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的人物生平

  孫思邈***581年~682年***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藥學家。被人稱為“藥王”。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孫思邈幼年體弱多病,湯藥之資而罄盡家產。他自幼聰明過人,通百家之說,崇尚老莊學說,兼通佛典。

  他生於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卒於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享年102歲。

  十八歲立志學醫,二十歲即為鄉鄰治病。他對古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鍼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我國醫藥學史上的先河,特別是論述醫德思想、倡導婦科、兒科、鍼灸穴位等都是先人未有。一生致力於藥物研究,曾上峨嵋山、終南山、下江州,隱居太白山等地,邊行醫,邊採集中藥,邊臨床試驗,他是繼張仲景之後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藥的先驅者,為祖國的中醫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德。

  孫思邈醫德高尚。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慾無求”,對病人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體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道家醫德思想,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被西方稱之為“醫學論之父”,與希波克拉底齊名的世界三大醫德名人之一,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醫學家。孫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卻做官召請。隋文帝時,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唐太宗欲授於爵位,唐高宗欲拜諫議大夫,他都固辭不受,一心致力於醫學。

  孫思邈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隱居於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五臺山***藥王山***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一生著書八十多種,其中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影響最大,兩部鉅著60卷,藥方論6500首。《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稱為《千金方》,它是唐代以前醫藥學成就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對後世醫學的發展影響很深遠。

  孫思邈是中華醫學發展先河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在中外醫學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功勳,千餘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和崇拜。唐太宗李世民贊孫思邈“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聖,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宋徽宗敕封為“妙應真人”,被後世尊稱為“藥王”。現今我國各地都有祠堂紀念。陝西耀縣藥王故里孫原村現存有藥王孫思邈誕生遺址、幼讀遺址、藥王墓及孫氏塋園,藥王碑苑和巨集偉壯觀的藥王紀念中心藥王祠堂,每年農曆二月二開展規模巨集大的藥王孫思邈文化節紀念活動。平時有來自日本、臺灣、香港和全國各地的遊客絡繹不絕。

  孫思邈7歲的時候,就認識一千多字,每天能背誦上千字的文章。20歲的時候對《老子》、《莊子》以及佛教經典已經無所不通了。幼聰穎好學,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及長,通老、莊及百家之說,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醫,“頗覺有悟,是以親鄰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濟益”。到了20歲,就能侃侃而談老子、莊子的學說,精通道家典籍,被人稱為“聖童”。

  但他認為走仕途,做高官太過世故,不能隨意,就多次辭謝了朝廷的封賜。隋文帝讓他做國子博士,他也稱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後,召他入京,見到他70多歲的人竟能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嘆,便道:“所以說,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神仙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皇帝還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孫思邈拒絕了。高宗繼位後,又邀他做諫議大夫,也未被應允,爾於情面就推薦了自己的徒弟劉神威,說徒弟好學,年輕有為,高宗就應允後立即安排劉神威進了太醫院。孫思邈歸隱的時候,高宗又賜他良駒,還有已故的鄱陽公主的宅邸居住,就連當時的名士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等文學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師長的禮數來侍奉他。玄武門之變發生於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後怎麼也應該在627年後召見的孫思邈。按傳說 孫思邈出生於541年的話,此時的他應該已經80多歲高齡了。再者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時年二十二歲。次年***650年***改元永徽。

  藥王孫思邈

  中國醫學之發展,兩千年來出現了數以千計的醫藥學家,其中最為傑出、貢獻卓著者不過百餘名。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則是最為傑出者之代表,卓越貢獻者中之引領人物。如果將他們對醫學發展的影響大小予以排名的話,孫氏堪為前三甲之一,有“藥王”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