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不救韓信的理由

  張良是個足智多謀的人,也是西漢三傑之首。張良、韓信、蕭何可以說是為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天下已定,張良就隱退了,稱病不出,跟著赤仙子學道,被封為留候。他為何面對劉邦與呂后的屠刀,不去救韓信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張良是劉邦一黨,他不願救韓信張良一開始就跟劉邦打天下,而韓信是後來加入這個隊伍的,事實上他們倆也沒有過多的交集。劉邦要殺韓信,張良沒有搖旗吶喊就已經算好的了。而且韓信被殺,主要也是蕭何才是主導。成也蕭何敗蕭何!

  張良阻止不了,保住自己就好劉邦從一個亭長到登上皇位,一統天下。劉邦和呂后對誰都不放心,看到哪個臣子都有篡位之嫌。張良很聰明,幫助劉邦打下天下之後,就主動隱退了,他要是去救韓信恐怕自身難保。韓信自己挖坑,不死不行。

  當年劉邦手下謀士酈食其,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說降齊王,韓信怕功勞被搶,於是繼續攻城,結果酈食其被烹殺了,這件事讓劉邦心裡很不痛快。還有有一次,劉邦向韓信請求支援,韓信卻藉機要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劉邦本來不答應,還是張良告誡劉邦現在是必須重用韓信的時候,就這樣封韓信為齊王。

  結下了樑子,劉邦稱帝必殺之。韓信功高蓋主,沒有自知之明天下平定,韓信不懂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張良就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積極隱退。韓信由齊王到楚王再貶淮陰侯,居然看不出劉邦對自己的不放心。

  韓信個人能力太強,留下是禍患韓信的軍事才能在當時可以說是首屈一指,劉邦死後,誰把他有辦法。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沒有可能,你說劉邦一個農民出身,好不容易當上皇帝,總要傳承幾代吧,有這麼一個***,輪到誰也不放心。

  歷史上的張良是怎麼死的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劉邦奪得天下以後,誅殺功臣,張良是不是其中一個?這個幫助劉邦奪得天下的張良是怎麼死的?

  說法1:居官善終

  漢朝基業初定,異姓諸侯也多被消滅,國家生活步入正軌,但宮廷中卻醞釀著一場風暴。劉邦寵愛戚夫人,對呂后的野心有所察覺。欲廢太子劉盈***呂后子***,欲立趙王如意***戚夫人子***為皇儲,滿朝文武群起諫諍,認為此舉不妥,劉邦卻立意已決,不聽群臣的勸阻,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后焦急萬分,派其弟呂澤求助於“智囊”張良。

  張良認為廢立太子一事事關重大,不可輕易更立。漢朝初立,百廢待興更立太子很可能引起內亂,只有順其自然才能***天下穩保江山。基於此,張良對呂澤說道:口舌已難保太子,現在有四個老者,人稱“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餘,節義清高,很受人們敬重,現不就漢朝爵位,隱匿深山,皇上屢請不至;如果太子屈尊固請‘四皓”下山輔佐,為鞏固太子的地位一定有所幫助。

  “四皓”果真被太子的誠意所感動,答應下山輔佐。劉邦討伐英布得勝還朝,舉行慶功宴,四位老人隨太子入宮。劉邦驚問其名,才知道著四位相貌奇特的老人就是自己屢請不至的隱士。四位老人表示:太子仁孝,敬賢愛士,天下人都願意為太子效力。劉邦見四老已為太子左右,可見太子羽翼已豐,恐怕難以動搖,便放棄的易立太子的主張。呂后十分感激張良,在劉邦死後,強勸張良結束學道生活,回朝做官,張良聽從了勸告,回朝做官。惠帝元年,張良病死,諡號文成侯,終得善終。

  說法2:隱居山林,病死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漢高祖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劉邦稱帝分封功臣知識,讓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

  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但呂后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沒有聽從呂后的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老師隱居之山命名為張師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西北***。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由於張良的晚年活動鮮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層神祕色彩,而張良死後究竟葬於何處,也成為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