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勵志名人的真實小故事

  有很多都是很值得我們花時間去閱讀學習的,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倒過來試試

  1881年7月,美國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在華盛頓車站遇刺,身受重傷,急需進行手術。但當時正是夏天,溫度高達40℃。醫生要求將溫度降到30℃以下,才能保障手術成功。於是,美國政府把這個艱鉅的任務交給了一名叫謝多的工程師。

  然而在那時,給室內的空氣降溫,別說是謝多,就連一些科學家也從沒做到過。在許多人的實驗中。除了高山上的冰雪,這世上根本就找不到可以人工降溫的辦法。

  謝多是一位善於思考的工程師,他曾經在礦山工作過,知道怎樣稀釋空氣,從而降低煤礦巷道內的瓦斯濃度。他想,既然空氣經過壓縮之後會釋放熱量,那麼壓縮後的空氣恢復到原來的正常狀態,是不是也會吸收熱量呢?謝多立即動手進行實驗,結果發現把壓縮的空氣還原,可以使周圍的空氣冷卻。於是謝多給總統的病房安裝了這樣的機器,成功地使室內氣溫從37℃降到了25℃。謝多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臺空調的發明者,也使自己由一名默默無聞的工程師一躍成為一種嶄新生活的開創者。

  吸塵器的發明。同樣有過這樣“倒過來試試”的經歷。有一年,人們在倫敦舉行了一次“除塵器”除塵表演。“除塵器”的工作原理就是用風把灰塵吹走,所以當時現場的許多觀眾都被吹得滿身都是灰塵。人們乘興而來,卻敗興而歸。有個叫布斯的人就想:吹塵看來不行,能不能換個辦法。把吹塵改為吸塵呢?布斯回到家之後。他用手帕矇住自己的嘴和鼻子,趴在地上用嘴使勁吸氣,結果灰塵不再到處飛揚,而被吸附在手帕上。後來的吸塵器,就是據布斯的這個設想製造出來的。

  不只是謝多和布斯,世界上巧妙利用逆向思維讓自己走向成功的例項還有很多。在我們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常常會碰到許多看起來難以逾越的障礙,當我們用常規的辦法難以解決時,我們要學會讓思維轉個身——倒過來試試。因為事實表明,很多創造性的飛躍,常常是突破常規和習慣思維的結果。一條路。當我們清楚地看到它的前方是個死衚衕時,不妨試著轉個身,也許柳暗花明的驚喜就在不遠處!

  :快感是做出來的

  娛樂圈有這麼一句很勵志的話——苦不苦,累不累,想想楊坤老前輩。他北漂十餘年,搬了50多次家。為了養活自己,他做過很多不為人知的工作——木工、電工、送水工、搬運工、汽修工……林林總總20餘種。

  就在這樣的艱難求生中,楊坤練出了一身好手藝。而且,因為窮過,楊坤對於花錢比較小心翼翼,他的消費宗旨是——能夠自己做的,絕不花錢買。走進楊坤家,處處都是他親自做的手工作品……

  兩年時間裝套別墅

  楊坤只有一套房子,納帕溪谷的別墅。裝修花了兩年時間。他沒有找裝修公司。

  楊坤身兼水電工、木工、油漆工、園丁……多職於一身,有空就拖著建材往小湯山奔,像燕子銜泥一樣打造自己的新家。

  家裡的書架、餐桌、鞋櫃、衣櫃全都是買回木料自己做的,什麼大小,怎樣的稜角,如何配色,怎麼搭配,他都一手掌控。

  全屋都沒有鋪地板,用的是瓷磚。不是量產產品,而是楊坤去瓷磚廠定做的限量版。八種花式全都是他自己設計的,有一種濃烈的質感和撞色的別緻。

  有朋友誇他這個瓷磚漂亮,楊坤說可惜他沒學會燒製瓷磚的手藝,要不然從設計到燒製再到安裝都獨自完成,那該多有成就感。

  瓷磚的遺憾在水盆上得到了補償,他在藝術學校燒製了一個作品,盆上的畫也是自己畫上去的一幅向日葵,向日葵邊上是抽象變形的楊坤自畫像,為了這個盆,他在藝術學校忙活了三天。

  牆壁的鑿平、刮膩子、刷乳膠漆也都是親力親為,因為老是突發奇想,所以牆面的顏色就比較不統一,左半邊和右半邊會有很明顯的色差——這是因為調出來的乳膠漆刷完了,怎麼都調不出跟之前一樣的色澤,索性就調出什麼刷什麼了。

  沙發是自己做的,先用木材釘出橫橫豎豎的框架,再將買回來的彈簧固定在底座上,然後在彈簧上鋪上一層帆布、一層乳膠、一層海綿,最後拿一個手持式縫紉機蒙上自己挑回家的土布。

  楊坤在傢俱城看中了一款床,魚骨架的床體,配上全乳膠的,但價錢讓人不舒服,僅床墊就要兩萬多。楊坤最後選擇了山寨,漂亮的魚骨架做不出來,就改成了整體箱式,買了兩張床墊專用乳膠,用棕墊打底,乳膠鋪就,弄出了一張正反兩面都可用的床墊來,想睡軟的就乳膠朝上,想睡硬的只需把床墊翻過來睡棕墊。

