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托爾斯泰品讀有感

  托爾斯泰寫了一本懺悔錄。喜歡看懺悔錄的朋友看完原著,還可以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托爾斯泰懺悔錄讀後感,希望你有所收穫。

  托爾斯泰懺悔錄讀後感篇一

  托爾斯泰說,“在尋求人生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中,我體驗到的心情,與一個在森林中迷路的人完全一樣。走到了林中一塊空地上,清楚地看見了廣闊無垠的空間,卻沒有看到那裡的房子,也不可能有房子。我向森林深處,向黑地裡走去,只見一片黑暗,同樣沒有房子。我也在人類知識的森林中,在數學和經驗科學知識投放的光亮中尋找出路。它們向我指示了明亮的地平線,但按照它們指引的方向走去,是不可能找到房子的”。

  在經驗的範疇無法找到答案,托爾斯泰是痛苦的。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能夠看到這種痛苦求索的痕跡,看到一個個嚴肅、正直,純潔、善良,努力探索精神世界奧祕的人,《戰爭與和平》中的皮埃爾,《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復活》中的聶赫留多夫。他們和這些作品本身一樣,之所以出類拔萃,不是因為他們做出了超越拿破崙的史詩般的英雄壯舉,而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一個個思想者。

  年少的托爾斯泰很不喜歡宗教的虛偽性,他從十六歲開始就不再做禱告,不再去教堂,也不做齋戒。而是追求在生活中的盡善盡美,在意志上的盡善盡美,在體質上的盡善盡美,在道德上的盡善盡美。同時,他“還誠心誠意地希望做一個好人”。

  這些思想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得到了體現,那時侯,他筆下的人物都有一顆追求上進的年輕的心,他們懷著愛,滿懷欣喜的心情觀察著這個世界,他們勇敢,富有激情,都有美好的理想。但更多的是,他們都是那麼樸實、正直、而且都在生活中不斷地自我審視。

  托爾斯泰懺悔錄讀後感篇二

  托爾斯泰剖析到,“我是藝術家,詩人,我寫作,教育人,可是自己什麼都不懂……我們人數很多,儘管相互之間在不停地爭吵,指責,但都在寫作,發表作品,教育別人;而且不顧自身的無知,連什麼是好是壞這一類生活中最簡單的問題都不知道如何回答,我們爭著發表自己的見解,不願意聽對方在說些什麼。有時相互包庇,相互吹噓,以便到時候別人也來包庇我,吹噓我。有時則火冒三丈,叫罵的聲音一人比一人高,簡直像在瘋人院裡一樣……現在我明白這與瘋人院沒有什麼不同,那時候我對這一點這是模模糊糊地有點兒懷疑。只不過同所有瘋子一樣,把別人都叫做瘋子,惟獨自己除外”。

  托爾斯泰與這些自命不凡的作家,與自己的過去決裂了。他要開始新的探索,世俗的羈絆無法束縛他的思想,他的思想註定要高高飛翔,到達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峰,威臨整個世界。

  如果我們能夠沉靜下來閱讀托爾斯泰的小說,我們會很容易地發現,它們確實不是單純的小說,而是在描繪一個人的精神世界,那麼豐滿,那麼美麗,充滿生機,與這個世界融合在一起,並且體現了我們這個世界最真實、最基礎的一部分。

  正因為如此,面對寫作而帶來的聲譽,托爾斯泰保留了一個思想者的本性。他在談到《戰爭與和平》時說,“《戰爭與和平》是一部什麼書?它不是長篇小說,也不是史詩,更不是編年體的歷史。《戰爭與和平》是作者以一種它所能表現的形式想要表達並能夠表達的東西。”

  托爾斯泰懺悔錄讀後感篇三

  這不是一篇要懺悔自己罪孽的文字,也和盧梭、奧古斯丁要敘述自我的真性情不同,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問題只有一個,這個問題也是纏繞著托爾斯泰一生的,那就是:人生的意義何在?我們為什麼而活?人的存在是為了什麼?

  法國作家加繆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這個說法在托爾斯泰那裡絕非虛言,他用他的一生來證明和闡釋。如果這個問題不能解答,對於他而言,這樣的生活就毫無意義。

  當他無法解答這個問題時,他寫道,“我每天在生活的道路上行走,好象已走到了深淵邊上,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前面只有死亡,別的什麼也沒有。我不能停步,不能後退,也不能閉上眼睛不看前面,前面什麼也沒有,有的只是生活和幸福的假象,以及真正的痛苦和真正的死亡——真正的毀滅”。

  讀著這篇文字,它在那裡,真實地存在著,它所敘述的,深入靈魂的語言,使人的心長久不能解脫,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仍然受著它的影響。心靈在徘徊良久之後仍舊在思索,我想,為了它,我總要留下點什麼吧,於是有了今天這個淺薄的記錄。
 

托爾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