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寶子書法作品欣賞

  爨寶子任建寧太守之時,中原大地戰事頻仍。爨寶子審時度勢,採取了對外賓服於中原王朝,對內實行平等相待、團結和睦之策,人民安居樂業,各得其所。他死後,僚屬和百姓悲痛萬分,特意為他刻石立碑,以求流芳百世。其中碑文上的書法更是千年來書法家們臨摹的物件。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爨寶子碑書法藝術

  我們知道,在漢字書法發展史上,手寫體墨書和刻鑄銘文是相對獨立,自成系統的,同時又相互影響,彼此制約。從時間上看,手寫體墨書總要比刻鑄銘文轉化得早一些。春秋戰國時,篆書向隸書的演變是這樣,魏晉之際隸書向楷書的演變同樣如此。之所以有這種差異,主要是不同的實用目的造成的。手寫體墨書多用於日用文書、簿籍之類,因求簡便,在赴速急就的書寫過程中,用筆往往草化,並使用俗筆,從而解散舊體,產生新法。開始是少數人,後來使用的人漸多,並加以規範定型,便成新體。魏晉時,經鍾繇到二王,楷書已經成熟,即新體已成,並廣泛地運用於官府文書和日常生活之中,流***及南中。雖難見實物資料,但可以推斷,《爨寶子碑》前後,南中的手寫體墨書當與中原、江南相彷彿,即與魏晉寫經、敦煌寫經以及鐘王一脈書跡相似而後可。即使由於南中地處邊陲,通訊遠阻,其新體楷書不如中土成熟,但也不至於相差太遠。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南中,楷書***即使尚存隸意***已是社會各層在日用生活中的通用字型。因此,《爨寶子碑》的作者能作楷書是毫無疑問的。

  刻鑄銘文則不同,它的主要目的是實用,或是門生故吏為其府主立碑或是子孫後嗣為其祖輩伐石,既欲昭示於眾,又望傳之久遠。因此,為表其敬意,示其莊重,多采用古體字。這是中華民族由長期積澱而成的崇古意識在漢字書法上的反映。故儘管當時楷書新體書風熾烈,此碑卻仍沿續漢代以來的傳統以隸書作為正規書體。刻鑄銘文在字型選擇上的保守性,便約束了它向新體轉換的速度,而總要比手寫體墨書慢一拍。而且《爨寶子碑》前後,舊體隸書既已不再是公私往來文書的通用字型,習者日少,隸法漸趨衰微,故《爨寶子碑》的作者不善隸書,亦不言自明。

  因此,《爨寶子碑》的作者以楷書新體之法強為舊體隸書之體,只能狀其彷彿,其結果便是不倫不類,非楷非隸,處於一種"兩不像"的尷尬境地,字型也就顯得很不自然了。當今不諳隸法的學書者開始寫隸書時,也往往以楷入隸,字形與此相類。但又有本質的不同;前者在"兩不像"的尷尬中蘊含著深沉的藝術魅力,能給人以無限的美感,而後者卻是實實在在的不倫不類,除了以楷、隸拼合而成的字形外,別無他物。這種在審美上懸隔千里的差別,是由於歷史、哲學、民族、心理造成的,抑或是其它?箇中原委,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