  連床架帶床墊,核算成本共計2800元,只有傢俱城床墊價格的一成,但睡眠效果幾乎沒啥區別。

  愛手工、愛生活

  楊坤家的水電路不是藏在地面下牆壁裡的暗線,全都是在牆上走的明線。因為他覺得自己缺乏開槽抹平的本事,而且覺得這些線路藏起來了萬一將來需要維修也不方便。

  除了大件,很多小玩意也是楊氏出品。比方他家的餐具。

  一次去西藏加查縣旅遊時,同行的朋友都爭先恐後購買當地特產的木碗,楊坤也很喜歡,但拿起來又放下,他覺得這東西完全可以自己做。

  回北京後,他買回來幾段杜鵑樹根,鋸刨車磨一番,一個質地結實光滑質樸的木碗就誕生了。雖然比起西藏最好的察牙木碗和納拋木碗還有差距,但勝在成本低廉,買一個成品好木碗接近五位數,做一個碗則只需幾十塊錢。

  初戰告捷後,楊坤動了個心思——為什麼不能把家裡的餐具全都變成手工作品呢?他訂閱了一本很冷門的雜誌——《中華手工》,根據裡面的指點,開始了木工生活。

  動手造一輛“大黃蜂”

  選料、水煮、陰乾、製作、上漆、烤晒、打磨……每個餐具都必須經歷這十餘道工序。

  杜鵑樹根的飯碗、鴨爪木的盤子、雜木酒杯……楊坤家的櫥櫃就這樣擺進了越來越多的木質餐具。

  他無論在哪裡吃飯,都會用一雙自制的筷子。用沉香木做的,細細打磨後用小雕刻刀雕出了龍鳳的圖案,不僅環保,而且每次掏出來都很搶眼。

  跟筷子一起隨身攜帶的還有一隻杯子,這隻杯子被楊坤做成上寬下窄的方形,不用的時候,擺在桌上,儼然一件藝術品。

  因為有朋友看得眼熱,楊坤家的櫥櫃裡於是常換常新,總有客人瞧上這麼一兩件找他索要,他也樂得將自己的手工作品當作禮物送人,送完一批再做一批,一來二去,楊坤就有了個很響亮的外號——楊百勞,這是對他什麼都能做的一種褒獎。

  他也沒辜負這個美譽,他的車就能充分證明這點。

  楊坤的車子絕對是娛樂圈最跌份的——奧拓都市貝貝,已經有12年高齡,里程錶都已經不轉了他還在開。雖然車子看上去很寒酸,但車內卻一點兒也不廉價。包了真皮座椅,手工縫製包了方向盤,全車做了大能隔音,重新走線裝了哈曼·卡頓音響,當然,這些專案沒讓汽車美容改裝店賺到1分錢,全都是楊坤自己動手完成。

  除了四個輪子的,還有兩個輪子的。楊坤很愛哈雷,但不愛哈雷的價格,動輒幾十萬,這讓他覺得非常不實惠。心裡長草的結果是,他選擇了自己動手造摩托。

  零部件全部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摩托車廠,然後,聯絡了北京一家加工廠,經過了長達1年的組裝時間,最後,楊坤有了一臺自己造出來的重型摩托車,被他命名為大黃蜂。

  大黃蜂不能作為代步工具,因為它沒辦法上牌,所以它更像是楊坤自己攢的一款大玩具。楊坤也不敢開它上路,因為它雖然看起來很漂亮,但其實挺難駕馭,沒有避震和助力。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展示。

  但楊坤最得意的,是他的私家花園。與別人家鋪草皮挖游泳池不同,他找林場買了幾十棵松樹,自己刨坑栽在院子裡。

  不是名貴樹種,但非常好養活,只需要定期澆點水就足夠。夏天避暑,冬天還能供熱。到了寒冬臘月,塞進壁爐裡點上,家裡就充斥著一股松脂的香味,既暖和還薰香,物盡其用。

  折騰這麼一個樹林出來後,楊坤非常滿足。他說在炎炎夏日裡,搬一把自己做的躺椅找個樹蔭躺著,手邊是一隻裝著清涼飲料的自制木杯,一點兒小風穿過,躺在那裡,連椅子上有幾根釘子都爛熟於胸,他覺得有一種非常踏實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積累”成功的人

  他生在英國長在美國,父母都是教師,整個童年和少年時期他都在家長的嚴格管教中度過。高中畢業後,他成績優異,順利進入美國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學習。思想保守的父母,對他期待甚高。一直希望他日後可以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律師或政府官員。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大學時期,對錶演突然產生濃厚興趣的他。卻從此樹立了一生的志向——當一名偉大的演員。

  1995年,大學畢業那年,他所在班級的同班同學1/3去了醫學院。還有1/3去了法學院或華爾街等精英會聚的地方。當同學們詢問他的去向時,他卻神祕地告訴他們。他要到好萊塢做一名演員。他的回答把在保守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朋友們嚇壞了,大家都以為他瘋了。後來,當他把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告訴父母時,父親和母親都對他這個冒失的決定,表示極力的反對——一個堂堂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的高才生,怎麼可以到好萊塢跑龍套呢?

