渙鬥破,綱領重恢。師成廟筭,民得春臺。天聲逺振,繄公之材。”

  孫甫:“今陝西兵官惟種世衡、狄青、王信材勇,可戰可守。”

  歐陽修:“臣伏見兵興以來,所得邊將,惟狄青、種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與張亢、滕宗諒一例待之。”

  王銍:“狄青善用兵,多智數,為一時所伏。”

  葉適:“若狄青、岳飛輩,蓋數十百年而一,有寥落相望,無復繼者,則其為存亡安危所繫。”

  《宋史》:“宋至仁宗時,承平百年,武夫鷙卒遭時致位者雖有之,起健卒至政府,隱然為時名將,惟青與逵兩人爾。青在邊境凡二十五戰,無大勝,亦無大敗,最後崑崙一舉,頗著奇雋。考其識量,亦過人遠矣。”“青起行伍而名動夷夏,深沈有智略,能以畏慎保全終始。”

  謝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馬溫公之相業,寇萊公、趙忠定之應變,韓魏公之德量,李綱、宗澤之撥亂,狄青、曹瑋、岳飛、韓世忠之將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歐陽永叔、蘇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國之忠義,皆灼無可議,而且有用於時者,其它瑕瑜不掩,蓋難言之矣。”

  黃道周:“狄青為將,戰功紛紛。帶銅面具,所向吸魂。朝野名重,面涅猶存。帝命藥去,請留勸軍。儂智高反,眾敗崑崙。青怒盡斬,突出關門。賊出不意,大敗而奔。高死未確,不敢妄聞。智高一叛,青已早論。破之亦易,何假於人。賊平之後,方服其神。”

  王夫之:“狄青以樞副之任,稍自掀舉,苟異一切,而密席未溫,嫌疑指斥,是以英流屏足巨室寒心。”

  昭槤:“有宋一代,武臣寥寥,惟狄武襄立功廣南,稍有生色,仁宗置諸樞府,甚為駕馭得宜。乃歐陽公露章劾之,至恐其有他心,豈人臣為國愛惜人材之道?狄公終以憂憤而卒。”

  蔡東藩:“狄青、包拯兩人,垂譽至今,稱頌不衰。

  而包龍圖三字,盛名尤出狄上。即婦人孺子,無不知有包龍圖者。甚且謂狄之榮顯,多由包拯之力,是則子虛烏有之談,固難取信耳。嘗考狄之立功,莫大於奪崑崙關,包之成名,莫要於知開封府,著書人不敢溢美,亦不敢沒善,就兩人功名,擇要演述,已足存其實跡;而當時朝政之得失,亦銷納其間,以視俗小說之附會荒唐,不值一噱者,固不啻霄壤之別也。此書一出,可以掃盡巵言。”

  狄青的人物生平

  大破西夏

  狄青出身貧寒,16歲時,因其兄與鄉人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人京,竄名赤籍”,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精通騎馬射擊。早期是隸屬於御馬直的一名騎兵,後選做散置。寶元初期,西夏李元昊反叛,朝廷下詔選擇衛士到邊疆,任命狄青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當時前線的偏將屢次被西夏打敗,士兵大多畏懼膽怯,狄青行軍打仗時經常親自做先鋒。作戰四年,前後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鬥,中亂箭多達八次。攻陷金湯城,奪取宥州,屠殺了砽咩、歲香、毛奴、尚羅、慶七、家口等部族,焚燒西夏儲備的糧食數萬石,收繳帳篷二千三百隻,俘虜五千七百人。又建橋子谷城,築建招安、豐林、新砦、大郎等城堡,這些城堡都扼制著敵方要害之地。安遠一戰,他受傷很重,但聽說西夏軍隊到了,就又挺身飛速趕往,士兵們因此也爭先恐後,奮力拼搏。臨敵作戰時,披頭散髮、帶銅面具,出入敵軍中,西夏軍均望風披靡,沒人敢擋。

  頗受重用

  尹洙任經略判官時,狄青以指使身份求見,尹洙與他談論軍事,很欣賞他,便推薦他給經略使韓琦、范仲淹,並說:“這是良將之材。”二人一見狄青,便認為是個奇才,對他厚禮相待。范仲淹教他讀《左氏春秋》,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狄青從此改變志趣,讀起書來,終於精通秦漢以來將帥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積功升任西上閣門副使,後又晉升為秦州刺史、涇原路副都總管、經略招討副使,又加升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惠州團練使。

  宋仁宗因狄青多次建立戰功,想要召見他並向他詢問軍國大計,遇上西夏侵犯渭州,便命令他畫出軍事地圖送上來。西夏李元昊稱臣降服後,狄青調任真定路副都總管,歷任侍衛步軍殿前都虞候、眉州防禦使,升步軍副都指揮使、保大安遠二軍節度觀察留後,又升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狄青在軍隊中奮鬥,十多年後才顯貴起來,當時臉上還留有黑疤。宋仁宗曾勸狄青敷藥除掉黑疤,狄青指著自己的臉說:“陛下根據功勞提拔臣,而沒過問臣的出身門戶;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勵軍隊,不敢奉行您的命令。”後以彰化軍節度使身份任延州知府,又升樞密副使。

