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書法與書法欣賞作品

  以適當有效的方法學習書法,自能在極短時間內培養創作、書寫作品的能力,適時顯露才華獲得成就感,對事業和人生都有絕對的幫助。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

  歷史書法:殷商朱書、墨書

  商代書跡,流傳至今最多的是甲骨文,其次是青銅器銘文,吊述方面只見墨書“紀字陶片、朱書“束幹丁”玉片***圖1***.還有一兩件朱書甲骨。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中說:“殷代除甲骨文之外一定還有簡書和帛書。《周書·多士》說,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甲骨文中也有冊字和典字.正是彙集簡書的象形文字。但這些竹木簡所編!成的典冊.在地下埋藏了三千多年,恐怕不可能再見了。帛書也是一樣。’這是合乎情理的推斷。以竹木片為書寫材料,起始一定還在商代之前,材料易得,而且加工方便,只是難以久存,所以甩子有“又恐後世子孫不能知也.故書之竹帛,傳遺後世子孫。或恐其腐雲絕滅,後世子孫不得而記,故琢之盤孟,鏤之金石以重之,之說***《墨子》卷八***。所以,我們現在見到的古代書跡多是刻、鑄銘文。

  書法欣賞作品:

  關幹甲份文的書刻問題,歷來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先用毛筆書寫,再行契刻.一種意見則認為是直接契刻在甲骨之上的。從出土甲什的實際情況判斷,我認為兩種方法都存在。朱書甲甘是甲骨文先書後刻的一個例項。由於寫好了尚未契刻,毛筆書寫的用筆情況十分清楚。它與前舉陶片上的墨書、玉片上的朱書雖不過妻妻數字,但卻把商代人書法的筆法、審美趣尚及其風格等活生生地展現在今人眼前。我們對著圖片靜心玩賞.可以體味到書者作書時在象形性結構方式的制約下,一筆筆地“描蘋’式的運筆過程。

  漢末及魏晉間人稱古代典籍手抄本上的字為“科斗文’。如漢末盧植上靈帝書稱《毛詩》、《左傳》、《周官》等典籍寫本上的字為“古文科斗.近於為實”。《春秋正義》引《王隱晉書束哲傳》指汲家書為“科斗,,並說:“科斗文者,周時古文也。其頭粗尾細,似科斗之蟲,故俗名之焉。”這種所謂“科斗文”書法,不只周代有之,其代代相沿,正可上溯到商代朱書、墨書。

  書法欣賞作品:

  所謂“頭粗尾細.似科斗之蟲”,從書跡實物中看,其筆畫起筆部分粗重,收筆部分尖細出鋒,一般來說,筆畫最肥處偏於起筆一端的前段。對於這種用筆形態產生的原因,我們可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刻符中得到一點啟發。陶器未燒之前刻劃的符號,因陶土鬆軟,刻劃的輕重深淺以至線條的粗細銳鈍十分明顯。其線條起端多粗重.由刻劃動作造成一個切面,隨之漸細至收尾處尖銳出鋒,與科斗文用筆有相似之處。可以理解,科斗文用筆形態是商周人在其祖先那種並不著意講求筆法的自然書寫的筆畫形態墓礎上發展起來的,對用筆已有相當的講究,並且對字的結體造型的聚散、疏密、奇正等對比均衡的美已有較高的表現能力。

  商代朱書、墨書的用筆法是單節奏的用筆法,起筆處以短促的斜向落筆,沉實地按下筆鋒,隨之又迅疾而有力地將筆上提掃至尾部尖銳出鋒,筆筆如此,就如同擊鼓中的單音節鼓點,“咚—.咚—,’音色沉厚有力,但缺乏連貫的韻律。這是商代書法作為早期書法必然存在的侷限性,但從風格學的角度說,這又是其風格的獨特性。商代書法的真面目,從朱書、墨書來看,具有大樸不雕、沉實而雄渾的力度美和氣魄。這也正反映出商代人因其社會生活方式而形成的線條粗獷、節奏沉實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表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