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要論的簡介

  《九要論》是一篇武學經典,它不僅從理論的高度上概括了武術的總則,而且系統全面、文字優美,不僅可以指導普遍的武術修煉,更能獲得藝術的享受。《九要論》九篇有內部完美的數理結構,內容包括:一貫,二氣,三節,四梢,五行,六合,七進,八身,九步。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而每一部分又不是截然分開的,各自獨立卻又互相包含,在每部分中都包含著作者圓融的武學思想。通篇看似分為九章,而氣勢一貫,始終在表達著一個思想--返本歸一***合為一氣***。如何透過紛雜永珍,拋開千姿百態的外形動作,來把握住武術運動的核心,使萬殊歸於一本***返本歸元***,作者無不從原理上著眼,從普遍法則上給出答案。

  《九要論》的理論來自哪裡,又是創作在什麼時候呢?從其武學思想和所用術語來看,無疑是來自心意六合拳的理論體系,從與《九要論》合抄在一起的《心意要訣》和《交手法》這兩部分來看,更是與心意六合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其內容基本上都是出自《心意六合拳譜》,字句皆相同。那麼,《九要論》與《心意六合拳譜》孰早孰晚,誰是誰的發展演變呢?心意拳譜的《六合十大要》已經系統整理了心意拳的內容,其十則為:一曰三節,二曰四梢,三曰五行,四曰身法,五曰步法,六曰手法、足法,七曰上法、進法,八曰顧法、開法、截法、追法,九曰三性調養法,十曰內勁法。《六合十大要》的體系不僅有理論的,也有技術的,每一篇都能夠指導修習,互相之間沒有聯絡,是各自獨立的,這與《九要論》有本質的差別。《九要論》中解說三節、四梢、五行、六合等時,無不是似有所指,可見,在《九要論》之前已有相關三節、四梢、五行、六合等內容出現,所以《九要論》一定是在《六合十大要》之後出現的。《九要論》在行文時或有所否定,或有所強調,否定意在防止流弊,強調意在深入重點,皆有所指,否則,《九要論》的很多論述就成了無矢之的。然而,因為有人託名岳飛所做,所以更有人認為《九要論》早成於《六合十大要》。其實說為岳飛所做並無任何證據可佐證,再者《九要論》的八股文格式也是明顯的明清特徵,而非宋朝的文風。

 

  九要論

  "一要論"論一貫,也就是武術所追求的"整勁",《九要論》中描述為:"從上至足底,內有臟腑筋骨,外而有肌肉面板、五官百骸,相聯而為一貫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如何達到整勁呢?文中說:"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體百骸,終歸於一氣。"心意拳是通過基礎"六藝"的練習達到一貫狀態,六藝為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雷聲,六藝合一稱為"六合",在百目之內,初步修證到"體整如鑄"的境地。

  "二要論"論呼吸,呼吸即陰陽也,"渾而言之統為氣,分而言之為陰陽"。陰陽相依相成,互相轉化,熟解陰陽之理,拳術莫非太極。心意六合拳譜曰:"吸在海底呼在天,呼吸二字緊相連,有人解開呼吸意,打遍天下是真拳。"一吸陰氣入於陽,一呼陽氣入於陰,眼一翻陰氣落玉枕,鼻一抽陽氣落額角,這種陰陽變化即正是心意拳裡所說的鷹、熊二意。呼吸是聯絡人體內外的門戶,所以至關重要,但是雖然分為二氣,練習時意、氣、力相合,渾然如一,也不能在此處膠著。

