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清明節黑板報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下面是小編介紹的

  :清明節文化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

  清明與柳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 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節黑板報圖片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氣候特點清明是表徵物候的節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清明前後,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氣溫連續3天以上低於12℃,造成中稻爛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種、栽插要避開暖尾冷頭。在西北高原,牲畜經嚴冬和草料不足的影響,抵抗力弱,需要嚴防開春後的強降溫天氣對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對江南春雨的寫照。但是就一些地區而言,情況並非如此。特別是華南西部常處於春旱時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帶的一半;華南東部雖然春雨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過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農業生產之需還須靠年前蓄水補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應當加強對雹災的防禦。

  清明時節,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時節,麥長三節”,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應抓緊搞好後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蟲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要抓緊時機搶晴早播。“梨花風起正清明”,這時多種果樹進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輔助授粉,提高座果率。華南早稻栽插掃尾,耘田施肥應及時進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將要播種。“明前茶,兩片芽”,茶樹新芽抽長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蟲;名茶產區已陸續開採,應嚴格科學採製,確保產量和品質。

  :清明香,清明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家鄉的空氣裡到處都瀰漫著清明的氣息,街頭巷尾也增設了些許清明特色攤:清明餃攤,紙錢攤,鞭炮攤……

  一大早,爺爺奶奶就告訴我,今天全家去給太公上墳。太婆親手包起了清明餃,媽媽準備了水果、飯菜,爸爸帶上了太公生前最愛喝的白酒……

  剛到墳地,一股濃郁的“清明香”就撲鼻而來:有的墳前正點著蠟燭和香,擺放著祭奠供品;有的墳前留有一堆紙錢燃燒後的灰燼;“噼噼啪啪”的鞭炮聲,“嗤——嘭——”的炮仗聲此起彼伏……爺爺懇求太婆說:“媽,我們不放鞭炮,不燒紙錢行嗎?”太婆樂呵呵地對爺爺說:“沒事,你爸也是個文化人,他能理解的。”一聽這話,我們七手八腳地採了一大束野花,小心地放在太公的墳碑前,讓花香帶著我們的思念一起飄進太公的心田。爺爺和爸爸用鐵鍬把墳上的荒草盡力鏟去,又添上許多新土,彷彿是在為太公的房屋添磚加瓦。那泥土的清香,無聲地訴說著太公一生的辛勞,也捎去了我們美好的祝願。太婆、奶奶和媽媽把供品擺放在墳前,三柱清香,九碗小菜,六盞白酒,三碟水果,最顯眼的是那一隻只清明餃,活像一個個碧綠的小娃娃恭恭敬敬地跪在盤子裡,和我們一起喃喃地說著往日的點滴,許下自己心底的願望。

  酒過三巡,我們即將下山,可那飯香,那菜香,那酒香,那淡淡的艾香,彷彿追隨著我們對太公的思念,縈繞著,糾纏著,久久不忍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