  不管別人怎麼反對。他最終還是堅守自己的夢想,從紐約來到了洛杉磯,投進好萊塢的懷抱中,開始了自己的夢想之旅。

  在好萊塢。他租了一間僅夠一個人住的小房子。最初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到電影公司做幕後工作。第一年,他整天都忙著影印、整理材料和調整燈光,穿梭於各個辦公室之間,甚至有時還會幫老闆餵魚、上街買餐,或者給來工作的演員遛狗。那段時間。他窮困潦倒,生活在飢寒交迫之中,最困難的時候連廉價的房租都交不起,要靠父母接濟度日。每個週末,他都不得不呆在辦公室裡——他租住的那間小屋子連一臺空調都沒有。他在會議室裡搭起了帳篷。靠洗劫公司的食品櫃填飽肚子。

  這樣的日子,讓他極為厭煩和失望。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混下去了,就驚慌失措地跑進老闆的辦公室。大聲對老闆說:你知道嗎?我想做一個演員!

  老闆吃驚地看著他,有些不解,以為他嫌工作的待遇低,就趕忙對他說,我剛接受一個廣播公司動畫片導演的工作,我希望你做我的助手,年薪4萬。

  老闆的話讓他極為失望,那天,他決然離去了。

  此後,他開始真正為最初的夢想奮鬥,開始尋找各種機會兜售自己,參加各種各樣的演員面試。為了實現自己的演員夢,他一邊做義工,穿梭於好萊塢幾乎所有的工作間,繼續做幕後工作,一邊參加表演班刻苦學習表演。

  這期間,他雖然屢屢被拒。但也得到了在《吸血鬼獵人巴菲》、《急診室》、《恐龍帝國》等劇集中客座表演的機會。再後來,他出演了電影《人性的汙點》,擔綱一個重要角色,和影帝聯袂表演,並在劇中有不俗的表現,但他的藝術之路仍然沒有多大起色。

  2004年之前的兩年間,他幾乎找不到任何工作。生活和事業都跌到了低谷。這時,他感到自己的藝術之路前途黯淡,心中不免浮起無奈的絕望。在苦苦的找尋後。在長久的等待後。他終於接到了一個不起眼的活兒。一個低成本小電影的導演找到了他。想讓他加入劇組。可令他失望的是,他在劇中飾演的是一個僅僅只有10分鐘出鏡時間的逃犯。他沒有拒絕,認真地投入其中。

  一個月後,他又接到了一個劇組的邀請,讓他去試鏡,他馬不停蹄地趕過去。試鏡那天,因為他在好萊塢各個工作間混跡多年。在場的30多個總監幾乎都對他略有印象。那天的表演,他從容自然,試鏡出奇的順利,很快他就拿下了這個角色。大家都認為他就是劇中主角的不二人選。

  這是一部反映正義與邪惡鬥爭的電視連續劇,在劇中,他飾演一個機智勇敢的建築工程師,為營救自己被誤判死刑的哥哥,在黑人與白人兩派之間遊走,有條不紊地實施著越獄計劃。

  整個電視劇劇情懸念迭出,扣人心絃。電視劇在FOX播放後。一時觀者如山,好評如潮。機智、冷靜、重情重義的他,憑藉在劇中出神入化的表演,贏得了億萬觀眾的心,從而一夜成名。此後,美國各大媒體的封面紛紛登出他的照片。他還被主流媒體評為“最性感的男明星”,以及“銀屏上最熱的新面孔”。他成為FOX官方網站1998年建站以來觀眾評分最高的一個演員。

  這部電視劇,就是在北美紅極一時又在世界各國熱播的美國電視連續劇《越獄》。而他,就是飾演男主角邁克爾·斯科菲爾德的演員——溫特沃斯·米勒。

  溫特沃斯·米勒終於迎來了自己表演生涯的一個轉機。2005年12月13日。第63屆金球獎提名名單揭曉,《越獄》獲得了最佳劇情類電視劇獎提名,而溫特沃斯也因在劇中出色的表現獲得提名,和《迷失》、《24小時》等熱門劇集的男主角一起角逐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回顧溫特沃斯·米勒的過去10年,他做過兩個重要的人生決定:一是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以後。沒有選擇進入華爾街的精英世界,而是轉身投入了好萊塢的夢想之中;二是在好萊塢混跡10年未果的情況下,沒有選擇放棄。而是一直在堅持。雖然堅持得異常艱難。

  為了夢想,10年間他換了12份工作,經歷了488次的面試,34歲時才終於換來了一個金球獎提名。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後來,當別人誇獎他具有超人的表演天賦時,溫特沃斯和別人這樣談及自己的成功:小時候每天出門去讀書前,父親都會對我說一個詞——“積累”。每一次考試、每一次測驗、每一次和老師的對話,這些都會對最後的成績產生影響,決定你能夠考上什麼大學。你能過怎樣的人生?所有小事加在一起就是一件大事。這就是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