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是漢語詞彙重要的組成部分,成語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文化。成語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一種固定片語,具有固定的結構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內涵,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篇一:鞭長莫及

  春秋時期,楚莊王派左司馬申舟訪問齊國,派公子馮出使晉國。

  當時,從楚國到齊國必經宋國;從楚國到晉國必經鄭國。按規定,從別國經過,事先要得到別人的允許。可是楚莊王自恃楚國為大國,可以輕視別國,不把宋國和鄭國放在眼裡,所以就沒有通知宋國和鄭國。

  臨行前,申舟擔心地對楚莊王說:“鄭國明於事理,到晉國去不向它借路還關係不大;可宋國不講情面,到齊國去不向它借路,我恐怕會被他們殺死。”

  楚莊王說:“不用擔心,假如他們真敢殺你,我就替你報仇。”

  宋國國君知道了後,十分氣憤,將申舟扣留下來。

  大臣華元對國君說:“楚國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國當作已亡,領土已歸屬於他。我們必須維護獨立主權的尊嚴,不能受這種侮辱!就算楚國要發兵進攻,大不了就亡國。但我們寧可戰敗,也不服屈辱!”

  宋國國君聽了後,處死了申舟,並隨時迎接楚國的進攻。

  楚莊王得知訊息後,果然派兵進攻宋國,並將宋國都城睢陽團團圍住。雙方相持了好幾個月,楚國也未能取勝。

  楚軍把宋國圍困了半年,第二年春,宋國被逼無奈,只好派大夫樂嬰向晉國求助。

  晉景公欲派援兵去幫助宋國解圍,可是晉國大夫伯宗極力反對,他對晉景公說:“我們不能派兵幫宋打楚,古話說的好,‘雖鞭長,不及馬腹***鞭子再長,也打不到馬的肚子***’,現今的楚國正在興旺時期,楚國的強盛是上天贈與它的,別人不能與它相爭。我們晉國再強大,也不能違抗天命,又怎能管得了楚國呢?”

  晉景公仍然猶豫不決,他說:“人家有難相求於我們,我們竟不加理睬,這有點說不過去吧?我感到恥辱。”

  伯宗進一步勸道:“這算不了什麼,山林沼澤裡難免有汙垢疾害,就是美玉也難免有斑點。因此說,國君有時不免要含恥忍辱,這是小毛病損害不了大德。”

  聽了伯宗這番道理,晉景公才決定不派兵去救援宋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麼,都不要奢求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要做,就做自己能力所能涉及的範圍內的才是最適合的。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篇二:防微杜漸

  東漢和帝即位後,竇太后專權。她的哥哥竇憲官居大將軍,任用竇家兄弟為文武大官,掌握著國家的軍政大權。

  看到這種現象,許多大臣心裡很著急,都為漢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鴻就是其中的一個。

  丁鴻很有學問,對經書極有研究。對竇太后的專權他十分氣憤,決心為國除掉這一禍根。

  幾年後,天上發生日蝕,丁鴻就借這個當時認為不祥的徵兆,上書皇帝,指出竇家權勢對於國家的危害,建議迅速改變這種現象。

  和帝本來早已有這種感覺和打算,於是迅速撤了竇憲的官,竇憲和他的兄弟們因此而自殺。

  丁鴻在給和帝的上書中,說皇帝如果親手整頓政治,應在事故開始萌芽時候就注意防止,這樣才可以消除隱患,使得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一些小小的疏忽竟能導致禍患的降臨,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然而,其中隱藏著的卻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一條無可辯駁的客觀規律。所以對於自己的過失,不能不重視,更不能開脫和原諒,絕對不能有那種僅此一回,下不為例的想法哦!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篇三:囊螢映雪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

  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

  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可是有的小朋友卻不認真聽課,不認真學習,仔細想想,和車胤和孫康相比,我們的學習環境那麼好,你們會不會覺得很慚愧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努力學習,把握每一分鐘能夠學習的機會,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才能實現我們的價值和夢想哦~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篇四:機不可失

