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怎麼學歷史

  初中歷史這門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的區別是, 靠推理掌握的知識少, 靠記憶掌握的知識多。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初中歷史學習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篇一

  其一,“連綴成篇”法。

  就是把時空跨越大, 看起來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知識點歸納聯結成篇進行記憶。如中國古代歷史中所出現的所有朝代, 按先後順序進行排列, 單純記憶就不是那麼容易,若把它們編成順口溜的形式連綴成篇, 既朗朗上口, 又增加知識點趣味性。學生既願背誦又容易掌握, 自然會收到時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分進合擊”法。

  此法如同作戰採用的戰略戰術, 將每個重大的歷史事件, 化整為零, 分頭進行學習記憶, 然後再進行整合記憶。

  其三,“聯想拓展”法。

  即在複習掌握有關知識時, 進行由此及彼的聯想擴充, 將同類問題進行有機結合。這樣做的好處, 往往能收到一石多鳥的效果。

  其四,“異同比較”法。

  就是將兩個歷史問題進行比較, 找出它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然後進行復習掌握。

  如在複習“美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這兩部分內容時, 在比較的基礎上,你就會發現這兩個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 其相同點是: ①原因相同, 都是在封建專制統治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背景下爆發的。②領導階級基本相同, 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③革命動力相同, 人民群眾在革命中起了推動作用。④影響相同, 革命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對其他國家的革命有很大的影響。其不同點是: ①領導階級不完全相同, 英國新貴族也起了領導的作用。②特點不同。英國革命經歷了反覆、曲折的過程, 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法國革命則成為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最徹底、最典型的革命。③意義不同。英國革命揭開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 開闢了一個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 法國革命掃蕩了國內外的封建勢力, 動搖了歐洲其他國家封建制度的基礎。

  其五, 結構梳理法。

  此法如同用梳子梳理散亂的頭髮一般, 就是將看似散亂的知識進行梳理, 使其有一定的頭緒。即抓住每個專題的歷史知識提綱挈領的進行高度歸納概括, 使其在對本部分內容系統學習掌握之前, 在頭腦中有一個較為清晰的知識結構輪廓, 給人一種一目瞭然之感, 這樣以來, 就會在學習時抓住根本, 同時也會消除畏難發愁的心理。然後只要本著萬變不離其宗的原則進行學習,所有具體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其六, 集中歸類法。

  此種方法就是將性質型別相同或相近的有關歷史知識, 按照一定的順序、規律進行有機的分門別類的集中歸納後, 進行各個擊破式的分類學習記憶。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篇二

  一、要學會使用好課本

  初中的歷史比較簡單,但要想學好卻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歷史新教材,課本知識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課本的基本結構。一般說歷史課本的每一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部分,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這一部分的內容,要學會分析這一部分哪些是重點,那些不是重點,哪些內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內容屬於瞭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課本有些內容是用小字印刷的,這部分內容不是課本的主要內容,編排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同學們的知識面,不一定要記的,但是同學們可以閱讀,最好結合課本的大字不分來看。有時候我們要理解教材的內容,就要藉助這些小字部分。還有一部分內容,它們不屬於閱讀的範圍,但他們卻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維的拓展,這部分就是課本中涉及到的練習題。比如,七年級第一課就有“請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過”這道題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不僅要運用歷史知識,還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這類的題目一方面可以鞏固自己的知識,還可以開拓自己的思維。因此,對於課本知識,我們大家要學會分類學習。

  二、要學會“閱讀”

  要學好歷史,就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才能取得課堂的主動權。做到這一點,同學們就能學得輕鬆自如,並逐漸掌握閱讀技巧。上課時,老師帶領大家讀書學習,通常老師已經有層次性、針對性地設計了問題來啟發我們大傢什麼內容須詳讀精思,什麼內容要略解,什麼問題要邊讀邊想,什麼問題要讀後再想。因此同學們要跟著老師給你啟示,尋找知識的縱橫聯絡、前因後果等,同時大家也要養成圈點批註,做簡要讀書筆記等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課文中絕大部分針對歷史名詞、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資料補充,部分不帶星號的引言或插圖等,只要快速掃描略看即可,而諸如歷史事件的起因、程序、影響,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人物,重要的歷史資料、歷史插圖等重難點知識,就要求大家詳細閱讀、認真思考。這樣天長日久的訓練,同學們不僅會合理利用、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還能養成快速讀、會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為日後自學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要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做到“善思”和“樂思”

  《論語》裡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我們在學習中做到學思結合。愛思考、會思考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同學們要在課堂上利用老師給的思考的機會,培養多種思維能力。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篇三

