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石灰吟介紹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石灰吟》一般認為是明代政治家于謙的一首託物言志詩。這首詠物詩,採用象徵手法,字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託物寄懷,表現了詩人高潔的理想。整首詩筆法凝鍊,一氣呵成,語言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強;尤其是作者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更給人以啟迪和激勵。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譯文

  ***石灰石***只有經過千萬次錘打才能從深山裡開採出來。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燒當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懼怕,甘願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間。

  這是一首託物言志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採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閒”。“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閒”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徵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閒。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於最後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作者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後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于謙的人物評價

  王直:國家正賴公耳。今日雖百王直何能為!

  興安:彼日夜分國憂,不問家產,即彼去,令朝廷何處更得此人?

  朱祁鎮:于謙實有功。

  朱見深***商輅草制***: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機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朱祐樘:氣稟剛明,才優經濟,兼資文武,茂著聲猷,當皇祖北狩之時,正國步難危之日,乃能殫竭心膂,保障家邦,選將練兵,摧鋒破敵,中外賴以寧謐,人心為之晏然,迴鑾有期,論功應賞,不幸為權奸所構,乃隕其身,輿議鹹冤。

  于冕:公曆事三朝,服官三十餘年,位極人臣...其孤忠峻節更歷夷險,先後一日,凡遇休暇,諸子百氏之書,涉獵無遺,為文有奇氣,而主於理,詩詞清逸流麗,人爭誦之...詠詩皆揮筆立就,尤長於奏疏,毎政事旁午,章日數十上,累千萬言,不假構思,揮翰如流,人稱為天下奇才雲。

  倪嶽:公所至聲績懋異,遺愛不忘...及己巳之變,軍旅方興,中外論事者,紛然議下兵部,公悉裁之以理,可者行之,否則止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一時克詰戎兵,登崇智勇卒之,肅清大憝,迎復乘輿,以安社稷,以固邊圉,此誠不世之功也,歷事三朝,位極人臣...孤忠峻節,夷險弗逾,可謂難矣,平居好學,手不釋卷,為文有奇氣,詩詞清麗...詠詩皆頃刻而就,膾炙人口,尤長於奏疏,至今視以為準,當政務旁午,章日數十上,累千萬言,揮筆如流,一切皆中事機,人服公明決,卒推為天下奇才焉。

  程敏政:嗚呼!自昔權奸將有所不利於忠勳之臣,則必內建腹心,外張羽翼,蛇盤鬼附,相與無間,而後得以逞焉。若漢太尉李固之死樑冀,宋丞相趙汝愚之死韓侂冑,與肅愍公之死石亨,一也。

  邵寶:論名臣,於正統、景泰間,劉忠愍敦君臣大義,章恭毅明國家大紀,於肅愍建社稷大功。皆願為執鞭而不可得者。

  李夢陽:予觀今人論肅愍公事,未嘗不酸鼻流涕焉,蓋傷為臣不易雲。夫事莫大於君出、虜入、排遷、主戰,四者旦夕之勢,而存亡之判也。乃今人議則異是...且太子之易,南宮之錮,二者有能為公恕者否耶?公有不如意,輒拊膺忿曰:‘此一腔血竟灑何地!’聞其言,孰非酸鼻流涕者而獨咎予也?嗚呼!傷乎。傷乎。

  徐鹹:① 正統己巳、庚午間,也先由宣大犯京師,脫脫不花東寇遼陽,阿樂出西擾陝右,黃蕭養及廣東鄧茂七反福建,葉宗劉反浙江,各擁眾數十萬,皆奸宦王振之所招致者也。不有節庵司馬居中排程,社稷事未可知。 ②祖宗時,中外大臣亦多久任,如蹇忠定在吏部三十餘年,夏忠靖在戶部二十八年,胡忠安在禮部三十二年,三楊在閣下俱三四十年,黃忠宣鎮交趾二十年,周文襄巡撫南圻二十二年,於肅愍巡撫河南、山西一十八年,王忠肅巡撫遼東十餘年,在吏部十六年。委任既專,聲望益重,此所以得行其志也。

  董其昌:賴社稷之靈,國已有君,自分一腔拋熱血。竭股肱之力,繼之以死,獨留清白在人間。

  屠隆:於肅愍謙駕馭長才,貞勁大節,生定傾危,死安義命,功存社稷,忠鑑上帝,定神氣於劻襄,人亂我整,寧犯難而存國,制群奸於股掌,可發不發,寧危身以安君,完萬事於一死,利害有不敢知,付公論於千秋,是非有不必辯,所謂與日月爭光,可也,功固高於李綱,事更難於武穆***岳飛***,其當世至人耶。

  王世貞:少保負穎異之才,蓄經倫之識,詩如河朔少年兒,無論風雅,頗自奕奕快爽。

  朱翊鈞:惟卿鍾靈間氣,著望先朝,屬多難以馳驅,矢孤忠於極蕩,社稷是守,力摧城下之要盟,樽俎不驚,坐鎮道傍之流議,肆返皇輿於萬里,迄維國祚以再安,赤手扶天,不及介推之祿,丹心炳日,寧甘武穆之寃,此卹典所以洊加而公論猶有未愜爰。

  何喬遠:上皇車駕至城下,于謙主論不納,欲求無誅,豈可得乎?...至其力斷群囂,與王竑之奮擊權豎,真英偉丈夫矣。

  谷應泰:① 景帝外倚少保,內信興安,狡寇危城,不動聲色。 ② 夫景受國有名,非少帝、昌邑之比,而謙功在社稷,豈產、祿、舞陽之徒乎!觀其軫念嫈嫠,撫恩弱息,豆箕瓜蔓之涕,又何***也。始知曹、石所謀不臧,小人貽誤人國,刻薄寡恩如是哉!獨惜于謙者,百折不回於社稷無君之日,不能出一言於東宮易位之辰。

  張廷玉:于謙為巡撫時,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及時遘艱虞,繕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謙亦憂國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偉矣。變起奪門,禍機猝發,徐、石之徒出力而擠之死,當時莫不稱冤。然有貞與亨、吉祥相繼得禍,皆不旋踵。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卒得復官賜卹。公論久而後定,信夫。

  紀昀等:謙遭時艱屯,憂國忘家,計安宗社,其忠心義烈固已昭著史冊。而所上奏疏,明白洞達,切中事機,尤足覘其經世之略。至其平日不以韻語見長,而所作詩篇,類多風格遒上,興象深遠,轉出一時文士之右,亦足見其才之無施不可矣。

  蔡東藩:①於少保忠誠報國,未聞於郕王即位,特別抗議,意者其亦因喪君有君,足以奪敵之所恃乎。昔太公置鼎,漢高嘗有分我杯羹之語,而太公得以生還,道貴從權,不得以非孝目之。於公之意,毋乃類是。且誅閹黨,拒南遷,身先士卒,力捍京師,卒之返危為安,轉禍為福,明之不為南宋者,微於公力不及此。其次則即為郭登,於在內,郭在外,也先雖狡,其何能為?所未慊人心者,第郕王一人而已。②英宗復辟以後,被殺者不止一於少保,而於少保之因忠被讒,尤為可痛。曹、石專恣以來,被擠者不止一徐有貞,而徐有貞之同黨相戕,尤為可戒。於少保君子也,君子不容於小人,小人固可畏矣。徐有貞小人也,小人不容於小人,小人愈可畏,君子愈可憫也。

  白壽彝:于謙是明代一位傑出的英雄人物。他曾以《詠石灰》為題的詩,表述自己的志向:“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他光明磊落的一生,正如他詩中表述的那樣,名垂千古,受人敬仰。

  當年明月: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於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