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北魏統一戰爭

  北魏統一北方的戰爭,是在十六國之時諸侯紛爭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它雖然面臨諸多對手,情況複雜多變,但能審勢度勢,確定先後打擊的目標,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北魏軍隊,希望對你有用!

  北魏軍隊圖片

  北魏統一北方之戰

  北魏統一北方,是在十六國之時諸侯紛爭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它雖然面臨諸多對手,情況複雜多變,但能審勢度勢,確定先後打擊的目標,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所建。鮮卑拓跋部原居於今東北興安嶺一帶,後漸南遷至蒙古草原,以"射獵為業",靠遊牧為生。東晉鹹康四年***338年***,其首領什翼犍稱代王,建代國,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一帶***。後為前秦苻堅所滅。北魏登國元年***386 年***,什翼犍之孫拓跋珪繼稱代王,不久改國號為魏,制定典章,重建國家,史稱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皇始元年***396年***八月,拓跋珪敗北燕,佔有今山西、河北地 區,同時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在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下,進入中原的拓跋部, 實行"分土定居",開始由遊牧經濟轉向農業經濟,並引用漢人士族,建立封建制度,開始了由原始末期的家長奴隸制飛躍向封建制的發展過程。拓跋珪死後,長子明元帝拓跋嗣繼位,嗣死,其子拓跋燾即位,是為世祖太武帝, 於時開始了統一北方的戰爭。

  北魏泰常八年***423年***,拓跋嗣卒,太子拓跋燾繼位,史稱魏太武帝。此時,江南東晉已於公元420年為南朝劉宋所代替,北方除大夏、北涼、西秦、北燕和柔然外,皆為北魏所佔。拓跋燾雄才大略,通曉兵法,在歷次戰爭中,常親自率軍出征,臨陣勇猛,多獲勝利。

  魏始光三年***夏承光二年,426年***至四年,拓跋燾乘夏主赫連勃勃卒,諸子相殘殺之機,二次率軍進攻夏都統萬城***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以佯弱誘夏軍出戰,引而疲之,然後隱軍出夏軍陣後,順風衝擊,大敗夏軍,克統萬,俘夏王、公、卿、將、校及后妃、宮人等以萬數,又獲馬30餘萬匹、牛羊數千萬頭。

  神麚二年***429年***,魏帝抓住柔然夏則散眾放牧之機,率軍長途奔襲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掩其不備,大破柔然,威服高車,為穩定北方創造有利條件。從此,柔然勢力大減,主動攻魏較少。

  神麚四年***夏勝光四年,431年***,拓跋燾滅了夏國。延和元年***北燕太興二年,432年***,北魏連克北燕諸多軍鎮,太延二年***北燕太興六年,436年***,北魏遣兵攻克燕都和龍***今遼寧朝陽***,滅亡北燕。

  太延五年***北涼永和七年,439年***,拓跋燾以平西源賀為嚮導***源賀為故南涼主禿髮傉檀之子,南涼原據姑臧,後為北涼所佔***,率大軍進攻北涼。由於源賀引兵招慰姑臧城附近諸舊部3萬餘落,故魏主得以迅速攻克姑臧,滅亡北涼。接著,魏軍又攻佔張掖、樂都、酒泉等地,皆留將鎮守。

  至此,北魏統一了北方,西晉末年以來135年的十六國分裂局面宣告結束。從而與南方的劉宋政權並立,形成南北朝對峙的格局,而太延五年即公元439年魏滅北涼這一年, 被認為是南北朝的開始年代。

  戰爭評價

  此戰,魏太武帝拓跋燾雄才大略,採取多項措施,如整頓稅制,分配土地給貧人,安置流民,引用大批漢人蔘政,旨在加強北魏的封建化程序,加強與中原地主的結合,穩定社會,發展經濟。這些又使北魏國勢日盛,為其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北魏大臣、軍事謀略家崔浩,深為魏道武帝、明元帝和太武帝所器重。作為謀主,他參與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軍事決策,多謀善斷,屢建功勳,在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的一系列戰爭中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