  一、培養對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對學習效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很難想象一個對歷史沒有多大興趣的人能學好歷史。有人說歷史太枯燥了,那麼多時間、地點、人物、還有影響、意義、原因、結果,其實這是對歷史學科的一種誤解,其實歷史是充滿趣味的一門學科,記得小時候看《上下五千年》,經常被書中那些曲折離奇的歷史故事所打動,為那些歷史人物的命運而嘆息,為那些英雄人物豪言壯舉所震撼 。學習歷史,彷彿是穿越時空的隧道與古人對話,那一個個鮮活歷史人物彷佛在眼前一一呈現,那一幅幅歷史長河中的畫卷彷彿就在親身經歷。

  二、掌握歷史的規律

  歷史是呈螺旋體向前發展的,不同的時代總會有一些共同的東西,當然也會有其獨特的一面。在學習中要學會自己總結,這種歸納提煉的能力是必須具備的。比如說在談到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時,不外乎都是強調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商業的繁盛等等,而在進一步講到農業發展時基本都是從糧食產量的提高,耕地面積的擴大,水利工程興建,生產工具和技術的進步這幾個角度來談的;講到手工業的時候,也主要是從冶鑄業,制瓷業,造船業、絲織業等幾個方面來說的。而提到商業的發展時,往往就會提及到城市的繁榮,貿易的發展,交通的便利等,掌握了幾個大的角度,記憶起來就會事半功倍,遊刃有餘。

  三、注意整體線索的把握。

  以點串面,理清思路,把所學知識條理化和模組化,形成一個知識網路。歷史是個整體,歷史事件與歷史事件之間會有內在的聯絡,要善於挖掘這種聯絡,將主幹抓出,這樣學習起來就會比較輕鬆。比如在談到中國近代化的探索這個問題時,課本上提到了幾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那麼你學完後必須有個認識,必須有條線把它們串起來,那就有個由表及裡,層層遞進的關係,從學習西方的技術到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及至思想文化。再比如說談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形成,就必須有一個清晰的線索:南京條約***開始淪為***——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加深程度***——馬關條約***大大加深***——辛丑條約***最終淪為***。不僅在這些比較大的問題上要這樣,就是具體到每一課也可以採取這種方法,比如說在談到美國獨立戰爭這一課時,首先要有一個整體的概念,那就是這節課到底講了幾個問題,很明顯,這課主要講了北美殖民地社會經濟的發展;英國殖民者妄圖把北美變成他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掠奪地,壓制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獨立戰爭的具體過程***可以從導火線,爆發,建軍,獨立,轉折,投降,承認來認識***;1787年憲法;意義,在掌握這個基本的大的方向以後,在來看具體的史實,整體把握,細節突破,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就像做房子樣,先把框架打起來,再慢慢的裝修。一棟漂亮的房子就完工了

  四、死記、巧記、反覆記,找關鍵詞記,直到“記死”為止

  歷史當中有很多概念是必須死記的,但更多的是可以巧記,比如渥巴錫東歸開始的時間是1771年,你就可以記諧音“一起起義”,漢七國之亂開始的時間是公元前154年,可以諧音記為“要我死”***因為漢景帝削藩,對於那些有野心的諸侯王而言不就是要我死嗎?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反了***。再就是反覆記,因為人都有個遺忘曲線,背了又忘,這很正常,畢竟我們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沒有過目不忘之能,怎麼辦,沒辦法,過一段時間就把前面的知識再複習一遍吧。至於找關鍵詞,那主要是針對一些記憶中的“大塊頭”而言,抓住幾個個重點字或詞,就能把整個內容串起來達到輕鬆記憶的效果,比如說南京條約的內容,概括起來就是割地、賠款、通商、議稅,記住這幾個,整個內容就八九不離十了,再比如說商鞅變法的作用,記住經濟、戰鬥力、強盛、封建,整個內容也就盡在掌握之中了。總之,最後要達到一個目的——“記死”。

  五、夯實基礎,提高能力

  在掌握紮實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分析綜合能力,歷史學習不僅僅是一個知識識記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運用史實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要達到這個目的,平常一是要學會整理線索,以線帶面。二是勤作比較。如比較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的不同政策及表現,比較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等等。三是指導評價。評價是最高水平的認知結果,難度也是最大的。評價的物件可以是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組織團體。其基本策略是一分為二,分清主次,評述結合,注重知識的縱向和橫向的聯絡,掌握一定的答題方面的技巧。所謂的“大題”說穿了就是在基礎上的對知識的理解和具體運用***就是設計的圖紙和所需材料的結合***,平常要掌握一些關於比較類、原因類、評述類的問題的答題技巧;注重辯證的看待歷史事件和評價歷史人物***比如對歐洲殖民擴張的影響的分析,對哥倫布的評價***。

  六、課前預習,課後複習,再做練習

  要善於總結,勤于思考,要善於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複習整理自己所學過的知識點,分析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和差距,在最短的時間儘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