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高效課堂論文範文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語文學科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而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語文教學的成敗。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課堂教學是教學質量增長方式中最根本的一種,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是當前課改的中心工作。但整體來講,當前的課堂學生自主性的發揮、語文能力的培養等還存在問題,課堂主要圍繞著考試轉的現象還很嚴重,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講,課堂教學的效益總體低下。究其原因:在於班級授課制的“大一統”、教師的中心地位使得大多學生存在獨立學習的機會少,表達學習的機會少,參與學習的機會少。

  一、當前語文教學的低效現象

  首先,學生不自主。雖然素質教育全面推行,但實際課堂教學中“講授――接受”的傳承式教學仍是主流,應試教育仍占主導地位。課堂上忽視了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缺乏自主性,更談不上創造性。其次, 參與不到位。只有少數學生思維敏捷,可以參與分析課文的全過程;多數學生只能淺層次地參與,甚至根本就沒有機會參與教學的互動。再次,能力提高少。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但由於學生缺乏參與,教師又把應試作為課堂主要任務,所以學生能力提升不夠。

  二、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高效的課堂首先一定是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一個最簡單的道理:無論老師的講解多麼精彩,如果學生置身其外,就無論如何也不會有教學的效果。課堂教學要追求高效,就要追求學生的參與比例以及每個學生的參與程度。語文課堂不僅僅是傳授語文知識的課堂,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課堂,因為語文知識的學習需要思維的參與,所以讓思維積極參與其中才是實質性參與。

  另一方面,高效率的課堂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自主課堂並不是教師徹底放手,學生順著階梯向上,而是需要教師作為引路人的。教師要扮好“樂隊指揮”的角色,鼓勵學生主動去思考、發現與解決問題,做好引導與點撥的工作。教學中的引導與點撥熔鑄了教師的智慧,凝聚了教師的心血,體現了教師的素養。

  三、學生是構建高效課堂的主體

  ***1***提高課堂的吸引力:談語文課堂的吸引力與快樂語文課堂的構建。“興趣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主動學好語文,就得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怎樣產生興趣呢?首先,好的匯入可以創造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其次,利用課文內容本身的有趣問題來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思維。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激發,就會讓其覺得上語文課是一種享受。

  ***2***轉移教學的中心點:談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思維能力的提升。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收器”,而是課堂這個舞臺的主人,課堂應該是學生自主的。在老師的強迫下接受知識是低效的活動。真正高效的課堂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創造性思維的課堂。如何讓學生髮揮主體性去積極思考呢?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前或者課堂上預習;其次,要通過引導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於發言;再次,要讓學生形成合作探究學習的小組,這是主體性的更高層次;同時,要給學生權利:質疑的權利、犯錯誤的權利、提出問題的權利、思維的自由權利等。

  激發語文課堂中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教學模式很多,總結起來基本理念卻是一致的――先學後教。“先學後教”是一種用預習和自學做支撐構建生本的語文課堂。先學是指學生以自主的方式先自學,也就是預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案的引導下進行自學。自學的目標一是完成一些自己能完成的任務,二是發現自己存在著的、難以解決的問題。這樣有了反饋,老師就能抓住學生的“模糊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和澄清,進一步鼓勵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葉聖陶先生曾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先學後教,順學而導”,既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抓實學習與鞏固的過程:不片面追求課堂的表面繁榮。知識如果沒有總結、鞏固,最終效益不會太高。所以,無論課堂如何改革,我們一定不能忘記“紮實”二字。 要抓實語文的能力訓練過程與評價過程,讀、寫、思要全面訓練。知識性練習,應循序漸進地組織訓練。整個教材的訓練要有計劃、有重點、有目標,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訓練”中得到提高。

  其次,要督促學生儘量當堂完成作業,教師要做好督查與評價工作。自主不等於不問,教師要督促學生做到及時檢查每節課所學的內容,獨立思考,做到“日日清、週週清”教學實踐證明,語文學科在影響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諸多因素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不斷地改進教法,讓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參與、積極活動的狀態,充分提高語文課堂的效率。

  總之,我們應當不斷地學習、探索,反思、改進我們的教學,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積極進行多元對話,為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實現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而努力。

  篇二

  快速作文競賽法

  遵循規律破常規,適度調整課程表。一開學就把每週兩天裡每個班連排兩節的作文課拆開分天進行,課程表將作文連堂效率太低,不少學生甚至兩節課完不成一篇合格作文,容易養成慢寫拖拉的壞習慣。學校開展一些活動,往往兩個班的課頭被打亂後,錯落不齊,直接影響了兩個班的語文教學進度。

  快速高效是快速作文的教學特徵,往往在一節課內完成“習作”和“講評”兩項任務。一個學期內,能讓學生有近20次課堂習作。學生寫作能力提高很快,主要辦法是採用快速作文競賽方法。