  "三要論"至"六要論",論述了三節、四梢、五行、六合,和《六合十大要》有聯絡又有區別。十大要中分明瞭三節,提出了"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的原則。而《九要論》更強調道:"上至頭頂,下至足底,四體百骸,總為一節。"既繼承了前人說法,而又有補充完善,使後學者不落入窠臼。然為初學者告,三節猶須分明才'能指導練習,原因在於"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渾身是空;下節不明,自家吃跌。"三節之論不可忽視,然而起、隨、追三字形成一體,三節猶是一節,又何須再區分也。四梢之說十大要中已經明確,但在《九要論》中則又深入一步,從原理上分析了四梢的地位,使我們對《六合十大要》中的理論加以理解。"四梢足而氣自足",四梢齊的根本目的仍在於完整一氣。十大要中的五行只說到"內對人五臟,外應人五官",而在《九要論》中則洋洋灑灑把人體內外部位器官的五行歸屬逐項羅列,可謂是對《六合十大要》之"五行說"的進一步深入,把人體五行學說發揮到了極致。"心者為心,窩者為肺,骨之露處皆為腎,筋之聯處皆為肝,肉之厚處皆為脾",更是對人體各部屬性做了詳盡的概括。五行是中醫學的基礎,科學性毋庸置疑,而有真實體驗者卻很稀少,唯有內功有成者才可以體證,作者對其重要性再三致意,引導當局者自為體認,可謂用心良苦。然而作者也說明了"五行百體,總為一元",不必要執著於某一經絡某一區域性。至於六合,《九要論》與十大要所述相同,並且又深入了一步,說到"豈但六合而已哉",一動無有不動,一合無有不合,"六合"不過是一個方便的說法罷了。我曾有一首偈子作總結日:執著六合,無有是處,沒有六合,更無是處。

  初學時三節要分別習練,三節不明則無法去練,所以十大要中說:"此三節之則貴乎明也。"練到一定的程度,則又不能執著於三節,三節猶須總為一節、合為一氣,方才是作者本意。心意拳諺語云:"把把不離鷹捉,勢勢不離虎撲,步步不離雞腿。""把把不離鷹捉"說得是上肢三節勁力的貫串,腕、肘兩處關節開啟,則肩部力量貫穿至手指;"步步不離雞腿"說得是下肢三節勁力的貫串,斂臀提肛剪子股,合襠掩膝雞形步,則下肢力量抱住,下盤自然穩固,力量由腳下傳至軀幹;"勢勢不離虎撲"說得是中節三節勁力的貫串,虎抱頭一領,尾間骨一卷,則脊椎拱起,如弓之張滿,蓄勢待放,周身勁整,如虎撲人。三句口訣煉成一塊,上中下三節合成一體,此時方能體會"一貫"的意味。四梢不是說肢體之梢,而是言氣之梢。四梢足則氣自足,四梢齊則內勁出。五指揸開,求其甲欲透骨;舌頂上顎,求其肉梢充足;咬牙切齒,則骨梢驚起;怒髮衝冠,則血梢飽滿。在內五行合五臟,全是一氣之內運;在外有雞腿、龍身、熊膀、鷹捉、虎抱頭外五形,五形合一處,則五體鍛成一體,三節總為一節。一動無有不動,一合無有不合,靜中有合,動中更要相合,能在運動中做到相合,這才是武術中所追求的"六合"。靜止能合,動之則散,還僅僅是紙做的老虎,不堪一擊。三節合一,則體整如鑄;四梢飽滿,陡然警起,則毛髮如戟;待五行有了切實體驗,則經絡敏感身如鉛灌;面板筋肉張弛有度,周身內外無不相合,則肌肉如一。這正是王薌齋先生的"四如"之喻。

  "七要論"論七進,何為七進?頭、膊、腰、步,合左右共為七進。腿、臂左右易分,腰似乎難分左右,太極拳中將腰分為左腎、右腎,則容易區分了。頭是唯一的不分左右。《九要論》強調的是"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這便是心意拳身法的虎抱頭之祕--進身必要先進頭。頭為先導,頭領身進,以身帶步,以身催手,這也是內家

  拳發力之祕。《九要論》中又說:"未及其進,合周身而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而俱無抽扯之形。"歸根結底,進法還是一個"一貫"狀態,上下合為一氣的狀態。

