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靜海縣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實踐與啟示

  摘 要: 解決好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天津市靜海縣水務局圍繞水旱從人、人水和諧的治水目標,探索出農村連片集中供水的新模式: 科學規劃、標準化建設、企業化經營、專業化管理,壯大了水利行業的自身產業,在全縣農村範圍內實現了農村供水城市化。

  關鍵詞: 農村飲水; 集中供水工程; 天津市

  靜海縣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生存的基礎,獲得安全飲水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讓每個人都得到安全飲水是人類的共同願望。為廣大農村群眾和鄉鎮居民提供安全、方便的飲水,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之一,有利於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穩定農村社會秩序。

  1 農村飲水現狀

  靜海縣位於天津市西南部,東與天津市大港區為鄰、東北隔獨流減河與西青區相望、其餘各向為河北省諸市環繞,有大清河、獨流減河、馬廠減河流經全境,全縣總面積 1 414. 9 km2,轄 16 個鎮和兩個鄉 383 個行政村,總人口 55 萬人,農村人口44. 7 萬人。

  全縣除縣城 5 個街道和周邊的東五里、胡家園、下三裡、大邱莊 4 個街道及縣直單位飲用天津市自來水公司的水外,其他村都是以縣水務局建設的集中供水廠為水源。各村鋪設輸水管道,各戶安裝水錶,集中供水廠以恆壓變頻的方式通過臭氧消毒 24 h 全天候高壓供水。

  現在全縣有 30 處集中供水廠,供水村莊 355個,供水人口 41. 7 萬人,實現了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全覆蓋。

  2 農村供水工程的發展、規劃和成效2. 1 供水工程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作主,集體找水源、挖水井。20 世紀五六十年代廣大人民群眾是從土井或坑塘、溝渠內擔水、拉水吃,飲水條件很差,有的水源地距村 2 ~3 km,人們的生產、生活極不便利。

  70 年代鑿井技術普遍推廣,各村陸續打了飲水機井,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各村都有一眼深機井作為飲水水源,又相繼鋪設了供水管道,機井水直接入戶。雖然裝置簡陋,但人民群眾的飲水條件得到了改善。然而這些供水工程都是由各村村委會管理,沒有相應的管理措施,重建輕管現象嚴重,村委會拿不出資金投入其執行和管理,供水系統得不到定期的維修和保養,更談不上更新改造。有的村機井壞了村委會拿不出錢維修,村民只能到別的村拉水,造成農村飲水條件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供需矛盾日趨加大。

  世紀之交連續七、八年的乾旱使靜海縣水源嚴重枯竭,靜海縣又沒有外來水源,地下水位急劇下降,20 世紀七八十年代開鑿的機井大都是兩結構井管,變徑處已在深水位以上,井泵接觸不到水,造成“卡脖”使機井報廢。到 2001 年底,全縣有近200 個村 20 多萬人出現飲水困難。縣水利局按照“先生活,後生產”的原則,新打機井 156 眼,解決了這 200 個村的飲水困難。但是各村仍是各自為政,單村供水,供水工程由各村委會自主管理,水源調配仍是多頭分散管理,一些供水設施報廢,管理體制不健全、不完善,水利資金的投入只能發揮出短期效益,很難使供水工程達到良性迴圈,發揮出長期效益。

  供水工程暴露出下列幾種問題: *** 1*** 原有管網老化失修,鏽蝕嚴重,“跑冒滴漏”現象普遍發生。部分地區造成供水的二次汙染,飲用水細菌總數嚴重超標,直接影響廣大農村居民身體健康。*** 2*** 配水管網設施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隨著居民人數的增加,村莊規模不斷擴大,供水管道私搭亂接,管徑過細,形成“卡脖子”現象,爆管事故隨時可能發生,加之老的管網缺乏必要的閥門控制,管網一處出現事故,造成全村或村莊大部分地方停水,給供水帶來了直接影響。*** 3***供水設施技術落後,供水耗能較大,供水成本較高。修井、修泵、維修管道所發生的費用已成為各村委會的經濟包袱。*** 4*** 居民和企業都沒有安裝計量設施,全縣 90% 的村莊用水不收費。居住在水源附近的住戶在庭院種植花草樹木,利用供水時間進行大水漫灌,或將供水出口直接通入下水道長期沖刷,不僅造成水源浪費,還使管網供水壓力降低,使居住在管網末端的住戶根本就見不到自來水,只能在自家的水嘴上安裝自吸小水泵再次提水或到別人家擔水吃,用水極不方便,增加了負擔。*** 5*** 由於老的供水設施技術落後,耗能高,加之用水不收費或少收費,部分機井帶病執行。全縣 95% 以上的村莊都是限時供水,每天或隔天供水 2 ~ 3 h,居民飲水只能用罐儲和水箱存,給人們的正常生活帶來不便。

