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五號延遲發射原因內幕是什麼

  長征五號發射時間幾經推遲,從原定的發射時間2016年11月3日18時延遲到20時40分,航天專家隨後解釋原因。長征五號為何推遲102分鐘發射,究竟發生了什麼內幕呢?現在,小編來告訴你長征五號延遲發射原因內幕。

  長征5號推遲發射的原因

  昨天晚上8點34分,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控大廳裡,燈火通明,警戒線內,專家們很多都不在貼有自己名籤的座位上,而是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指著有各種密密麻麻資料的LED大顯示屏低聲交談,所有的目光都齊刷刷的盯著前方。

  “6分鐘準備”

  此時,大螢幕上方仍然延續了一小時前的顯示資料,預計點火時20點40分,零一號指揮員胡旭東的聲音再次出現時聽起來卻讓人一愣。

  “各號注意,陣地將推遲下達3分鐘準備。”

  大螢幕上方也出現變化:預計點火時變為20分41秒,隨之而來的是,指控大廳內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電話聲,1分多鐘之後。

  “107繼續倒計時”

  人們開始鬆了一口氣,3分鐘倒計時重新啟動。

  “各號注意,3分鐘準備”

  時間繼續推進1分鐘。

  “各號注意,陣地將推遲下達2分鐘準備”

  第二次推遲的口令發出前後,大廳內的人們臉上就像盛夏的天氣,從豔陽天瞬間變成了陰雲密佈,而大螢幕上方預計點火時已經變為20點42分......終於2分鐘準備、1分鐘準備的口令聲再次響徹大廳。

  “各號注意,1分鐘準備”

  十幾秒後,眼看火箭就要騰空而起。

  “倒計時停”

  在“倒計時”三個字之後,零一號指揮員明顯停頓了一下才說出“停”字,雖然只有四個字,仍然讓人有泰山壓頂之感。好訊息在25秒之後到來。

  “1分鐘準備!”

  很快,口令聲密集起來,50秒、40秒、30秒......人們的焦慮程度也在一點點變小,時針指向20點43分。

  “明白!9、8、7、6、5……點火”

  點火口令發出9秒後,長征五號8臺液氧煤油發動機和2臺液氫液氧發動機終於達到1060噸級的推力,火箭發出了震天的怒吼、噴出橘色的烈焰、一飛沖天,海天之間放佛瞬間升起了一個太陽,白晝再次降臨。

  約30分鐘之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首飛任務發射場區指揮部總指揮長王經中宣佈:“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飛行正常,將上面級和衛星組合體準確輸入預定軌道,各系統工作正常,現在我宣佈,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最後十分鐘的經歷讓人感到長五的發射頗為不易,事實上,不僅是最後十分鐘,整個任務都稱得上險象環生,8點43分火箭的發射已經是發射視窗的最後邊緣,也就是說,如果8點43分,火箭還沒能發射,那麼,當天火箭就沒有機會再上天了。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坦誠,他在航天領域工作了30年,參加了很多次的發射,而這一次是最扣人心絃,也是最激動的一次。“太震撼了,太高興了,太爽了。發射過程確實驚心動魄,險象環生。進入發射程式以後,遇到了一些問題。我們在發射的預定視窗,視窗時間是晚上6點-8點40分,我們剛好卡在了視窗的後沿,解決了問題,完成了發射。”

  從6點發射一直推到了8點40分,這其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首先是火箭的四個助推器,在1助推和3助推氧氣的排出管道方面,遇到了一些技術方面的困難。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婁路亮獨家透露,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火箭從6點的發射視窗推遲到了7點。

