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教育

  摘 要:學校教育理念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在我們所教育的人的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質、豐富的精神世界和體質的健全發展應當合為一體。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針對新時期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和思想的複雜性,教師應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優化教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從而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和工作。

  關鍵詞:美術教學;德育;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在任何時候也不要忽略人的各個方面和特徵的和諧,都是由某種主要的東西所決定的……在這個和諧裡起決定作用的是道德。”學校教育的理念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在我們所教育的人的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質,豐富的精神世界和體質的健全發展應當合為一體。然而,美術學科有別於單純的思想教育課,結合自身學科特點進行德育教育有相得益彰、琴瑟相和之妙。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針對新時期青少年的成長特點和思想複雜性,教師應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優化教學,寓教於樂,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等思想,從而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和工作。

  一、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德育

  1.《大家動手做條龍》一課,我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短片匯入,同學們被激勵、感動的同時,感受到了中華民族這條巨龍正在騰起,由此我們動手做一條騰飛的龍。在欣賞中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激發愛國之情,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文化傳承的意識。在學法上提倡小組合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分組活動中的團結協作精神,建立分組競爭的課堂氣氛,調動同學情緒,鼓勵小組爭先,使大家積極地參與到做龍的活動中來,並在作品展示過程中展現集體的智慧和才華,激發集體的創造精神。

  2.新課程增加了很多民族性、地域性很強的、具有欣賞價值的內容。大量中國古代極具代表性的美術作品及圖片,如秦陵兵馬俑、敦煌莫高窟等,豐富的內容蘊含著愛國元素,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素材。欣賞《秦始皇陵兵馬俑》,在學生開啟課本的一刻,就會為自己的祖先早在兩千多年前取得如此驚人的藝術成就而驕傲,同時激發了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引導學生去理解、領會和感受藝術的美,使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情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二、結合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德育

  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討論法、設問法、欣賞法等,從中進行德育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設計應用課在課本中佔了很大比例,我採用討論法對學生使用材料進行節儉教育,讓他們發現生活中材料的美並利用材料。如《發現與創造》一課,培養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對身邊現有物質材料進行創造性的開發、設計和利用,鼓勵學生廢物利用,包括各種紙材、塑料、金屬等易尋找的材料,使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認識到利用廢舊材料作為藝術創作材料的意義。

  色彩具有打動人的視、知覺和影響人的精神、情感的特性,因而賦予繪畫以生命和力量,豐富了繪畫作品的藝術效果。我在講《色彩豐富的風景畫》一課時,令所有任課教師頭疼的二班課堂秩序很亂,我強調幾次也無效。我無奈望向窗外,一大片藥苗在濛濛春雨中變得更加翠綠,遠處一個身影在細雨中的藥苗田緩慢前行,她正在給藥苗雨前施肥。我對同學們說:“你們看窗外能看到什麼?”學生沸騰了,有的站在椅子上向外看,“藥田”“下雨啦”同學們笑起來,我說:“對,除了這些,你們還看到什麼?”“一個人。”“那你能分辨是男還是女嗎?”隨著提問的深入,學生也漸漸安靜,“好像是個女的”,我接著說:“在雨中她拿著肥料細心施肥,衣服溼透也全然不顧;也許她是個孩子的媽媽,為了孩子、為了家她在辛勤勞作,默默付出……也許她就是我們媽媽的影子。”很多學生低下了頭,我輕輕唱起《母親》,越來越多的同學加進來,裡面有很多抽泣的聲音,所有的人都深受感動。

  美術教學的德育,關鍵是要靈活多樣。根據美術學科的特點,依靠教師的有效引導和學生的自主接受,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清新和諧的情感氛圍中,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和完整的人格,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易丹妮。生活德育的思考[D]。湖南師範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