  平定儂智高

  皇祐年間,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個州,包圍廣州城,嶺外一帶騷動不安。楊畋等安撫使負責處理平定蠻人叛亂,但宋軍長久沒有成績。又命孫沔、餘靖做安撫使率官軍討伐叛賊,但宋仁宗仍放心不下。狄青打報告請戰,第二天入見宋仁宗時,他說:“臣當兵出身,除了戰場殺敵,沒有什麼可以報效國家。希望能帶得數百個蕃落騎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將叛賊的頭砍下送回京城。”宋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壯語,於是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負責處理廣南叛亂之事,並在垂拱殿設酒為他送行。當時儂智高回師重新佔據邕州,狄青聯合孫沔、餘靖的部隊進駐賓州。

  在此之前,蔣偕、張忠都因輕敵而戰敗陣亡,官軍聲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將不得妄自與叛軍接戰,而聽從他的統一指揮。廣西鈐轄陳曙趁狄青還未到,便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軍,潰敗於崑崙關,殿直袁用等人都逃遁了。狄青說:“號令不一,是部隊失敗的原因。”早晨集合各將領到堂上,逮捕了陳曙,並召來袁用等三十人,依戰敗逃跑罪,推出軍門斬首。孫沔、餘靖相視驚愕,而眾將領則嚇得兩腿顫慄。

  後來軍隊停止前進,休整十天。偵察的人回報,以為宋軍不會很快進擊。但狄青第二天便集合軍隊人馬,一晝夜就過了崑崙關,從歸仁鋪出來佈陣。叛軍失去了險要陣地後,都出來迎戰。前鋒孫節與叛賊在山下搏鬥而死,叛軍士氣極高,孫沔等人嚇得臉色都變了。狄青手舉白旗指揮騎兵,從左右兩翼衝出,出於叛軍意料之外。大敗叛軍,追擊了五十里,斬了數千首級,儂智高同黨黃師宓、儂建中、儂智中以及偽官僚吏屬被殺死者有五十七人,生擒叛賊五百多人,儂智高在夜間縱火燒城後逃走。黎明時,狄青嚴管著部隊開進了邕州城,繳獲金銀玉帛數以萬計,雜畜數千,又招集曾被叛軍俘虜脅迫的老壯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撫之後釋放、遣散。將黃師宓等人的頭掛在邕州城下示眾,又斂集叛軍屍體在城北角建築京觀。當時叛軍屍體中有個穿金色龍袍的,部下眾人說是儂智高已死,要向朝廷報告。狄青說:“怎知這不是一個***呢?我寧可說儂智高失蹤,也不敢欺騙朝廷來貪求戰功。”當初,狄青到邕州時,正遇上這裡毒瘴瀰漫,有人說是叛軍在江水上游放毒,將士飲水而死者很多,狄青非常憂慮。一夕,有一股泉水從寨下湧出,取來一喝,味道甘美,部隊靠此才渡過了難關。

  後復任樞密副使,升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回到京師後,宋仁宗嘉獎他的功績,任命他為樞密使,並賞賜給他一套在京師敦教坊的宅第,還特優先給他的兒子們加官進級。起初,狄青已率部南下後,宋仁宗常為他擔憂說:“狄青有威武的名聲,叛軍應會害怕他的到來。擔任左右傳令的人,非狄青的親信者不可,雖然是飲食起居的時候,都應該防備突然襲擊的發動。”於是派使者飛馳前線訓戒。等獲悉狄青已打敗叛軍,宋仁宗對宰相說:“快快議定恩賞,慢了便起不到獎勉的作用了。”

  起初,交趾人請求出兵幫助朝廷討伐儂智高,餘靖說他們可信,便在邕州、欽州準備了萬人的糧草等待他們。宋仁宗還下詔用三萬緡錢賞賜給交趾國做軍費,並許諾平定叛亂後再有厚賞。狄青到此後,傳令餘靖不要派使者到交趾借兵,並立即上奏說:“交趾國李德政聲稱將率步兵五萬、騎兵一千趕來支援,不是真的。而且借蠻夷來消滅內寇,對我無利。憑一個儂智高就能橫行、蹂躪兩廣,使朝廷無力討伐,如果再向蠻夷借兵,那蠻夷貪得無厭,不仁不義,進而發動戰亂,又怎麼抵禦他們呢?請取消要交趾出兵援助。”意見被採納。叛軍被平定後,人們都佩服他有遠略。

  抑鬱而終

  狄青任樞密使四年,每當他出現時,士卒總會指著他互相誇獎。諫官因狄青家的狗生角,並且多次發光,便請求將他調出京師以便保全他的聲譽,但宋仁宗沒有答覆。

  嘉祐元年***1056年***,京師發大水,狄青避水將家搬到相國寺,竟在佛殿上居住,民情對此頗有疑惑議論,朝廷便降狄青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離京出任陳州知州。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因嘴上生毒瘡,抑鬱而終。皇帝為他哀悼,追贈他為中書令,賜諡為“武襄”。

  熙寧元年***1068年***,宋神宗給近世將帥排名次,認為狄青從行伍出身而名震中外,為人深沉而有謀略,又能謹小慎微,保全名聲,有始有終,對狄青頗為感慨和思念,下令取來狄青的畫像放進宮中,並親為他御製祭文,又派遣使者到他家,用中牢的禮節來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