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鞦韆音樂教案及反思

  《打鞦韆》是首訖佬族民歌,歌曲旋律歡快、活潑,是一首兩聲部的合唱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打鞦韆》的音樂教案設計及教案反思,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打鞦韆》教案設計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學唱歌曲《打鞦韆》,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在合唱中學會與人合作。

  2、正確掌握歌曲的旋律、節奏。引導學生用自然、和諧的聲音表現歌曲,體驗和感受歌曲歡快的情緒和二聲部的和聲美。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樂趣,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合唱中能相互配合,傾聽另一聲部,唱準自己的聲部。

  教學過程:

  一、律動:

  同學們好,很高興和大家一起來上這節音樂課,讓我們隨著歡快的音樂跳起來吧!***放音樂,帶領學生跳起來***。

  二、發聲練習

  ***一***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段非常好聽的旋律,想請同學們用“Lu”來哼唱。我們先來找一下“Lu”的聲音位置,聽老師來唱***範唱***。“Lu”的聲音是不是從腦門上發出來的?跟著老師來唱一唱。

  ***二***師:聽老師配上旋律唱一唱,是什麼感覺?***多媒體出示旋律,生:很有彈性,像跳起來一樣等***。你們在唱時也要唱的像拍皮球一樣有彈性。***帶領學生用Lu模唱旋律。***

  ***三***師:同學們唱得真棒,老師特別高興,給大家帶來了一件禮物,就在你們的板凳下面。***學生拿出串鈴***。串鈴發出什麼聲音呀?***生:叮叮噹噹的聲音***。我們就用串鈴的“叮噹”聲來表現這段旋律。先聽聽老師是怎樣唱的。***老師範唱,再讓學生拿起串鈴,邊唱邊伴奏。老師指導學生唱準八分休止符的時值,以表現鈴鐺的清脆。***

  三、學唱《打鞦韆》第一聲部

  ***一***師:告訴你們一個小祕密,老師像你們這樣大的時候,經常到公園玩兒,那時候,我最喜歡打鞦韆了,坐在上面上下晃動特別高興,特別自在,感覺自己像飛起來一樣,美極了。同學們,你們打過鞦韆嗎?打鞦韆時是什麼樣子的?***生:上下晃動,越蕩越高……***如果在鞦韆上或我們的衣服上繫上串鈴,那麼它就會隨著鞦韆的晃動發出陣陣清脆悅耳的“叮噹”聲。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合唱歌曲《打鞦韆》,歌曲的第二聲部就是剛才我們唱的“叮噹當叮噹”的旋律。我們來聽一遍歌曲,豎起你的小耳朵,比比誰的耳朵最靈敏,能聽出歌曲的第二聲部來。

  ***二***播放歌曲範唱,聽完讓學生說說是否聽出第二聲部來。***由於第二聲部具有伴唱性質,所以音量較弱***。若一次學生聽不出來,可再放一遍範唱,老師可同時隨音樂唱第二聲部歌詞,幫助學生聽辨。

  ***三***再次播放歌曲,聽完讓學生說說歌曲的速度、情緒。***速度是中速稍快,情緒是高興的、快樂的等***。

  ***四***帶領學生用“lu”哼唱歡快的旋律。

  ***五***師:我們再來聽一遍歌曲,注意看歌詞,聽歌中的小朋友是如何打鞦韆的?***聽完學生答,如在鞦韆上晃來晃去,忽高忽低,像春燕飛上天……***。師小結:歌曲共三段,最後一段唱完有個結束句。歌中把兄弟、姐妹和夥伴們都邀請來打鞦韆,旋律充滿了跳躍感,起伏也較大,咱們就來學唱這首好聽的歌曲。

  ***六***老師教唱第一段歌詞,讓學生想像“自己蕩著鞦韆從高處飛下來的感覺”來理解並唱好“下滑音”。注意在“ˇ”換氣記號處馬上換口氣再唱下一拍。最後的“哎依呀”要輕聲唱,“呀”字不要佔休止符的節拍,並指導學生唱出鞦韆上下晃動的動感和起伏感。

  ***七***讓學生看第一段最後一句歌詞:“來來去去響叮噹”唱出了打鞦韆時發出的“叮噹”聲,我們就把“叮噹”聲加到歌曲中來。***一組學生唱第一聲部最後一句歌詞,另一組配上第二聲部“叮噹當叮噹”的旋律,先分組練唱,再合唱。***

  ***八***老師大聲唱第二段歌詞,學生輕聲跟唱。

  ***九***讓學生自己跟琴唱第三段,唱錯的地方老師及時糾正。

  ***十***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讓學生想想自己打鞦韆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快樂的、高興的、興奮的……***,用活潑、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要求學生注意聽前奏,嘴巴上下張開,面帶微笑,聲音唱到腦門上。

