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公主劉細君的和親史

  漢朝公主劉細君和親的歷史簡直太狗血,嫁完老頭嫁孫子?這是怎麼回事?到底是怎樣的?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歷史上,中原人與遊牧民族打交道一向依靠軍事手段或者是和親,再不然就是被遊牧民族長驅直入,敗得一塌糊塗。

  中原百姓對於和親這種低聲下氣的事情向來是感到有些恥辱的,所以總是避而不談。所以史書上往往大書特書霍去病、衛青等名將的彪炳戰績而很少提及和親的事情。但,哪怕是在漢帝國最強盛的年代裡,漢武帝劉徹都曾經低下頭與遊牧民族和親。

  其實,自打馬鐙出現以後,馬上的騎士就已經可以在戰爭之中佔據完全的上風了。來去如電的騎兵採取了打草谷的戰法之後,不善騎射的中原人就更加拿他們沒有了辦法。於是在國力不夠大軍征討的時候,帝國往往採用和親的辦法暫時穩定北方草原。

  其實,漢朝在剛剛建立的時候曾經與匈奴人有過一次交鋒,可惜戰勝了強敵的項羽之後,劉邦卻被強悍的匈奴人重兵圍困在了白登山,從此認識到了匈奴人的可怕,漢王朝甚至多次派皇族公主與匈奴單于和親。

  但是隨著匈奴人的實力越來越強盛,和親這種宣城以最小的代價換來和平的方式漸漸不被蠻橫的匈奴人認可。尤其是到了漢文帝和漢景帝年間,這樣的和親眼看就要失去作用了。在內憂外患之下,張騫出使塞外,想要聯合西域諸國聯合抵抗匈奴,可是這樣就必要給這些國家足夠的信任,什麼辦法好呢,還是和親!

  雄心萬丈的漢武帝也沒有辦法,為了早日肅清匈奴這個心頭之患,他再三考慮之下還是答應了西域各國想要和親的要求。可是如何挑選合適的宗室女子呢,這個問題上,漢武帝也犯了愁。思考再三,劉徹最後選定的人是哥哥的孫女劉細君,這可謂是第一位外出和親的金枝玉葉。但是因為當年劉細君的父親曾經造反,他失敗後,劉徹不忍心殺害年幼的劉細君,所以就將她留在了江都,逃過一劫的劉細君這一次卻沒能逃得過去了,這個有著正宗皇室血統的公主成了漢武帝權衡再三之下的犧牲品。

  於是,公元前105年,劉徹加封劉細君為公主,並且將她下嫁給了烏孫國的國王,希望藉此獲得烏孫國的支援。但是誰料到這位公主的日子雖然貴為王妃卻十分悽慘。先不提她遠離長安故國遠嫁西域,單只是她的夫君是個白髮蒼蒼的老人這一條,就已經讓大漢國的公主苦不堪言了。但是身為國家丟擲的一枚棋子,她必須忍住淚水和這位老人成婚。

  然而,這位老人的身邊很快就出現了另外一位夫人,那就是來自匈奴的公主。於是,劉細君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迎合著老國王的心意,時時小心不能被匈奴公主搶了先機。所以在飲食的不習慣之外,劉細君還得時時與匈奴公主鉤心鬥角。可謂淒涼。

  可憐的劉細君還沒有迎來人生中真正的悲哀。因為烏孫國王知道自己年老體衰,時日無多,所以,這位垂垂老矣的國王竟然想要將劉細君嫁給自己的親孫子。原本是奶奶輩的劉細君要嫁給烏孫國王的孫子?這簡直讓劉細君無法接受,身為大漢人的她根本不可能接受這樣的匪夷所思之事,所以向母國上書請求拒絕。漢武帝卻因為急於尋得烏孫國的支援,竟也不管大國風儀,令劉細君下嫁給老烏孫國王的孫子“軍須靡”。

  於是,原本的烏孫國王的夫人成了孫媳婦,一女侍二夫已經足夠恥辱但是如果這兩位丈夫竟然是祖孫呢?沒由來的讓人絕望。失去母國支援的劉細君只能認命,幸虧兩年後老國王逝世,他的孫子出任烏孫國王。劉細君與軍須靡兩人也養育了一位公主,這讓劉細君深得丈夫的寵幸,烏孫國徹底倒向了大漢。

  有了烏孫國在西域的支援,劉徹在內外合圍之下國內情局大為緩解,所以慢慢的有了與匈奴決戰的勇氣。後來他也的確將胡人驅逐到了大漠以北。但是,留在烏孫國為大漢付出了自己一生的劉細君卻沒能真正的頤養天年,四十四歲時因為難產,年輕的劉細君不幸罹難,在新生命的痛哭聲中走完了她無比坎坷無比艱辛的一生。

  其實,劉細君的一生較之王昭君更加悲辛,可是後人卻彷彿很少再提這位大漢公主,難道真的是因為不忍卒聞嗎?

  漢朝公主劉細君簡介:

  烏孫公主劉細君,漢室宗親。西漢江都王劉建之女,本名細君。元鼎二年,漢武帝為抗擊匈奴,派出使烏孫國,烏孫王昆彌願與漢通婚。原為閒臣之女,忽為榮耀公主身。武帝欽命細君和親烏孫,並令人為之做一樂器,以解遙途思念之情,此樂器便是“阮”,亦稱 “秦琵琶”。明知胡地苦,何為嫁女郎。

  烏孫公主,身世淒涼;漢家和親,遠離家鄉。千山萬水,伶仃孤苦,漢代遠嫁之公主第一人;琵琶聲聲,悲歌一曲,異國淒涼之女子憶故鄉。感天動地之愁緒,秋聲起,心感傷。

  烏孫公主,孤苦伶仃。烏孫王昆莫獵驕靡年紀已老,細君僅與其孫年齡相當。語言不通,習俗不同,夫妻之間一年會面僅一、二次,全無溫情可言。細君乃漢宗室之女,來自"禮儀之邦"。 相比中原文明,烏孫乃相應落後,穹廬為室氈為牆,以肉為食酪為漿。風俗勉相就,灑淚守空房。

  烏孫公主,痛心哀傷。昆莫獵驕靡後曾使其孫岑陬娶細君為妻,細君不肯從命,上書漢朝天子,希冀得到親人之支援。漢天子回曰:"從其國俗,吾欲與烏孫共滅胡。"細君無奈,為漢帝征服匈奴之大業,再次成為岑陬之妻。祖孫共妻俗,細君心哀傷;5年後去世,終生不曾歸漢。

  烏孫公主,悲秋歌蕩。"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託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歌詞內容初看起來似乎單調,但若於細君隻身異域的境況聯絡起來,就不難體會作者感嘆自身孤獨和眷戀故土的複雜心情。血淚為墨之名篇,千古女子之吟唱。或許文姬為之灑淚,或許昭君為之感傷。白居易為之詠歎:"烏孫公主歸秦地,白馬入潞州。……畫角三聲刁斗曉,清商一部管絃秋。" 黃庭堅為之感傷:"……萬里嫁、烏孫公主。對易水、明妃不渡。淚粉行行,紅顏片片,指下花落狂風雨……"。公主坎坷路,天涯淒涼人。

  秋風瑟瑟秋悲涼,愁雲蕩蕩愁斷腸。

  路遠迢迢路望盡,山高重重山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