  面對水資源管理體制的弊端和農村居民飲水困難的實際,靜海縣水務局結合本縣實際,以服務基層為宗旨,以村民飲水為中心工作,克服種種困難,派工程技術人員一方面到外地進行考察調研,另一方面深入鄉鎮村,通過和鎮村領導座談,瞭解農村居民的飲水現狀和廣大居民群眾的意願,按照“規模化發展,標準化建設,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的目標要求,編制《鄉鎮集中供水可行性研究報告》,積極探索一條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設與經營管理的模式,實現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優化配置,改善農村居民的飲水條件。

  2. 2 供水工程的規劃

  靜海縣在 2006 年前建成 5 處集中供水廠,供水村莊 30 個、供水人口 10 萬人。2006 年初借全市農村自來水管網入戶改造的政策東風,編制了《靜海縣 2006—2010 年農村飲水安全及管網入戶改造工程規劃》,把全縣農村規劃為 30 片,建 30處集中供水廠,為 355 個村莊 14 萬戶 41. 7 萬人供水。

  2. 3 供水工程的成效

  目前靜海縣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已被廣大幹部群眾所接受,各鄉鎮村建設集中供水廠的熱情也十分高漲,成效顯著。

  2. 3. 1 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用水條件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全天候供水,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用水條件,使廣大農村居民實現飲用水城市化,農村居民的宜居環境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2. 3. 2 農村供水拉動內需,振興經濟集中供水工程全天候供水,使農村居民的生活用水步入城市化,使洗衣機、太陽能、電熱水器在農村得到廣泛應用,為拉動內需、振興經濟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創造巨大的社會效益的同時也為其他行業創造了多處就業機會和經濟效益。

  2. 3. 3 以經濟槓桿促進節約用水集中供水工程的實施改變了農村長期的飲用48“福利水”的歷史,提高了人們的水商品意識,由過去的 1 村 1 眼飲水機井,改變為 8 ~16 個村乃至20 個村 1 萬 ~ 2 萬人 1 眼飲水機井,按計量收水費。經測算全縣 30 處集中供水工程的建成,每年可節約地下水 600 萬 m3。

  2. 3. 4 控制地面沉降

  2009 年靜海縣的地下水水位已由 1990 年的56 m 下降到 78 m,降幅達 18 m,無節制地開採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等多種地質災害。大邱莊和大豐堆、獨流及靜海周邊是靜海縣三大地面沉降漏斗區,每年地面降幅 80 mm。降低地下水開採量是控制地面沉降的主要手段,集中供水工程建成後年節約地下水近 600 萬 m3,涵養了水源,減少了地面沉降幅度,現在全縣地下水的年開採量已由 20 世 紀 末 的 5 300 萬 m3降 到 2010 年 的4 400 萬 m3。運西的王口、沿莊等地的地下水位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地面沉降平均控制在 20 mm以內。

  3 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的技術措施

  集中供水工程是在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的基礎上,打破行政區劃和地域界限,堅持跨鄉鎮、遠輻射、大規模方向發展。

  以 1 萬人規劃為基數,每處水廠供水 8 ~16 個村莊不等,供水半徑 3 ~6 km,在不影響村鎮建設規劃的前提下,優選周圍環境好、交通便利、位置適中的地段建集中供水廠,佔地 2 500 ~ 4 000 m2。

  以新打深機井為水源,建地上 200 m3蓄水池,以水源地為中心向供水村莊鋪設 8 ~ 1 寸的優質聚丙烯供水管道,管網分級鋪設到每戶院牆外,配套供電設施,安裝恆壓變頻供水系統,水源出口安裝總控制閥門、總水錶和遠傳壓力錶,在各村入村主幹管道上安裝總水錶和控制閥門,在管道各分支處、衚衕口或樓口安裝分控制閥門和 1. 5 寸水錶,每戶在院外安裝 6 分水錶,全天候供水,按計量收費,每戶終端水嘴設計壓力不小於 2 kg,在蓄水池送水管網處安裝臭氧消毒裝置進行消毒,防止微生物超標。

  供水廠管理房採用一個平面設計佈置,為磚混結構平房,包括配電室、蓄水池、辦公室、休息室、倉庫,廠院四周建圍牆和透視牆、門口安裝電動無軌鈦鋁合金摺疊門,廠區 24 h 不斷崗、門口安裝監視裝置,確保供水安全。

  4 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的長遠規劃

  隨著靜海縣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在保證各集中供水廠良性執行的同時,縣水務局正探索集團化經營模式,不斷改進施工技術,引進先進的供水裝置,以各村入村管道為切入點,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竣工後實現農村供水水源切換做好準備,這樣不但可使長江水流入靜海縣農村的千家萬戶,也涵養了地下水資源,控制了地面沉降,更使水務一體化管理、水資源統一調配進一步增強。

  5 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的經驗和啟示5. 1 經 驗5. 1. 1 堅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高標準建設集中供水廠根據靜海縣村多偏小、村莊坐落位置相對集中的特點,採取了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形式,制定了《靜海縣實行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設規劃方案》。

  以 1 萬人規劃為基數,全縣共規劃了 30 片集中供水廠,共涉及 41. 7 萬人,佔農村人口的 93% ,供水半徑由原來 3. 5 km 擴大到 6 km。通過建設集中連片供水工程,實現了水資源的合理開發,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使供水工程步入良性迴圈的水利產業化管理道路。

