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音樂體裁分析

    摘要:一切文藝作品的思想內容都必須通過一定的體裁形式來表現,音樂自然沒有例外。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必須使學生了解不同音樂體裁的產生、發展及流傳的概況,識別不同音樂體裁的性格特徵和音樂表現形式,要嘗試在音樂欣賞中,分辨其所包含的音樂體裁,以此為突破點,對樂曲的內容和形式作全面的瞭解和掌握。
  關鍵詞:音樂體裁;歌曲;器樂曲;創作
  
  一切文藝作品的思想內容都必須通過一定的體裁形式來表現,音樂自然沒有例外。文學、戲劇、美術、音樂、舞蹈,是大範圍的文藝體裁劃分。在音樂中,從總體看可分為聲樂與器樂兩大部分;細分可分為歌曲、舞蹈音樂、室內樂、交響樂、清唱劇、合唱、歌劇等;再往細劃分,歌曲中又可分為抒情歌曲、舞蹈歌曲、勞動歌曲、頌歌、佇列歌曲、敘事歌曲……我們在音樂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對音樂體裁有一定的認識和把握。
  
  一、關於歌曲的不同體裁及特徵
  
  1、佇列歌曲,一般都具有配合行進步伐的成雙節拍,節奏鮮明有力,曲調爽朗、有朝氣,結構方正,句法規整。代表作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聶耳作曲的《畢業歌》、印青作曲的《走進新時代》、王莘作曲的《歌唱祖國》等都是。
  2、勞動歌曲,曲調質樸,節奏性強,往往與一定工種的勞動節奏相聯絡。句子較短,歌詞中常加上襯字、襯詞,如“嘿喲”。代表作有:聶耳的《碼頭工人歌》,我國民間流傳的《田歌》、《茶歌》、《川江號子》和日本北海道民歌《拉網小調》,都屬於這一類。
  3、抒情歌曲,指的是偏重於抒情性、歌唱性,曲調優美流暢,節奏自由舒展,表情細膩,以獨唱形式為主演唱的一類歌曲。代表作有聶耳作曲的《鐵蹄下的歌女》、冼星海的《夜半歌聲》、黃自的《玫瑰三願》、雷震邦的《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王酩的《***哥淚花流》和谷建芳的《那就是我》等。
  4、頌歌,莊嚴,巨集偉,熱情洋溢,音域寬廣。代表作有劉熾的《我的祖國》、洗星海的《黃河頌》、鄭秋楓的《我愛你,中國》等。
  5、舞蹈歌曲,曲調歡快,節奏鮮明,結構方正,適合載歌載舞。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如西藏、新疆、延邊等地這類歌曲特別多,例如常留柱作曲的《我心中的歌獻給解放軍》,用的是西藏音調,劉熾的《新疆好》用的是新疆音調,周大風的《採茶舞曲》用的是江浙一帶的民歌音調。
  6、諷刺歌曲,歌詞與曲調都比較誇張,與美術中的漫畫有相似之處,曲調與語言腔調結合緊密。代表作有費克的《茶館小調》、舒模的《你這個壞東西》、宋揚的《古怪歌》。俄羅斯的作曲家莫索爾格斯基,曾創作過一首在國際上非常著名的諷刺歌曲《跳蚤之歌》堪稱典範。
  7、敘事歌曲,內容有情節性,歌詞口語化,在詞曲結合方面的要求比一般歌曲要嚴格,常吸收民歌、曲藝、戲曲的音調。例如遇秋、生茂作曲的《一壺水》,吸收了北方說唱音樂的寫法,有鄉土味。又如瞿希賢的《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是根據歌詞朗誦的語調寫的,曲調親切感人。
  8、山歌和小調,山歌的演唱多在野外,環境空曠,不受勞動動作的限制,無所拘束地抒發勞動人民內心的感情。節奏比較自由,單調比較悠長。著名的山歌有:陝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內蒙的《爬山調》和《牧歌》、青海的《花兒》、苗族的《飛歌》等等。山歌是“山野之曲”,小調就是“里巷之曲”。山歌的發源地在深山老林,小調則是流傳和發展於城鎮的一種民歌體裁。小調具有較大的藝術加工,不僅反映當代的現實生活,也觸及到歷史題材。著名的小調如陝北的《蘭花花》、《繡金匾》,東北民歌《走孃家》和賀綠訂創作的《天涯歌女》、《四季歌》等。
  