  唐朝初年,高祖李淵為平定天下,委派將軍李靖攻打蜀郡的蕭銑。李靖的決斷對這一場戰役的成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蕭銑得到李靖大舉進攻的情報,先吃一驚,繼之一笑,與部將道:“深秋蜀地,寒氣逼人,三峽天險,山高路陡,任李靖如何神通廣大,他那幾十萬兵馬難道都能插翅越江?他們不過虛張聲勢罷了,不必多慮!”各部將心中***,也就放鬆了警惕。

  李靖率三軍經長途跋涉,來到長江邊。九月蜀地的長江,波湧浪急,奔騰咆哮。見此,一位部下建議:“水激山險,將士疲憊,不如稍作休整,待江水退去,再過江不遲。”

  秋風襲來,吹動李靖的衣襟。他站在高處,滿目滔滔江水。李靖迴轉身來,注視著將領們,語氣堅定地兌:“現在一定要渡江!”

  他看著眾位不解的眼神,繼續說道:“兵貴神速,機不可失。我們的到來很突然。蕭銑尚未察覺;並且以為我們被江水阻隔.不可能立即進攻。我們必須趁江水迅漲的大好時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猛攻。這才是用兵的上策!”

  良策得到了事實的證明。在李靖指揮下.將士們攻下夷陵,殺敵數萬,擄船四百餘艘。然後乘勝佔領江陵,直逼蜀郡。在勢如破竹的李靖軍隊面前,蕭銑不得不俯首聽命。

  機會是常常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到來,而且需要你在平時努力工作,在它來臨時,牢牢抓緊它,以供我們利用的一個能夠幫助我們成功的外在因素。對於我們來說,不僅要有創造機會的能力,還要有等待機會的勇氣喲。

  古代歷史成語故事篇五:才佔八鬥

  曹植,字子建,曾受封為陳王,死後諡名諡思,所以又稱陳思王。他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個兒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

  曹植從小就很聰明,才思敏捷,文詞富麗,曹操很喜歡他。曹操在世的時候,他的生活是很***和優遊的,那時他寫的文章和詩歌,比較華美;但當29歲那年,曹操去世,他哥哥曹丕即位以後,他就不斷受到打擊;到他侄兒曹睿***魏明帝***即位後,受到的打擊就更加多了。由於他政治上受迫害,精神上被壓抑,生活相當苦悶,因此,這一時期他寫的詩歌,能暴露統治階級內部的黑暗和矛盾,能表現他對統治者的憤恨和要求自由的思想,也能由此而產生一定程度的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所以曹植後一時期的創作,從現實意義來說,比早期的要好一此。

  曹植的創作,包括賦頌詩銘和論文,留下的雖然不多,但是舊時作家對他都有很高評價。例如南朝梁代的詩評家鍾嶸,在他的《詩品》中寫道: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

  南朝宋代的謝靈運,是南北朝時我國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他雖然似乎不太滿意曹植前期的作品,說它是“但美遨遊,不及世事,”但是總的說來,他對曹植還是十分欽佩的,請看他給曹植下了怎樣的評語:“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獨得八斗!”***一石等於十鬥***

  稱譽作者的學問高,文才好,後來就叫做“才佔八鬥”、“八斗之才”,簡稱“八斗才”。唐代詩人李商隱有“用盡陳王八斗才”之句。也有人把“八斗之才”和“七步之才”兩句成語合併起來,稱為“七步八斗”,以形容詩才的敏捷和高超。

  環境對於一個人的發展是有著很大的影響的,就像故事裡的曹植一樣,他早起的作品是文詞富麗的。他的父親曹操去世後,一切都不同了,曹植後期的作品表現的就是揭露現實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要懂得選擇適合我們的環境,要多為自己的未來著想。
 


  看過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