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高效課堂論文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複雜性活動。在新課改理念和素質教育新形勢下,教師要提高課堂效益,努力打造高效語文課堂,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接下來小編為你分享,一起看看吧!

  篇一:中學語文高效課堂認識與思考淺析

  【關鍵詞】

  中學語文 高效課堂 發展現狀 對策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是發揮學生個人潛能、提高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學語文作為基礎課程之一,對中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語文素養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建立高效課堂能夠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知識,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公,讓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去學習知識與消化知識。但是,從整體角度分析,現階段我國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不容樂觀,因此,加強對其研究與分析,針對性地提出建議與措施,才能促進我國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現階段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的現狀與原因

  現如今,我國中學語文課堂均存在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習方法不和諧,換言之,便是教師與學生均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教師在教學方面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1***很多語文教師仍舊採用傳統模式進行教學,不僅導致課堂缺乏氣氛,並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學生思維發散,導致學生與課堂出現脫節現象;***2***我國教育模式受到傳統因素的影響,其傳統教學方式根深蒂固,很多語文教師在課堂中過分重視結果,但是卻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導致課堂教學出現重心偏移的現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3***教師在進行備課的時候,對教學內容過於重視,但是卻忽略了課堂中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導致學生不僅缺乏語文知識素養,並且出現厭倦語文與教學不相配合的現象。

  二、構建中學語文高校課堂的方法

  從教育角度分析,教學是一項具有實踐性的事情,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則需要進一步轉變教學方法,根據實際情況解決現實中所存在的問題,對症下藥,只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一***加強學生對語文價值的理解

  眾所周知,語文是學習其它科目的基礎,但是從現階段中學生學習語文角度分析,很多學生並沒有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其實,從實際角度分析,語文學習不僅可以鍛鍊自身的語文素養以及文字表達能力,並且能夠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語文教師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果,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對語文學習有所認識,清楚地認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意義,只有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目標。此外,在語文教學中,還要積極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採取多種方式讓學生對語文感興趣,比如採用情景教學、合作學習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根本上樹立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

  ***二***積極提升教師的教學素養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作為指引者對學生的思維以及成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自身的素養對整個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在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自身素養的提升。首先,語文教師要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能力以及專業素養,眾所周知,教師自身所具備的知識水平對語文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不僅在各科專業中學習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並且在課餘時間內要多讀文學作品,與教師之間進行交流與互動,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其次,語文教師要增加自己的個人親和力,在語文課堂中,語文教師的親和力對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語文教師所散發出的親和力,能夠獲得學生在課堂中的支援與配合,能夠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平等溝通,取得學生的信任以及支援,從而為樹立高效課堂奠定有力的基礎。

  ***三***積極強化課堂學習評價

  作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利用好課堂對學生進行評價,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念,幫助學生對語文學生產生興趣,及時發現語文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成為現階段最為主要的問題。為從根本上提升課堂學習的全面性與有效性,語文教師可以採用同桌互評或者個別點評、小組評價的方式進行學習評價。其中,在課堂學習評價中值得注意的問題包括:***1***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對於不同情況的學生需要採用不同的評價策略,對於自信心不足的學生要多以鼓勵為主,對於表現積極的學生要給予肯定,而對於表現不積極的學生則需要具有耐心,對其進行引導;***2***在評價過程中,要保證其公平性與公正性,要肯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3***要從長遠角度分析,對學生的發展空間進行了解,加強對學生的鼓勵,為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鼓掌。

  作者:汪永海 單位:臨澤縣教體局

  篇二:中學語文課堂激情與活力探析

  一、方向的迷失與思考

  “曾經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經多少次撲滅了夢想,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聽著汪峰的《怒放的生命》,總激起心中無數波瀾。教書十載,曾有過多少夢想,多少次想振翅高飛,帶著學生在語文的海洋中遨遊;可時間的酒釀卻讓我品嚐了迷惘和沮喪。記得剛教初一時,我詢問學生是否喜愛語文,結果都是讓人滿意的,至少會有一半的學生說喜歡語文,而其他的也不討厭語文。平時的課堂上會有渴求的眼神和積極的發言。但這股熱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變淡。特別是連續教了幾年初三時,課堂都快成了獨角戲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從學生方面來看,學生年齡漸長,閱歷日漸豐富,心理日趨成熟,思想意識開始萌芽,他們不再輕易被老師鼓動;並且隨著課程的增多,在數理化及英語等科目的夾攻之下,學生身心疲憊,興趣無存;再加之語文收效不顯著,在認識上又打了折扣。學語文的興趣、對語文的熱情怎能不下降?再看我們老師,面臨著中考,隨著學校需要的升學率,老師等待的是高分數,於是我們的課堂不再講究個性上出特色,而是有意無意地往各類答題技巧上靠攏,學生的個性靈感被拋之腦後,充溢課堂的靈氣被擠出窗外。這樣的課堂也消磨了老師的激情,更何談吸引學生?