  5. 1. 2 精心組織,嚴格管理,確保工程建設質量飲水安全及管網入戶改造工程是一項民心工程,必須堅持高標準、高質量建設。一是,加強對工程建設的領導,成立了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組織協調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問題。二是,水務局成立了工程專案部,具體推動此項工作。三是,加強工程建設的管理。為保證工程質量,制定了《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管理辦法》。嚴格按照《天津市農村飲水安全及管網入戶改造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對整個工程建設推行“六制”管理,嚴格執行建設程式,規範工程建設管理。對工程建設所涉及的內容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四是,對工程主要裝置材料在市水務局有關處室和縣紀檢監察部門及專案部門的監督下,進行採購。通過公開招標嚴格選擇施工隊伍,嚴把工程建設的質量關。五是,加強對建設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按照《天津市農村飲水安全及管網入戶改造工程資金管理辦法》的規定,設立了工程專用賬戶。實行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加強專案資金的監督管理,從專案建設開始,就跟蹤審計,保證了專案資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

  5. 1. 3 積極籌措工程建設資金

  做好資金籌措是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設的前提,在資金籌措上的難點是縣匹配資金和鄉村自籌資金的落實。在縣財力自籌有困難的情況下,縣匹配資金向農業發展銀行貸款,由水務局還本,政府貼息; 鄉村自籌部分,通過“一事一議”的辦法自願籌資籌勞,以建設村莊承擔管道溝的開挖與回填、負責實施水錶井和閘閥井的砌築作為以勞抵資。

  5. 1. 4 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執行機制為經營好農村集中供水廠,保證工程的良性執行,靜海縣水務局成立了農村自來水管理站,該站為局屬科級事業單位,負責目前各個供水廠的日常管理工作。供水廠實行企業化經營與管理,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由農村自來水管理站與承包單位簽訂承包合同,承包經營者每年向自來水管理站上繳折舊費和管理費後,剩餘部分用於電費、維修費、人員工資、管理費等支出。供水價格按照成本核算、合理收益的原則,採取農村聽證會的形式,通過聽證再由縣物價局對供水價格進行核定,報縣政府批准執行。

  具體水價標準為: 居民生活用水 2. 20 元/m3,養殖專業戶用水 2. 50 元/m3,機關事業單位用水3. 10 元 / m3,工業、交通、商業、金融、建築用水3. 60 元 / m3,賓館娛樂業用水 4. 60 元/m3,特種行業用水 6. 80 元/m3。

  隨著靜海縣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水務局正在探索集團化經營管理模式,與規模較大供水企業強強聯合,積極推行股份合作制,加快農村集中供水向市場化、集團化發展的步伐。

  5. 1. 5 嚴格界定供水設施的產權水廠建成後,按照“誰投資、誰所有”的原則確定產權,具體管理辦法是: 從水廠到居民衚衕口的供水設施的產權歸水務局所有,水務局負責其日常的維修及管理; 衚衕口以下的供水設施的產權歸村或用水戶所有,相關發生的管理和維修費用由產權所有者負責承擔。這樣產權明晰、責任明確,既有利於供水設施的維修和管理,又有利於管理水平的提高。通過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設,壯大了水利行業的自身產業,新增水利固定資產將達到 2 億元。

  5. 2 啟 示

  水利工作與民計民生密切相關,農村集中供水工程是一項惠及農村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既合理開發了地下水資源,又為農村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可靠的飲水安全和供水保證。因此,給我們帶來以下三點啟示。

  5. 2. 1 集中供水工程建設是提高農村飲水質量和安全的有效途徑通過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設,農村供水從過去的每天限時供水改為全天 24 h 供水,水壓、供水時間得到保證,不僅解決了農民吃水難的問題,而且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洗衣機、熱水器、太陽能等得到廣泛應用,拉動了內需,振興了經濟,活躍了農村市場,推動了鄉村小城鎮住宅樓建設,使農村生存環境、生活條件和衛生狀況得到了極大改善,村容村貌顯著改觀。加快了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步伐。

  5. 2. 2 集中供水工程建設是跳出水利抓水利、實現水務一體化的基礎從實踐中深刻體會到,抓好農村集中供水建設,能加快水利產業化程序,是水利經濟新的增長點,同時,也為加快推進水務一體化管理奠定堅實基礎。通過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設、管理、運營,我們基本摸索出了一條適合全縣農村供水事業發展的路子,初步建立了農村供水管理模式,並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受到農村廣大幹部群眾的認可和擁護。

  5. 2. 3 集中供水工程建設是農村飲水方式的一次變革實施農村生活用水從“福利水”向商品水的轉變有一定的難度,個別幹部和群眾積極性不高。要通過宣傳發動,來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同時結合國家和上級部門的扶持政策,講明工程建設的意義和好處,轉變農民傳統的用水觀念,調動各建設村幹部群眾參與工程建設的積極性,為工程建設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還要加大行政推動力度,保證工程建設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