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學歷史初一

  選擇適合初一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並教會學生靈活運用這些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初一歷史學習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一歷史學習方法

  1、做好學習三步驟:預習、聽講、複習。課前認真預習可以使學生對即將要講到的歷史事件、人物等有一個簡單瞭解,並找出不懂的地方,以便在老師講課時獲得解答或者向老師提問。上課時要認真聽講,這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關鍵。

  課上要勤于思考,跟著老師的思路,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在聽講時還應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除了老師的板書以外,還要培養對一些重點內容作記錄,如老師多次重複的內容,課本中一些思考題的答案等等。

  最後就是“溫故而知新”。這三點看似簡單,但做好這三步,確是至關重要的。但對初一學生來說,學習自覺性不是很強,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沒有形成,所以老師更要從初一開始抓起,開始培養起。

  2、歷史是記憶性較強的學科。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概念等知識的獲取是通過記憶來完成的,這是學好歷史的第一步。

  如果沒有對歷史知識的牢固記憶,理解和運用就無從談起。

  記憶不是機械的死記硬背。背書要講究方法講究技巧,應首先弄懂它的意思,然後再去背誦記憶,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這樣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並且重要的考點的才記,非重點、非考點只需瞭解,不需要識記。下面簡單介紹4種適合初一學生記憶方法:

  ***1***“五要素、三步曲”法。學習一個歷史事件要掌握五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意義***、三步曲***原因、經過、結果***。運用這種方法歸納每個歷史事件的要點,能將書本上的知識化繁為簡,複習起來更加一目瞭然。

  如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中關於陳勝、吳廣起義,運用“五要素、三步曲”法就能將起義的各個要點系統地掌握***2***知識串聯法:一個歷史事件由“五要素、三步曲”組成,一個一個歷史事件又可演化成為歷史的基本線索,所以運用知識串聯法,將這些基本線索把相關歷史知識串聯起來,好像用線串珠子一樣。

  如初一歷史講的是中國古代史,就可以以時間發展為線索,將每個時期每個朝代串聯起來,形成中國古代史大事年表。如初一上冊知識串聯:原始社會***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黃帝、堯舜禹***→奴隸社會***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會***戰國、秦、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通過朝代串聯法,將整個初一上冊所學到的中國古代史分三種社會形態串聯起來,線索簡潔,方便學生識記。這一方法的特點是能化繁為簡,可以一目瞭然地反映歷史的演變。

  ***3***圖表歸納法:歷史事件儘管內容多,記憶量大,但只要我們按照其類別進行歸納比較,不但能化繁為簡,而且還能夠提升其複習的質量。

  圖表可以是簡單的歷史事件大事表,還有歷史專題一覽表、歷史大事數軸圖示等。圖表歸納法不但對歷史現象的發生、發展及其變化有具體的、直觀的認識,而且還通過比較將這種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從而提升學生歷史的思辨能力。如第4課《夏、商、西周的興亡》

  ***4***歌謠巧計法:歌謠記憶法就是把識記材料編成便於記誦的富有韻律和節奏的歌謠或口訣進行記憶的方法。如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歌謠:祖國曆史真悠久,一百七十萬年有。北京人用天然火,最早人類在元謀。

  歷史記憶技巧

  第一,建立信心。學生若能在記憶前抱有“我一定要記住”、“我一定能記住”的決心和自信,最後效果一定會大大改善。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有著確鑿的科學依據,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大腦儲存資訊的容量,相當於十億冊書的內容,一個人的大腦即使每一秒鐘輸入十個資訊,這樣持續一輩子,也還有餘地容納別的資訊。這種大腦記憶容量的無限性是我們建立自信的可靠保障。

  第二,變通記憶主體。即把單一封閉的個體記憶,發展到以個體記憶為主,以合作記憶為輔的新階段。所謂合作記憶是指以小組為單位***2-4人為宜***圍繞同一歷史問題採用搶答、抽背、默寫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來刺激人的大腦記憶神經,激發記憶潛能,喚起競爭意識。為了調節氣氛,有時老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同臺競技,與生同樂,讓師生在“瘋狂”的競爭記憶中體驗學習歷史的樂趣。

  第三,調動各種感官。實踐告訴我們,記憶時若只有一種感官單通道地記憶,效果遠不如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好。所以在記憶歷史知識時,除了用眼看、用耳聽、用腦想外,還應多動口、多動手,以增強記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