  "八要論"論身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八種,在十大要中也敘述了此八種身法。一切變化,都在身法,武諺雲:"手法打莊稼,身法打行家",所以此八法至關重要,即《九要論》中說:"機關在眼,變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起為橫,落為順,這是心意拳練習之初所必須掌握的,身法、手法都要做到起橫落順、起鑽落翻,而步法與之相反,要做到起順落橫、起翻落鑽。退步高,進步低,高則揚其身,為起為展,低則秀如蛋,為束為落。進如縱虎,放其勢一往而不返,收如伏貓,領其氣而回轉伏勢。王薌齋先生正是依"縱、橫、高、低"之法創編了"健舞四形",其揮浪、游龍、白鶴、驚蛇所表現的就是八法之"高則揚其身,低則抑其形,橫則裹其力,縱則放其勢"。反側者則是照顧四門,所謂"一扭四門清"是也,反身顧後,後即是前,側身顧左右,左有亦不為左右矣。心意拳以單把為主,平時在單把的練習中,不僅要有前進後退、回身調頭,還要走三角、四門、八方、圓形、s形,總之隨心所欲不拘一格,則八法盡在其中了。

  "九要論"論步法,"步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前文已經說到身法的重要,而身法的發揮,則又全靠步法的承載,所以步法實乃為第一重要,"九"是至尊之位,作者把步法一節安排在此想必有其深意在焉。然而步法的妙處又在於純熟自然,《六合十大要》中說:"習之純熟,用之以無心,方盡其妙也。"《九要論》中描述:"不期然而然,莫之驅而至。"十大要中講了五種步法:寸、墊、過、快、踐。而在《九要論》中雖一再說明步法的重要,卻沒有講解技術練法。參照《六合十大要》町以練習,適合於初學者的口味,而《九要論》則已經跳出了技術的框縛,完全抽象為理論了,這也看出二者之間的差異和先後次第。心意拳講究"步步不離雞腿",初練時踩雞腿一步只是一步,也可以按照寸、墊、過、快、踐五法練習,熟練後則接二連三,前後貫穿,起前腳帶後腳,催後腳過前腳,前後無一定之定位,拳譜曰"雖然兩腿有前後,不如兩腿並一腿",步法也是渾然而動,也即是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上欲動而下自隨之,至此一任天然方為如法。

  另外,在《六合十大要》中還講到手法、足法、上法、進法、顧法、開法、截法、追法等等,是很具體的講解技術和應用,可以分別指導練習,更出現了很多的動作名,如:出手、起手、領手、截手、鷂子穿林、燕子抄水、丹鳳朝陽、橫拳、沖天炮、掘地炮、梢捶、斬拳、括邊炮、括身炮等等,而在《九要論》中則沒有出現任何的具體動作,無不是從內勁的角度來解讀。心意六合拳最早提出了"內勁"的概念,從創拳之初就是從危機本能人手,"雖黑夜之間,有觸必應",非若他人之鉤連擁架也。內勁寓於無形之中,可以意會而難以言傳,亦無法解釋其所以然,惟有達到此境地者可以做到。《九要論》在字裡行間無不是在內勁的高度描述,由五臟而至五官,乃至四體百骸,總為一元,合為一氣,相聯而為一貫,則四梢無不齊,內勁無不出矣。

  由動作描述進而到勁力,這是習武者從初學到入門的過程。馬雷石先生向來主張學生記筆記,而每個學生的筆記從始到末無不體現了這一發展趨勢。開始所記都是手腳動作,位置高低,如何進身,如何換步,點點滴滴都是細枝末節,練出勁以後則一切從內勁的角度,寥寥數語,直中肯綮。筆記之始,可以參照習練,而後面部分無法指導人如何練,只有練出內勁的人可以看明白。這中間的變化,正和《六合十大要》與《九要論》相同,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也是針對不同層次練功者的需要。正因為《九要論》沒有停留在技術層面上,而是對原理和規律的描述,無法直接指導初學者習練,初人手者看到《九要論》的美,也直如鏡花水月,而《六合十大要》不同,它就是為初學者所作,分門別類,記載了具體的技術,可以直接參照練習。十大要中專有一節《內勁法》說內勁及其原理,若要達到內勁則必須勤學苦練,按照十大要前面所述之練法練習,"以上九法合而為一"則功成可待。此時將來《兒要論》開卷再覽,又是一番別樣風光,字字珠璣恰如在心內流淌,此中清滋味,惟願諸君親自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