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祿貝爾的簡介

  福祿貝爾創立了幼兒教育理論,在1823年著作了《人性教育》,有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Frobel***於1782年4月21日生在德國鄉村吐林根***Thuringian***,其父是位虔誠的牧師,育有子女五人,福祿貝爾是他最小的孩子。福氏誕生後九個月,母親就逝世了。他的父親獨立負責六、七所教會,所以照顧福祿貝爾之責,落在兄姊和傭人肩上。在他四歲時,父親續絃,繼母很喜歡他,這段時間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可是不久繼母生了一個男孩,從此,福祿貝爾的日子起了變化,繼母開始待他如外人。在這種情況下,福祿貝爾受到很大的打擊,自然而然,在繼母和他之間形成了很深的“代溝”。由於環境的改變,精神上的孤獨,形成了內向的性格,不喜歡交朋友,所以他的哲學思想性格,可以說是受了家庭及環境的影響。在鄉村中生長,不僅形成他孤獨的個性,同時亦喜歡和大自然接觸,並沉浸在大自然的安慰裡,不斷的思索。以後幾年,他更深愛花草樹木,在大自然中體會出宇宙的真理和奧祕。日後他的思想來源,已在他幼小的心裡發芽了。

  福祿貝爾的教育思想

  自我活動的原理

  輔導幼童本身的活動,讓幼童自己決定自己的行動,成人不加以干涉,讓幼童藉此來 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輔導他們自我操練,通過他們的行動、工作,啟發他們的潛在力量。也就是說:使兒童把內在的東西表現出來,一直到能由外在的事物引發內在的能力,使內外能統一──這些便是自然界的一切現象。福氏說:“教師要由有限來考察無限的立場,由無限的來考察有限的立場,二者在人生中統一,認識人類中的神性,來證明人類的本質在神中,努力使這兩者互相調和,並在生活中表現。”福氏在結論說:“輔導幼童從自身的活動中表現出神性”。

  連續發展的原理

  “連續發展”這一句話在福氏的“人性教育”基礎論中已有論述,人類的成長乃是連續的發展,盧梭在“ 愛彌兒”中提倡“教育乃從受胎同時開始”。

  福氏認為人類生命的發展,是由一點連續進行,嬰兒、幼兒、兒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人類發展階段,連續由內部進行,彼此是有關連的,換句話說:青年是青少年的延續,成年是青年的延續。但社會上,往往不以此種態度來看幼年、青少年、青年的。彷彿這幾個階段是毫無關聯性的,事實上,一般的父母往往也都認為當子女到了青少年的年齡,就說他已經是青年了,而要求他遵循青少年應有行為和生活,但他應該在 兒童期中遇著兒童期的生活才能進入青少年。又換句話說:當一個人達到了成人的年齡時,並非代表他確實已是成人了,必須在他們幼年、青少年、青年,各個時期的要求已充實過,才能說是已成人。如果只有年齡達到,而實際的生活沒有完全經歷過,這個人可以說還是停留在少年或青年時代。每個人在兒童期像兒童、 青少年期像青少年 ,才是正確的。福氏曾批評一般父母,說有的父母對青少年時期的兒女,要求他們的行為各方面要像青年。這種父母要反省自己的幼年、青少年時期是怎樣過來的,是如何才達到成年的呢?

  福氏特別期望父母不要對自己的子女有如此錯誤的要求,生命的發展乃是連續性,如此的要求會妨礙他們未來的種種發展,父母的要求過多,過遠,強迫子女去強加模仿,努力達到這種顛倒式的教育,會阻礙你的子女,使他們成為一虛弱的孩子。福氏曾特別強調,對正常的兒童,不能從小就施予特殊的教育,福氏再說到人類按各種時期的需要來努力就可以了。我們可以拿樹來作比喻, 一棵樹的生長,由一健康芽,生枝漸漸順序的生長,在生枝階段中努力的完成,這階段的工作,枝幹健全了,再延續不斷的生長,就可長成一棵健全的樹。

