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該怎麼做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清明節怎樣做什麼對我們身體有好處?下面由小編跟你介紹一下吧。

  清明節的由來

  介之推的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其中的一個重要節氣,古時也叫三月節,清明節已經有2500多年曆史。清明節在最初並沒有追悼與祭祀的含義。因為清明時正處在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具有追悼與祭祀含義的節日是寒食節,這個節日是主要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的忠臣介子推而建立的。

  在這一天,民間禁火掃墓,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吃的是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宋朝曾特別規定:“寒食至清明三日,各地均須祭掃陵墓,是日官員士庶,俱出郭省墳,以盡思時之敬。”

  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節與清明合而為一。現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緬懷逝者的悲傷情緒,也有踏青遊玩的快樂。這一天,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擂柳等一系列室外活動。

  清明提防溼氣致病

  “清明時節雨紛紛”,每年清明節前後的潮溼天氣是不可避免的。過於乾燥的空氣對人體有害,而過於潮溼的空氣也讓人體由內到外都有不適反應。清明節前後溼氣非常重,需要提防溼氣致病。

  中醫學認為,“溼邪”是“六淫”***風、寒、暑、溼、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之一,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並侵犯人體導致疾病。陰雨綿綿時或久居霧氣之地,都容易有“溼邪”,外溼表現為身體沉重、疼痛,尤其是關節伸縮不順,引發腰背病或關節痛;內溼則表現為脾胃不佳,尤其是本身脾胃就不好的人,口淡、食慾下降,胸腹感到很悶,容易發生拉肚子、功能性胃腸炎發作的情況。

  那麼,應該如何提防溼氣致病呢?

  1.要注意保暖,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多吃健脾胃、去溼食物,適當溫補,讓溼氣隨大小便外排。

  2.陰雨天、溼氣大時不要常開窗,但最好仍進行通風。注意室內的抽風和抽溼。

  3.不要久居潮溼之地,也不要到外面潮溼的地方勞作。

  4.即使衣服難幹也不要勉強穿不幹的衣服。

  5.要多出外晒太陽,適當運動。

  清明是登山的好時節

  從目前的一個綜合考慮來看的話,登山可以說是春季的最好的一個運動。但是登山是需要一個長距離的運動的,很多人都很難登上山的最高峰,很多人都是有這樣的體會就是在山登到一半的時候就不想登了,因為實在是太累了。

  登山是很好的有氧運動,不僅心肺功能可以得到極大的鍛鍊,還能很快地消耗脂肪,可以加強腿部肌肉的力量。

  俗話說:“人老腳先衰。”人的腳有勁,就能跑能跳能走,就不易衰老。腳是人體之根,經常登山可以增強下肢力量,改善關節功能,預防靜脈曲張、骨質疏鬆及肌肉萎縮等疾病,而且能有效刺激下肢的經脈及許多腳底穴位,使經絡通暢,延緩衰老。

  登山能使心臟更發達。登山時,肌肉的收縮不僅要使身體向前移動,而且還要使身體向上抬高,這就給心臟增加了更大的負擔量,因而使心臟收縮速度加快,力量加大,這對心臟是一種極好的鍛鍊。

  那麼,哪些人不適合登山呢?

  首先是冠心病患者。因為登山時體力消耗較大,血液迴圈加快,而且身體負擔加重,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其次是腿部有疾病者,比如關節炎和骨質疏鬆。患者上山時,膝關節要大幅度屈曲,會使髕骨負擔加重,容易引起膝關節疼痛,下山時,下身骨骼和關節要承受很大沖擊力,這些刺激會加重病情。再就是癲癇病患者。有癲癇病的人不宜登山,一旦癲癇發作,將會有生命危險。其他如眩暈症、內臟下垂、高血壓病、肺氣腫病,一般不宜進行登山運動。

  總之,登山運動是一項有益健康的運動,清明時節登高鳥瞰城市或者鄉野美景時,那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還可以緩解登山時的疲勞。而向著最高峰極力攀登的同時,又能磨練人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