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形成的原因

  你對心梗有多少了解?心梗是心肌梗死的簡稱。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冠狀動脈的血流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出現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終導致心肌的缺血性壞死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心梗的相關知識。

  

  患者多發生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基礎上,由於某些誘因致使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塊表面聚集,形成血塊***血栓***,突然阻塞冠狀動脈管腔,導致心肌缺血壞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劇烈增加或冠狀動脈痙攣也可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常見的誘因如下:

  過勞

  過重的體力勞動,尤其是負重登樓,過度體育活動,連續緊張勞累等,都可使心臟負擔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狀動脈已發生硬化、狹窄,不能充分擴張而造成心肌缺血。劇烈體力負荷也可誘發斑塊破裂,導致急性心肌梗死。

  暴飲暴食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發生於暴飲暴食之後。進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後,血脂濃度突然升高,導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狀動脈狹窄的基礎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便祕

  便祕在老年人當中十分常見。臨床上,因便祕時用力屏氣而導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並不少見。必須引起老年人足夠的重視,要保持大便通暢。

  吸菸、大量飲酒

  吸菸和大量飲酒可通過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誘發急性心肌梗死。

  激動

  由於激動、緊張、憤怒等激烈的情緒變化誘發。

  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節是急性心肌梗死發病較高的原因之一。

  心梗的臨床症狀

  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狀是不同程度的胸痛和不適、虛弱、發汗、暈眩、嘔吐、心跳不穩定,有時心肌梗死也會導致昏迷。胸痛是最常見的症狀,病人一般把它描寫為積壓、緊束的感覺。有時下頜、頸部、臂膀、背部和腹部也會隨之疼痛,尤其左臂或頸部容易疼痛。

  心肌梗死造成的胸痛往往長於30分鐘。約四分之一的心肌梗死沒有任何症狀,尤其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的心肌梗死會是這樣無症狀的。他們往往會感到虛脫、昏厥或無力。約一半的心肌梗死病人在發病前就有前兆症狀如心絞痛。

  心梗的併發症

  1、乳頭肌功能失調或斷裂:乳頭肌***主要為二尖瓣乳頭肌***因缺血,壞死等而收縮無力或斷裂,造成二尖瓣關閉不全,心尖區有響亮的吹風樣收縮期雜音,並易引起心力衰竭。

  2、心臟破裂:為早期少見但嚴重的併發症,常在發病一週內出現,多為心室遊離壁破裂,因產生心包積血和急性心包堵塞而猝死,偶為心室間隔破裂穿孔,在胸骨左緣第四肋間出現響亮的收縮期雜音,常伴震顫,可引起心力衰竭而迅速死亡。

  3、室壁膨脹瘤:發生率國內屍資料為20%,臨床資料為28%,為在心室腔內壓力影響下,梗塞部位的心室壁向外膨出而形成,見於心肌梗塞範圍較大的病人,常於起病數週後才被發現,體檢可見右心界擴大,心臟搏動較廣泛,可有收縮期雜音,發生附壁血栓時,心音減弱,心電圖示ST段持續抬高,X線檢查可見心緣有區域性膨出,透視或記波攝影可見該處搏動減弱或有反常搏動,選擇性左心室造影和閘電路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可顯示膨脹瘤,超聲心動圖檢查可顯示室壁膨脹瘤的異常搏動,併發室壁膨脹瘤易發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或栓塞,但在心肌梗塞癒合後少有破裂的危險。

  4、栓塞:為心室附壁血栓或下肢靜脈血栓破碎脫落所致,國外一般發生率在10%左右,中國一般在2%以下,見於起病後1~2周,如栓子來自左心室,可產生腦,腎,脾或四肢等動脈栓塞,如栓子來自下肢深部靜脈,可產生肺動脈栓塞。

  5、心肌梗塞後綜合徵:於心肌梗塞後數週至數月內出現,偶可發生於數天後,可反覆發生,表現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發熱,胸痛,氣急,咳嗽等症狀,可能為機體對壞死物質產生過敏反應所致。

  6、其他:尚有呼吸道***尤其是肺部***或其它部位的感染,肩-手綜合徵***肩壁強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