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讀書勵志故事

  讀書豐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觸博大智慧的老人;讀書拓展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麗。你看過哪些名人的讀書小故事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1: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則成語的囊螢是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用“囊螢映雪”比喻家境貧苦,刻苦讀書。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2: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藉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3:蘇秦刺股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4:孫敬懸樑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5:諸葛亮勤奮好學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錶,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餵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裡,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餵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6:李密牛角掛書

  李密牛角掛書。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7:王羲之苦練書法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裡洗毛筆和硯臺,後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後,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裡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著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麼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於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型。大家都稱讚他寫的字像彩雲那樣輕鬆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之一。

  8:蘇洵發憤

  蘇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時候很貪玩,直到二十七歲才認識到讀書很重要,從此開始發憤讀書,抓緊一切時間學習。有一年端午節,蘇洵從早晨起來就紮在書房裡讀書。他的妻子端了一盤粽子和一碟白糖送進了書房。將近中午時,夫人收拾盤碟時,發現粽子已經吃完了,碟裡的白糖卻原封未動,而旁邊硯臺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來,蘇洵只顧專心讀書,誤把硯臺當成了糖碟。正是憑著這種認真刻苦的精神,蘇洵成為了文學大家。  【感悟】從古至今,年老發奮學習的事例也比比皆是,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學習了嗎?當今知識爆炸的年代,現代科學文化迅猛發展,使知識的更新期大大縮短,活到老學到老是時代的要求,它要求人從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間斷地學習,不用說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堅持學習,否則趕不上時代的步伐。

  9:八十二歲的狀元

  樑灝是五代時期的人,卻是宋太宗時期的狀元郎。他從五代後晉天福三年***938年***起就不斷地進京應試,歷經後漢和後周兩個短命朝代。雖然屢試不中,但他毫不在意,總是自我解嘲地說:“考一次,我就離狀元近了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他才考中進士,被欽點為狀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參加會試四十場,中狀元時已經是滿頭白髮的老翁了。在大殿上,太宗問他的年歲,他自稱:“皓首窮經,少伏生八歲;青雲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歲了。短短兩句話,包含了多少考場上的艱苦和辛酸!

  【感悟】樑灝八十二歲中狀元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因為他生逢五代亂世,人生坎坷在所難免。但他的那種堅忍不拔的精神卻是極為可貴的。在求學路上,如果人人都像樑灝那樣孜孜不倦,為達到目標不惜追求到鬚髮皆白,那麼,即便最後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滿腹經綸垂名後世。這種堅毅的求學精神值得每個人稱頌和學習。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訴青少年:學習不在於年齡,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過程,只要正確對待,持之以恆,就能達到你的目標,實現自己的理想。

  10:魯迅在“三味書屋”

  魯迅小時候非常淘氣。一天,鎮裡的戲臺正在排戲,魯迅聽到外面的鑼鼓聲,便在家裡坐不住了,趁著父親不注意,他一溜煙兒地跑到戲臺前看熱鬧。這時,戲臺周圍已經擠滿了人。突然,熱鬧的鑼鼓聲停了,從後臺走出一個人,對臺下一拱手說:“哪位小兄弟願意上臺?我們讓他客串閻王殿裡的小鬼。”那些平時非常調皮的孩子這會兒卻你推我、我推你地謙讓起來。  “我來!”小魯迅走上臺去,讓戲班的人畫了個花臉,然後拿起一把鋼叉就舞起來,戲臺下馬上響起叫好聲。他得意極了,舞得更得勁兒了,小夥伴們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氣。

  魯迅12歲那年,被父親送進了一所叫“三味書屋”的私塾就讀。初入學時,魯迅對百草園中的那些小精靈非常感興趣。他在園中想起古人東方朔說過有一種蟲叫“怪哉”,用酒一澆,便會消失不見。魯迅非常想知道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便悄悄地問私塾的先生:“先生,這‘怪哉’蟲是怎麼一回事呢?”

  先生卻板著臉,很不高興地回答:“不知道!”

  後來,魯迅慢慢體會到學生應該讀書,先生不喜歡學生問各種古怪的問題。於是,魯迅開始刻苦讀書。起初十分嚴厲的先生也開始喜歡魯迅的聰明刻苦,態度漸漸和藹起來。魯迅為了勉勵自己學習,製作了一張小書籤,書籤上有10個正楷小字:“讀書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讀書時,他把書籤夾在書裡,每讀一遍就從上往下蓋掉一個字,讀過幾遍之後,就用默讀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練地把課文背出來了。後來,同學們也都向魯迅學習,紛紛製作“讀書三到”的書籤。

  【感悟】學習要講究方法,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真正會學習的人,要善於取捨,要選擇正確的,精通專業的,熟悉相關的,瞭解必需的。同時,學習需要思考。有些人雖勤於學習,但不過只是泛泛的閱讀,任何理論觀點都只在腦海裡一晃而過,是所謂“學而不思則罔”。“讀書三到”是魯迅在學習過程中的經驗總結,我們也要像他那樣不斷地總結學習方法,集中時間、集中精力去攻讀,只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