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先生王守仁是誰

  他的一生博聞多識,著作繁多,是有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其最有名的成就莫過於集陸王心學之大成於一身。這個人就是王守仁,那你知道王守仁是誰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理學家王守仁

  王守仁即王陽明,生於公元1472年,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他的一生博聞多識,著作繁多,是有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其最有名的成就莫過於集陸王心學之大成於一身。

  王守仁乃浙江紹興府人士,出生於家境顯赫之家,自幼便熟讀詩書展示出非凡的智慧。其父母為其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便從餘姚搬遷至山水之鄉的紹興。王守仁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十二歲初入私塾便能與老師辯論天下大事,暢談國家時政,感懷人事。在私塾期間發奮刻苦,隨後更是第一次會試便中舉人雖幾次與狀元之位擦肩而過,但在二十七歲那年高中進士,任刑部主事,後官至為兩廣總督,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朝廷中流砥柱。本該是胸懷天下,勵志圖志之時卻接連遭到朝廷的貶斥。雖晚年復起,但遲遲暮年有心卻無力再為朝廷出謀劃策。

  因仕途受阻,王守仁便開始一心悟道,領悟儒家心學之道,廣收教徒進行講學。他主張“致良知”、“知行合一”且反對朱熹的格物致知論,認為格物致知剝奪了人的天性且過於繁瑣。

  縱觀陽明先生的一生,於國,他問為朝廷出謀劃策,以國家興衰天下興亡為己任;於學,他繼承發展心學,使得心學成為明朝的主流學說之一,更是使心學一派遠傳海外;於己,他的一生筆耕不綴,文學著作眾多且文采斐然,並將心學的奧祕融入自己書法之中,已然無愧於心。

  王守仁思想

  被後世尊稱為陽明先生和王文成公的王守仁,他將前人關於心學的學說進行了進一步的整合發展並結合了禪學的精華部分,從而產生了心學,一個比前兩者更加細緻完整的學說。這一學說是相對於朱熹的理學而存在的。

  王守仁心學的中心思想便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這兩部分內容。“致良知”就是指一個人可以不必在意外物,只要能夠遵從自己的內心的道德標準即可。“良知”不僅僅是指自身內心的思想道德,更是指天理。王守仁認為每一個人又都良知的存在,理就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而“知行合一”則是指知要與行相互依存,兩者不可分離。“知”是指認知,知善知惡知萬物。“行”則是一個人在“知”的基礎上保留善去除惡。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內心之中有關於某一種事物善惡的認知,那麼他就會遵循自己內心的認知,將行動付諸實踐。假如一個人並沒有將其的心中的認知付諸於行動,那麼簡單來說就是他並沒有達到王守仁所說的“知行合一”。從該方面上可以表明知在行中,行中有知。而“致良知”則是“知行合一”的前提條件,“知行合一”又是“致良知”的準則,兩者不能相互獨立而存在的。

  王守仁思想的獨特之處在於有沒分離知與行兩者的關係,認為只要兩者相結合才會是一個完整的存在,這也是其思想成為明代主流思想之一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在現今的社會裡,心學對我們認識自我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借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