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修養的黑板報

  的如果一個人的談吐優雅大方,那麼她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則是美好的,並由內而外散發出的迷人人格魅力。。。。。

  圖片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資料:袁聿修避嫌卻禮品

  南北朝時期,北齊人袁聿修為官清廉,頗有政績。他當了十年尚書郎,從未接受過別人的饋贈,被人們稱為"清郎"。有一年,袁聿修奉命去各地巡視,經過兗州時,他的一位朋友在那裡當刺史,硬要送一些白綢子給他留作紀念。袁聿修說啥也不接受。為了說服老朋友,他特地寫了一封辭情懇切的辭謝信。信中說: "今天我路過這裡,非比尋常。這次我是奉命出來巡視民情、考察官吏的,你雖是我的好朋友,但禮物卻無論如何不能收。這正象一個人路過瓜田和李樹下一樣,倘若在瓜田提鞋,在李樹下整冠,就有偷瓜摘李的嫌疑,希望你能理解我的心情。"

  袁聿修的朋友讀了信,深為感動,便不再堅持給他白綢子做紀念晶了。

  "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這是舊社會許多知識分子遵循的避免嫌疑的格言,這一要求在許多情形下有它的積極意義,但人們是否必須以"不入嫌疑間"來規範自己的行為?這是大可懷疑的。生活中常有人因避嫌而不能堅持正義的,常有人不避嫌而秉公執法、為民除害的,也常有人借不避嫌營私舞弊?中飽私囊的,看來"不入嫌疑間"並不能作為規範人們行為的準則,但是,象袁聿修那樣的做法卻是早已為人們肯定和褒揚的。

  資料:仲淹吃粥

  宋代范仲淹,年幼時家境貧寒,無法上學,但他讀書心切,衝破重重困難,到吳縣城郊長白山的一個僧人的門舍中讀書。

  因米貴,他吃不上

  宋代范仲淹,年幼時家境貧寒,無法上學,但他讀書心切,衝破重重困難,到吳縣城郊長白山的一個僧人的門舍中讀書。

  因米貴,他吃不上飯,每天晚上,用一小筒白米煮一溺稀粥,放到第二天,稀粥凝結成塊,他就用一條竹片將塊狀的粥劃成兩半,早上吃一半,晚上吃一半,沒有菜,就在山上挖野菜,加點鹽煮煮,生活很苦,書卻讀得很甜。

  范仲淹的艱苦生活,被當時南京留守的兒子知道後,深為同情,便從家裡送來了好菜好飯,范仲淹表示感謝,收下了飯菜。

  幾天之後,留守的兒子來看范仲淹之時,看見自己送給他的飯菜還在那裡,都已壞了。范仲淹急忙解釋說: "您贈我好飯菜,實在感激不盡,但我平時吃稀粥慣了,並不覺得怎樣苦。現在我如果貪食這些東西,吃好的食物慣了,我將來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