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結構的簡介

  音樂結構是指旋律是橫向的,音符一個接著一個的,結構是附加在這個音符線上的東西,大家對音樂結構瞭解嗎?下面就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來了解一下音樂結構的相關知識吧!

  音樂結構的概述

  你如果在淋浴時歌唱,就必須與一位朋友一同淋浴才能有和聲。和聲使樂曲具有深度;這很像透視法使繪畫作品具有深度一樣。旋律是一連串樂音,而和聲卻是同時響起的樂音,過去認為最相關的樂音,而實際上是悅耳的相關樂音的一種結合。

  和絃***chord,,即同時發出三個或三個以上的音***在和聲中扮演重要角色。和絃不僅涉及到每個和音以及每個和音同它所配合的旋律之間的關係,而且還涉及到和音的律動和彼此的關係。當和絃“向前進行和發展”時,在一個和音引匯出其他和音時便能感覺到它的影響。以單一旋律為主、有和絃伴奏的音樂叫作“主音音樂”***homophonic***,這個詞源於希臘文“homophonos”,意即“齊奏”。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期的許多音樂作品***如貝多芬和李斯特的音樂作品***是主音音樂。但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的大部分音樂作品***如帕萊斯特里納和巴赫的音樂作品***卻不是主音音樂。

  在用旋律加和絃構成的音樂作品中,和絃往往是由“協和”***consonant***音——即聽起來悅耳的、平和的、不刺激人的、穩定的樂音——所組成的。但是,和絃也可以用音級不斷變化、確實刺耳的樂音——即“不協和的”、“活躍的”、“不平穩的”樂音所組成,這種不協和的和絃被作曲家用來製造緊張狀態,而協和的和絃則被用來緩解這種緊張狀態、從一個和音到另一個和音的前後律動,就是和聲的全部內涵。

  在主音音樂中使用和聲是結構的一種型別,但它不是唯一的型別。使用“復調”***counterpoint***,又名“對音符”***即“一個音符對一個音符”的技巧***這一古老的音樂技巧,也可以創造結構。在這種音樂中,取得深度靠的不是給一個旋律增加和絃,而是使一個旋律與另一個旋律疊置起來,從而讓人能夠同時聽到這兩個旋律。唱《三隻盲人》***Three Blind Micwe***等輪唱歌曲便是採用了簡單的復調法。如果同時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部”,運用這一技巧創作出來的音樂叫作“複音音樂”***polyphonic***,“poly”的意思是“許”。巴赫被人們一致公認為復調法之王***這並不令人驚訝,因為他是其他許多方面之王***,儘管他1685年才出生,那時復調I法已經存在幾百年了。事實上,當時首先在義大利,然後在歐洲其他地方,復調法正開始被單一旋律加和絃的主音音樂所補充和/或接替。老是聚集在歌劇院裡的義大利人發現。與多旋律復調法相比,歌唱家和聽眾都更喜歡配上和絃的單一旋律。

  電視音樂的結構特殊性

  電視音樂是電視與音樂兩門科學的“交叉學科” 。它源自電影音樂,但是,在近40年的電視製作與播出實踐中,電視音樂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藝術門類,在電視螢幕上愈發鮮明地體現出自己的表現力與規律性。

  電視音樂既有一般音樂藝術運動的普遍規律與共同性,又受電視節目具體內容的制約,具有結構上的特殊性。這種電視音樂結構的特殊性表現在:

  一、不完整的結構特徵

  電視音樂不象舞臺演出的音樂節目那樣,追求自身的旋律美、節奏美與音響上的美感,它必須依據特定電視節目主題思想的要求,把自身做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 ***貝爾***與電視畫面、有聲語言、音響有序結合,互滲互補融為一體,才能提高電視節目的整體效果。這就決定了大多數的電視音樂,更確切地說,是電視節目中的電視配樂,具有了結構上的不完整性。

  我們知道,一首交響樂作品的長度可以是幾十分鐘,一首音樂小品的長度也要三、五分鐘,而電視音樂有時只需要15秒,30秒鐘的時間就足夠了。這樣的話,音樂就不必要非得有一個主題的呈示、發展、再現這樣一個過程,我們只用幾個奏型或者一個樂句就可以了。

  二、電視音樂可剪輯的特點

  電視音樂是可以充分發揮編導的創造性進行自由剪輯的。“自由” 是指編導可以打破不同時代、不同體裁、不同風格作品的限制,將音樂巧妙地“嫁接” 在一起;同時,“自由” 又必須有所依據,服務於一箇中心思想,而不是無目的的拼湊。有了中心,有了想法的剪輯就象我們評價散文一樣,是“形散而神不散” 。

  電影音樂的結構

  電影音樂的結構是建立在電影音樂與電影的總體關係基礎上的。

  兩種結構型別:框架型結構和點描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