  二、路的探尋與發現

  如果做一隻井底之蛙,那也許只能坐井觀天,要走出迷惘就只能往前探尋、向外伸展。於漪老師說:“語文是詩———語文課堂應該是最富有激情的,最令人想象的,最具人文的,最富有終極關懷的。”王崧舟老師說:“詩化課堂,詩意語文,詩性人生。”更有老師說:“語文老師像瘋子一樣。”……這無不在強調———詩意、激情。是的,生命因激情而更美麗,教學也因激情而更生動。所以我們能看到很多好老師的課堂是歡聲雀躍的,學生是欣然微笑的,詩意棲息在語文課堂上,這樣的課堂學生怎會不喜歡呢?那麼,激情來自哪裡?激情源於愛心。對教育的愛,對學生的愛,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愛,對語文教學的愛,應該是激情的源頭活水。於漪老師的語文課總是充滿激情,那是她愛的表達與傾訴。語文教師和語文教學知交、知心、知己,心心相印,課堂裡就會產生教育的能量,給學生以溫暖。如果對語文缺少情意,冷淡、冷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教學中就不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談不到有共振效應。激情來自自信。只有認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熟悉教案,才會成竹在胸。充滿自信,才可能精神振奮,情緒飽滿地走進教室,在課堂上風度翩翩,聲情並茂,揮灑自如,遊刃有餘。有了自信帶來的激情,可以營造語文教學的生動氣氛,開闢語文教學的嶄新天地。在語文課上,激情怎樣表現呢?

  1.教師在學生學習新課之前,用優美而精闢的語言導讀,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契機。一個好的教師,三言兩語就會使學生學習情緒高漲,趣味頓生。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錢夢龍等人的講課,尤其重視課前匯入,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如,錢夢龍先生以自己的名字為題來打字謎:“發了財夢想成才———錢夢龍”作為課堂開頭,一下子使自己與學生縮短了距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以後的“習得”過程中情緒激昂,投入充分。教師的情感在活動系統中始終影響著學生。又如,一位優秀的年輕老師上《孤獨之旅》時,首先用他帶有磁性的聲音講述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孤獨,當時後面聽課的老師都被吸引了,更何況底下的學生。陌生的師生拉近了距離,也能更認真地體會課文中杜小康成長中的孤獨。

  2.用激情多彩的語文活動營造濃郁的文學氛圍———有的老師別具匠心地將中央電視臺的經典欄目引入教學之中。如“開心辭典”:你準備了嗎?“新聞調查”:你思考了嗎?“精品一刻”:你賞析了嗎?“夢想劇場”:你表現了嗎?“實話實說”:你參與了嗎?又如,一名特級教師,不僅注意課堂上的精彩,還不放過生活中的點滴,他會帶著學生到熱鬧的街市找尋語文的精彩,學生學習的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這樣的課堂學生怎會不喜歡?

  3.充分發揮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讓學生體會到文章蘊含的情和意,激發內在的學習情趣。“文章不是無情物”,教師要善於披文入情,以情動人。如,冰心的《紙船》。一張小小的紙,一艘小小的船,卻飽含著即將遠去的女兒對母親的深深的眷念,老師通過配樂朗讀帶領學生走進去。又如,余光中的《鄉愁》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表達了遊子的思念,再轉而以淺淺的海峽為兩岸親人們大喊一聲,濃濃的思鄉情飄然而出,師生共同有感情地誦讀,其情也真了。

  4.教學方法宜靈活多樣。結合學習的文字和學生的實際,每節課要有針對性地選用教學方法。比如,教《春》,緊扣文章細筆細繪的特點,重在朗讀吟誦,充分賞析優美生動的語言,讓學生聯絡生活感受春天的美好。教《變色龍》則緊緊扣住一個“變”字,通過學生的角色朗讀,深刻地感受到奧楚蔑洛夫變色龍嘴臉及其背後的深層原因……面對淺文,或描繪引人入勝的畫面,或從某一點深入,講出蘊含的精深道理。同樣對那些內容博大的文章,則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加以取捨。充滿激情的語文課表現形式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不能為了追求形式的熱鬧,而忽略了語文課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任務。中學課本中一些教師的形象都是充滿激情的典範,我們不妨借鑑:三味書屋中的先生讀書到動情處“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拗過去,拗過去”,雖然不是在指導學生讀書,但是他的充滿激情的表現給學生做了極好的示範,以至於學生“疑心這是最好的文章”。

  三、總結

  語文教學當以情育情。教師以真情點燃學生的激情,便有了燃燒的焰火,便有了心靈的交融。行動起來,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怒放語文鮮活的生命!

