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筷子有什麼由來

  筷子古稱箸,一種由中國漢族發明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進食工具。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筷子,是中國人民進食使用的工具,演變至今以變成整個亞洲人民的進食工具了,筷子起源與中國,已有大約在三千多年的歷史。那麼,你知道筷子是怎麼來的嗎?筷子是何時出現的?筷子的傳說有是怎樣的呢?請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筷子的由來

  筷子,古時候稱之為著。

  相傳,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見早在公元前11世紀我國已出現象牙精工製造的筷子,也就是說,我國有史記載的用筷歷史已有3000多年。

  此外,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一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一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

  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釐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很受外籍人士的喜愛。

  關於筷子的由來及誕生

  促成筷子誕生,最主要的契機應是熟食燙手,上古時代,因無金屬器具,再因獸骨太短、極脆,加工不易,於是先民就隨手採摘細竹和樹枝來撈取熟食,當年處於荒野的環境中,人類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叢洞穴裡,最方便的材料莫過於樹木,竹杆。正因如此,小棍細竹經過先民烤物時的撥弄,急取燙食時的撈挾,蒸煮谷黍時攪拌等,筷子的雛形逐漸出現,這是人類特殊環境下的必然發展規律,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研究,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徵,即使經過三幹餘年的發展,其原始性依然無法改變。當然,任何傳說總是經過歷代人民的取捨、剪裁、虛構、誇張、渲染甚至幻想藝術加工而成的,

  大禹創筷傳說也不例外,它是將數千年百姓逐漸摸索制筷的過程,集中到大禹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實,筷箸的誕生應是先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並非某一人的功勞。不過筷箸可能起源於大禹時代,時經過數百年甚至幹年的摸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和匙共同使用的餐具。

  那麼從何時起,我國才出現以箸取菜同時又吃飯?這一問題現在也沒有找到明確的文獻資料,只能從旁證中找答案,要以箸吃飯必須有較輕小的碗,可商周時的食器都比較笨重,難以用一隻手來捧持,另一隻手用來握箸。即使是較小的『豆』,也是以盛肉為主,具有蓋和高足,無法端在手中。到了西漢初年,才出現圓足的平底小圓碗。從洛陽、丹陽和屯溪出上的西漢墓葬碗、盤來看,不少是釉陶,份量較輕而色澤皎潔。這種碗顯然可配合筷箸吃飯使用,再從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初期墓葬出土的成套漆制耳杯和竹箸來看,可以肯定那時進餐全以筷箸來一統天下了。

  有民俗學者從考古角度來分析,戰國晚期的墓葬中已很少發現盤、匝禮器。先秦之人因以手抓飯,所以飯前必以盤、匣洗手。隨著時代的進化,先民懂得以箸代替手抓飯後,洗手不再是吃飯必要的禮儀,故用盤匝陪葬也逐減少。盥洗盤匣陪葬的消失,也可旁證箸在戰國晚期或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已成為華夏民族食菜和飯的主要餐具。

  不管筷子是何時出現的,總之筷子的出現讓以手抓飯改為用箸而食,可以說是中華飲食文化中最早的筷箸革命。同時,筷子的發明讓小編感慨,果然勞動人民是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