  二、關於器樂曲的不同體裁及特徵
  
  器樂曲從大的範圍劃分主要有兩種形式:其一,中國民族器樂曲;其二,西洋管絃樂曲、鋼琴樂曲。以音樂的體裁劃分,有進行曲、舞曲、搖籃曲、諧謔曲、浪漫曲,眾讚歌等。器樂曲如無文字說明,欣賞起來比較困難。音樂具有模糊性、多義性、不確定性,不同的人欣賞同樣一部器樂作品常常會有不同的感受,這時音樂體裁分析可能起到開門的鑰匙的作用。特別是無標題音樂,都以序曲、奏鳴曲、迴旋曲、交響曲命名,不易理解。
  器樂曲曲式結構較為複雜,一個作品裡麵包含有多個體裁。我們可以看看柴可夫斯基在創作《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時,體裁因素是如何在發揮作用的;作曲家採用了兩個音樂主題,一個是兩個家族仇恨主題,一個是美麗動人的愛情主題。當兩大家族械鬥時,音樂中充滿刀光劍影,具有快速的進行曲性質;當一對情侶談情說愛時,音樂具有抒情曲的音樂體裁性質。而當神父勞倫斯出現時,則伴隨以眾讚歌的音調。雖然沒有歌詞,也沒有人物形象出現,我們只要注意到音樂的體裁特徵,就可能找到音樂的發展脈絡。
  還有鮑羅丁的交響詩《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商人隊伍在一望無際的荒原大漠上行進,牧歌體裁的出現塑造了當時的場景,進行曲體裁則表現了商人隊伍的形象。李斯特晚期的幾首鋼琴奏曲中出現過喪禮進行曲的體裁特徵,說明其中有著“生還是死”的嚴重命題。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中,有著明顯的牧歌特徵。普羅科菲也夫的《彼得與狼》交響組曲中,少年的英雄形象是伴隨著進行曲體裁特徵出現的,狡猾的貓的音樂中帶有諧謔曲體裁特徵。
  
   三、作曲家利用音樂體裁特徵來創作聲樂、器樂作品的成功範例
  
  作曲家寫歌或寫器樂曲,凡成功之作,音樂體裁大多選擇準確,也有別具匠的、出人意料之外的。賀綠訂的《游擊隊歌》用了進行曲體裁,盧肅的《團結就是力量》、黃自的《旗正飄飄》、刼夫的《我們走在大路上》、嶽侖的《我是一個兵》、寄明的《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等,都是典型的佇列歌曲體裁。金鳳浩的《紅太陽照邊疆》、施光南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羅念一的《洗衣歌》等,都是典型的舞曲體裁。
  也有出人意外的例子,如劉詩召的《軍港之夜》,部隊題材,原應用進行曲體裁,卻用了催眠曲體裁。還有在一首歌曲中綜合運用多種不同音樂體裁的例子,如朱踐耳的獨唱歌曲《唱支山歌給黨聽》首句“唱支山歌給黨聽”,從全曲最高的音區開始噴薄而出,音調是山歌體裁。接下來,“我把黨來比母親”,旋律下降直奔谷底,屬抒情體裁特徵。第二樂段,“舊社會,鞭子抽我身,母親只會淚淋淋”,運用了戲曲音樂中的哭腔。緊接下去,“共產黨號召召革命,奪過鞭子揍敵人”,完全是進行曲音樂體裁的手法。如果不唱歌詞,單唱曲調,思想情緒發展的脈絡也是聽得出來的。
  作曲家在創作器樂曲時,音樂體裁的選用也十分重要。我們這裡就以西洋音樂中最具代表性之一的舞曲體裁而論,它可細分為圓舞曲、小步舞曲、波爾卡、瑪祖卡、哈馬涅拉、探戈、塔蘭泰拉等,特點不一。
  譬如圓舞曲,主要分快速與慢速兩種。特點是三拍子,節奏鮮明,旋律流暢。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一生創作了一百多首圓舞曲,號稱“圓舞曲之王“,可見他的創作風格與圓舞曲結合之緊密。又譬如瑪祖卡,是波蘭民間的男女雙人集體舞,動作有滑步,成對旋轉。波蘭作曲家肖邦寫了五十二首著名的瑪祖卡舞曲。其特點是中速,重音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德國作曲家比才,寫作歌曲《卡門》時,吉甫賽女郎跳舞時,選用了哈巴涅拉舞曲體裁,是劇情的需要。
  也有將不同的舞曲體裁寫進一首樂曲中的例子:肖邦的《A大調軍隊波蘭舞曲》,為了塑他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肖邦把舞曲與進行曲的體裁特徵綜合在一起,譜出了這首名作。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讓學生提高音樂欣賞能力,必須使他們瞭解不同音樂體裁的產生、發展及流傳的概況,識別不同音樂體裁的性格特徵和音樂表現形式,可以將不同的音樂體裁放在一起加以比較。要嘗試在音樂欣賞中,分辨其所包含的音樂體裁,以此為突破點,對樂曲的內容和形式作全面的瞭解和掌握。還有,音樂體裁與音樂題材這兩個詞彙發言相似,而含義是不同的。後者指音樂作品反映生活的層面,如工業題材、農業題材、部隊題材……不可與音樂體裁混同起來,這也是必須和學生說清楚的。
  參考文獻:
  [1] 音樂欣賞手冊[M]. 上海: 上海音樂出版社, 1981.
  [2] 吳祖強, 編著. 曲式與作品分析[M]. 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62.
  [3] 方智諾, 編著. 歌曲分析與寫作[M].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
  [4] 魏納•萊奧著. 器樂曲式學[M]. 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