  ***十一***播放一段小朋友打鞦韆的錄象,然後讓學生想象教室就是遊樂場,創編打鞦韆的動作,然後邊唱歌曲邊隨音樂表演。

  四、兩聲部合唱

  ***一***師:《打鞦韆》是一首二聲部的合唱曲,我們再來聽一遍歌曲,仔細聽歌曲兩個聲部是如何配合的。***再次播放歌曲範唱***。

  ***二***把學生分成兩組,分別練唱兩個聲部。

  ***三***指揮學生試著合唱歌曲第一段。讓高聲部的同學在演唱時聲音稍微收一點,達到兩個聲部的和諧。

  ***三***放歌曲伴奏,老師指揮學生進行二聲部合唱,要求學生不要喊唱、搶唱,注意傾聽別的聲部。

  五、拓展

  我們再來聽另外一首合唱歌曲,也叫《打鞦韆》,和剛才我們唱的《打鞦韆》是一樣的旋律、一樣的歌詞,但是合唱的處理形式不同,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感覺呢?我們來欣賞一下。***課件播放另一首合唱曲《打鞦韆》,聽完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師小結:相同的歌曲,不同的合唱形式,帶給我們不同的感覺,使我們感受到了合唱豐富的表現力和無窮的魅力***。

  六、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合唱歌曲《打鞦韆》,聆聽著同學們的歌聲,使我也彷彿回到了童年,回憶起自己小時侯打鞦韆時的快樂情景。《打鞦韆》是一首仡佬族民歌,仡佬族是我國雲貴高原中部一個古老的少數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貴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仡佬族民間流傳著許多民歌,他們的生活也幾乎時時刻刻伴隨著音樂。如果大家對這個民族感興趣,想了解它更多的情況,可以從網上查一查有關這個少數民族的資料。下課!

  七、教學反思

  《打鞦韆》是首訖佬族民歌,歌曲旋律歡快、活潑,是一首兩聲部的合唱曲。如何讓學生正確掌握歌曲的旋律、節奏,互相配合完成二聲部的合唱,並在合唱中學會與人合作是我這節課的主要目標。由於第二聲部具有伴唱性質,所以音量較弱,學生不易聽出旋律來,也就不能感受兩聲部的和諧美。我就讓學生從模唱第二聲部旋律入手,使他們巧妙地在不知不覺中唱會了第二聲部。然後再進入第一聲部的教學。課中我啟發學生自主探究式地學習,並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使學生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中,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在學唱第一聲部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問題,只是在結束句的換氣記號處有些慢,經過老師的示範、指揮,學生掌握的還不錯。但在兩個聲部的配合中,遇到了一些問題。當學生兩個聲部第一次配合時,學生的節奏感完全沒有了。尤其是第二聲部越唱越快。同時我還發現為了能唱好,有些聲部的學生還使勁喊唱、搶拍唱。我糾正了他們這種不好的習慣,告訴他們合唱的要領,給他們信心。學生的理解能力都很強,經我的示範與點撥,學生唱得越來越好。

  總之,這節課既有成功之處,也有一些不足。如有些地方處理地不夠細緻、鼓勵性語言有些少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重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多鼓勵學生,給他們學習的自信心,爭取把課上得更好。

  《打鞦韆》教案設計二

  教學目標:

  通過學唱歌曲《打鞦韆》,培養學生的合唱能力,在合唱中學會與人合作。

  重點難點:

  兩聲部的音準。

  教學過程:

  一、二聲部發生練習

  二、匯入

  1、觀看盪鞦韆錄影。

  2、簡單介紹仡佬族的風土人情。

  三、學唱歌曲

  1、聽錄音範唱,感受二聲部的音響效果。

  2、哼唱歌曲旋律,學生以模唱的形式學唱高聲部。

  3、指導、糾正

  ***1***用歡快的情緒演唱歌曲。

  ***2***注意下滑音的演唱。

  ***3***結尾處襯詞的演唱要乾淨利落,注意八分休止符的時值。

  4、學生以模唱的形式學唱低聲部。

  5、指導、糾正

  ***1***指導學生唱準八分休止符的時值,以表現鈴鐺的清脆。

  ***2***糾正“叮噹”的咬字、發音。

  6、二聲部合唱。

  7、指導、糾正

  ***1***兩聲部要互相傾聽,切忌大聲喊唱。

  ***2***低聲部為伴唱,音量要適當。

  打鞦韆音樂反思

  《打鞦韆》是首訖佬族民歌,歌曲旋律歡快、活潑,是一首兩聲部的合唱曲。如何讓學生正確掌握歌曲的旋律、節奏,互相配合完成二聲部的合唱,並在合唱中學會與人合作是我這節課的主要目標。由於第二聲部具有伴唱性質,所以音量較弱,學生不易聽出旋律來,也就不能感受兩聲部的和諧美。我就讓學生從模唱第二聲部旋律入手,使他們巧妙地在不知不覺中唱會了第二聲部。然後再進入第一聲部的教學。課中我啟發學生自主探究式地學習,並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使學生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中,能力得到提高。

  學生在學唱第一聲部的過程中,幾乎沒有問題,只是在結束句的換氣記號處有些慢,經過老師的示範、指揮,學生掌握的還不錯。但在兩個聲部的配合中,遇到了一些問題。當學生兩個聲部第一次配合時,學生的節奏感完全沒有了。尤其是第二聲部越唱越快。同時我還發現為了能唱好,有些聲部的學生還使勁喊唱、搶拍唱。我糾正了他們這種不好的習慣,告訴他們合唱的要領,給他們信心。學生的理解能力都很強,經我的示範與點撥,學生唱得越來越好。

  總之,這節課既有成功之處,也有一些不足。如有些地方處理地不夠細緻、鼓勵性語言有些少等。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重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多鼓勵學生,給他們學習的自信心,爭取把課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