  婁路亮說:“火箭助推上的產品出了一些小問題,經過專家討論認為不影響後面的發射,檢查和討論過程花了一點時間,當時就決定,在視窗上還有將近三個小時的時候,佔一個小時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一個問題解決,又出現了新的問題,芯一級液氫液氧發動機的管路進行預冷的過程中,溫度降不下來,這是本身就被稱為“冰箭”的長征五號無法承受之“重”。當問題出現後,或許正是航天人們的這種敞亮、直面問題、臨危不亂的態度,幫助他們最終把握住機會、度過難關。趙堅說:“你可以想象,啟動一輛車,怎麼踩油門,就是點不著,這挺危險的。而且後面的時間是有限制的,我們必須在預定的視窗把它發出去。中國的科技工作者真的很偉大,遇到這個情況臨危不亂,非常緊張,但是全體人員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精心地工作,最後一刻我們抓住了,我們把問題解決掉了,通過合理調整我們的技術引數,使我們的溫度降下來了,保證了我們的低溫火箭的工作條件,最後能夠點火,在我們的視窗的後沿,就是20:40分把我們的火箭發射出去了。”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或許就是地面與天空的距離,然而,當我們有了火箭、有了宇宙飛船,天空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對中國而言,60年前,從零開始,到今天長征五號成功發射,中國正式進入大運載火箭時代,實現全新的“航天夢”,這一切都是我們身邊看來普普通通的中國航天人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長五推遲發射時間的緣由

  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當日發射時間幾經推遲,從原定的發射時間18時延遲到20時40分,航天專家隨後解釋原因。

  “發射前發現一級助推器排氣管道出現問題,經過判斷,不影響發射。”中國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在受訪時說,第二個問題是芯一級的氫氧發動機在預冷過程中出現意外,“溫度降不下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婁路亮補充說,發現火箭助推器產品出現問題,專家討論認為不影響發射,“檢查和討論過程花了一點時間”。

  婁路亮說,液氫加註過程後首先要保證發動機的部分部件能夠冷卻到一定的溫度,確保啟動過程中保持平穩。但在啟動過程中,研製人員發現一些引數未按照設想工作。

  婁路亮說,現場組織技術人員討論,隨機按照預案進行各種排查,最終在視窗期的最後時刻圓滿解決問題,把中國首枚大型火箭送上太空。

  “科技人員非常鎮定,採取了各種措施,最終解決問題,後延發射成功。”趙堅說。

  航天專家在發射後第一時間公佈推遲原因的舉措備受好評,有評論稱:“中國航天需要更多這樣的自信表達”。

  長征五號首飛發射成功對中國的影響

  長征五號首飛成功 中國一步步推向航天大國

  2016年11月3日晚,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首次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我國從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出重要一步。

  跨越1.65米,成年人只需一兩步就能走完。但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將芯級直徑從3.35米變為5米,卻用了整整10年。無論是1970年的“東方紅”一號、2003年的神舟五號,還是2007年的嫦娥一號,都由火箭送入太空。這也就是說,火箭有多大推力,就能把多重多大的物件從地面送上太空軌道。

  而昨晚成功發射的“長征五號”,也被航天人們稱為“胖五”,一舉將我國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由8噸級提升至25噸級。

  從“神五”到“神十一”,我國長征二號F火箭把11名航天員送入太空,也把中國一步步推向航天大國。

  這一次,“胖五”肩負的使命是推動我國向航天強國邁進。

  “長征五號大幅度提升了中國人自主、自由進入空間的能力。”李東說,一切空間活動的前提是建造火箭。正如發展海洋事業一樣,造不了船,一切都免談。“造一個小帆船和一艘萬噸巨輪是截然不同的。”

  “長征五號帶動了整個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李東說,長征七號、長征六號都是以“胖五”的核心技術衍生出來的,長征八號也正在研製中。通過“胖五”的研製,我國運載火箭的基礎水平能力得到了提升。

  “長征五號培養出一批年輕的火箭研製隊伍。”李東說,通過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製、歷練,我國新一代航天人才也成長起來。而這是中國航天最大的財富。

  李東說,航天強國與航天大國的區別在於,強國要建空間站、登月、探測火星。而這些大事需要大火箭,有了大火箭,才有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