  每次作文課,學生個個興趣盎然,收穫喜悅。讓每位學生每節課至少寫成一篇六百字左右的作文,最遲在下課鈴聲落後交給老師。寫得快的學生,可再寫一兩篇,多多益善。確實不乏優秀學生一節課能寫出三篇好作文。對當堂寫得快、交得早的前五篇作文,我總是在下課前十分鐘進行精要講評,並給予評分。其他學生可根據教師的評分標準自我打分或相互 打分。

  為保證寫作的質量和速度,須制定滿分作文標準:一、篇幅足夠,但不超限。二、文面整潔,杜絕硬傷。三、中心突出,結構完整。四、細節顯著,閃亮登場。五、創新不俗,手法靈活。六、語言質樸,感人至深。及格作文的速度標準:8分鐘構思後開始動筆,動筆後25分鐘完筆。每段中間一般不準停頓,段與段之間可稍加停頓。

  學生喜歡快速作文,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個性得到了張揚,思維得到了發展。每次上作文課,不給學生板面孔,總是緊密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現實生活的實際,巧妙地引導學生回想、聯想和想象將要寫成的文章材料、進而確立正確、鮮明、集中、單純、深刻、新穎和積極向上的文章主題。每一次的作文命題,都是自然而然地寫到黑板上的,每次的作文題目,也都是大家最愛寫的,因而呼之欲出。

  古詩背誦熟讀法

  教古詩文,不強行命令學生背誦課文,多是讓學生熟讀成誦。語文教材中所編選的古詩文,大都是很精彩的,這些文質兼美的文學遺產,只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能突破字面意思理解的關卡,再加上適當的簡析和鑑賞。學生沒有不愛讀的。只有讀懂了、讀熟了,才會收益更大。

  未讓學生背誦,學生卻都能背誦。主要方法是引導學生採用多種方式熟讀課文。讀包括默讀、範讀、領讀、跟讀、朗讀、齊讀、輪讀、速讀、搶讀、跳讀和倒讀等。

  各種讀法都有其獨特的作用。默讀,是熟讀成誦的前提,便於讓學生掃除文字障礙,疏通文意。範讀、領讀,是熟讀成誦的表帥,便於教師 正音和讓學生抑揚頓挫的情調模仿。朗讀,是熟讀成誦的基本功,便於理解含義,表達感情。齊讀、輪讀,是熟讀成誦的群體保證,便於互補有無,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評價氛圍。速讀、搶讀,是熟讀成誦的競賽手段,便於激發情感,展示個性。跳讀、倒讀,是熟讀成誦的創新技法,便於順向、逆向、跨越性思維,進而拓展想象力和創造力。

  這些熟讀方式的綜合運用,可讓學生在潛意識的熟讀中達到背誦的目的。如果能再加上一些對重點詞句的抄寫、聽寫和默寫訓練,就會事半功倍,使學生記得更牢固,寫得更準確。

  不強調背誦,而熟讀事事都為背誦創造條件,做好充分準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熟讀而成誦。學生記憶力強, 不用閉目掩耳,輕鬆愉快消化傳統經典,既可豐厚自己的文化底蘊,又可運用於現實生活。古詩背誦熟讀法以多種閱讀方式調動其學習積極性,進而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化古為今。學生樂此不疲,教師何樂而不為?

  複習指導追根法

  課本,課本,一課之本。它是傳授知識的根本,也是考題編擬的依據,更是語文複習指導課追根溯源的範本。

  語文複習指導課主要是追根法,即竭力發掘語文課本的知識序列和文化內涵。基本程式辦法為:看目錄――翻頁碼――整資料。

  看目錄。期末總複習的原則是全面複習、重點掌握,步步為營,顆粒歸倉。如何實現這一原則,必須教會學生看目錄、看單元提示,這是首要的。複習階段,我給學生講目錄、講單元提示,從題目的排列組合中,發掘教材的編輯意圖,歸納其知識點,梳理其系統性,進而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的脈絡走向,建構知識框架,理清語文知識的點、面、塊及其內涵關係。

  翻頁碼。每學期,學完了一本書,還有多少印象留在腦海裡?如果不在總複習時把書全翻一遍,即使平時學得再有興趣,也會淡忘許多。我指導學生複習時,大約採用兩節課時間,讓學生跟著我翻頁碼,一頁一頁地翻,從封面、扉頁、編輯說明、課題目錄、單元提示、講讀課文,課後練習、文學專題,一直到翻到附錄、封底,邊翻邊講解。

  整資料。在看目錄,翻頁碼的基礎上,讓學生學會分類歸納較為系統的複習資料,諸如生字詞表、文學常識、讀寫常識和古詩文精彩句段等。整理資料的過程,也就是強化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訓練記憶書寫能力的過程。這一切都為學生臨場考試做好了充分的精神準備和物質準備。

  語文學科是一門囊括萬物、包羅永珍的基礎性學科,語文教學更應該是一種多層面、多元化、全景式的教學。語文教學只有把“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是為了不教”的課本實質領悟到位,自覺運用一些前瞻性、開拓性、創新性的教學方法,注重高效課堂過程中的細微末節,才能衝破“教育教學模式”束縛,讓學生走出“以教材為主線”的課本,走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走向廣闊無際的自然社會,走向色彩斑斕的未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