  作者:瞿成娥 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八卦洲中橋中學

  參考文獻:

  劉翠祥.如何讓中學語文課堂變得有活力[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5***.

  篇三:傳統文化滲透於中學語文課堂教學

  在當前的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已經逐漸認識到將我國的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並在教育界形成了共識。本文就是對將我國傳統文化滲透於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的意義進行分析,並對我國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應用於滲透進行分析。隨著新課改的開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要求對學生進行素質培養,要求學生不僅具備一定的知識能力,還要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針對語文的學科特點,更要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不僅可以使優秀的文化得以繼承和傳揚,還能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從而促進人才的全面培養。

  1.中學階段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將我國傳統文化滲透於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可以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傳承與發揚,對塑造中學生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我國的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的積澱,代代流傳下來的,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思想、文化、審美和道德素質內涵,而且在傳統文化中強調道德、重視智慧、注重文化藝術修養等思想。在新課程改革和新課標的要求下,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有積累了一定的認知水平,其思想認識、積累文化為關鍵的時期,傳統文化中的遊戲部分對其成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包含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有很多的文章都對個人或者是群體的優秀的品質描寫。其中如仁民愛物,修省立誠等品質,通過對學生加強基礎教育,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學生會在中學階段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通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習和積累優秀的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一些具有典型的愛國形象的任務,如屈原、陸游、辛棄疾及至近現代的譚嗣同、聞一多等,這些古往今來優秀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文章,都彰顯了深刻的愛國之情。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也能對其進行思想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奮鬥目標,並能在未來發展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為社會的發展貢獻力量。在我國傳統的文化中包含了較為豐富的文化底蘊,如詩詞底蘊、歷史底蘊、文學底蘊、民俗底蘊、文言底蘊等幾類。學生在中學階段是進行個人涵養的重點儲備階段,學生在這一時期學習詩詞、歷史、文學等都會幫助其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並在無形之中就逐漸形成個人文化積累。在知識積累的過程中,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其發揚。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人們的生活更加依賴於科學技術,但是無論科學技術如何發達,在對個人進行衡量時,還要對其個人修養與思想內涵進行評價。因此,加強個人修養,是永遠不會褪色的。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對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2.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重視情感的浸染,加強同實際的聯絡。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有使學生形成情感共鳴才能更好的接受、理解相關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聯絡實際,將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並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把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到教學之中,能夠在日常的生活中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能夠更加容易接受和學習傳統文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觀察學生的興趣,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選取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對相關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進行補充,或是引導學生在課下進行自主探究。例如在學習《風箏》一文時,教師就可以啟發學生聯想起在童年時期的玩具,並能夠動手製作玩具。這一方面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魯迅包含在其中的濃厚的兄弟情誼和對時局的無奈之感,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民主平等的環境中開展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如果不能很好的利用傳統文化,否則很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求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能夠營造輕鬆、民主的課堂氛圍,並能在其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使用恰當的方式進行教育,使學生既能受到傳統文化的感染與教育。例如在《論語》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名言,在一些詩歌中也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名言,如果教師只是灌輸式的要求學生接受該教育,學生反倒會產生抵抗的心理,教師要採取更加民主的,學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式開展教學。在教學互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優秀的品德與品質,在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就可以滲透傳統文化。因為在中學課外閱讀的文字中不僅包含了大量的知識,還能在閱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培養起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能夠在課堂教學之外利用課餘的時間來閱讀重要的書籍,從而培養其高尚的品德。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岳陽樓記》一文,其中就有比較經典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和學生展開討論,首先要明確作者的社會地位與社會處境,從而對該句進行詳細的解析,就能看出作者范仲淹以國為先的愛國情懷。教師還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是否還有與范仲淹比較相像的作者、文章。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瞭解在文人志士身上散發的愛國情懷,另一方面也能較好的啟發學生進行聯想,回顧以往的知識。學生可能會聯想起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魯迅的《故鄉》等,這些都可以使學生能夠逐樹立起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並能更加理性的面對未來的生活。

  3.總結

  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水平的認知。在語文教學中,一方面要使學生能夠認識到我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另一方面還要充分的利用語文教學,能夠將蘊含在語言、文字下的深刻情感進行挖掘,適當的對學生滲透品德教育,在促進學生學識培養的同時,提高其素質品德水平。

  作者:苗影 單位: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