  勞作和宗教的原理

  福氏認為人之勞動和生產活動是連續發展的關係。在福氏的那個時代,對一般生產活動的勞動,認為勤勞是人之精神本質的基本概念。也說是說,人之本質是神性,勞動、勤勞就是表現人的本性***神性***,人之使命乃是把隱藏的神性表現出來,像神一樣,時時創造、生產和表現。

  人的勞動、生產,不只是維持衣、食、住,而是要把隱藏內部的精神、神性表現出來,為了認識自己而勞動和創造這是最主要的,而對勞動所得的結果如衣、食、住是次要的東西。在各個不同的職業、地位、場所,按所要求的來練習和表現,自己走自己合適的路,如果外部的行為表現失敗了,能由內部堅強的 精神力量再站立起來,如每人用自己的力量及神的力量充分的使用,一定能過著很好的生活,所以人不能怠惰而應當勤勞。

  生產活動和勤勞教育

  福氏說小孩應早期開始教育勤勞的生活,這是人性之要求,嬰兒的感覺活動及四肢活動是身體最初的活動。遊戲、堆積木、造型是兒童生產活動的最初花朵,這時期乃是人未來的勤勞及勤勉生活的基礎時期。福氏提倡不論幼童、表少年、青年每天至少要有一小時或兩小時***依年齡的不同***專心的於製作而從事生產活動,由學習中來體驗,理解。有些父母讓子女在幼童時期,注重於學習很多知識方面的事卻忽略了勤勞,認為勞務對幼童是無益的,而去學習所謂的專門知識,為將來的地位鋪路,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

  現在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只重視學科,要知道如果忽略了這一點,就是等於停止了“能發展的無限的力量”,如果父母、教師能改善、重視勤勞教育,便能夠挽回,這就是福氏創設 幼稚園的時候,提倡生產活動、勤勞的原因。為了要給幼兒早有勞動精神,就設計了恩物Gift***教具***。福氏設計這恩物,讓幼兒活動、思考、創造──這些都是教育的第一目標。

  社會原理

  個人、家庭、社會、民族、人類的關係,是一種部分的全體。對個人來說是部分的全體。但也是全體的一部分。當我們注目每一個人的時候,他是完全的全體,其實也是人類的一部分。人類的“部分的全體”是人,人是個人也是全體人。福氏對嬰兒的看法,認為其不只是家族的一份子,也是全民族、全人類的一員。所以,嬰兒的成長髮展有關的,我們可由人類發展的現在、過去、未來的必然結合中,來觀察小孩。福氏在基礎論中說過:“小孩的教育,對人類發展的現在、過去、未來的要求能結合、調和而一致,是有神的素質、自然的素質和人的素質的人、神自然和人類的關係。在自己本身有統一性、個別性和多樣***元***性。”由於這緣故,同時又在現在、過去及未來中觀察、留意,在具體的教育上,家族一分子的幼兒的行動,精神的素質和力量相互調和,明瞭其發展來表現,每個孩子能完全發揮他個性的統一,而表現其真正的人生道路,做父母的子女,家族的一員,人類的一分子,完全的盡上自己的職責。福氏說統一個性多樣的表現是“三位一體”的表現,引導其個性的、多樣的、統一的表現,才能對萬物作出正確的認識。福氏不只考察神、人和自然的連續性,也站在人類的歷史、社會作一番考察。

  宗教心、道德性的發芽及教育法

  在人性教育基礎上,福氏最強調的是宗教心、道德性的萌芽,福氏說 幼兒期的感情,特別是幼兒的微笑是共同感情最初的表現。這社會性的感情是連結在父母、兄弟、姐妹精神的基礎上,就是說,共同感情是真實的宗教心的最初萌芽和發端。是由母親培育的,母親使幼兒感覺到溫暖及安全,母親為自己的經常祈禱,抱著愛兒時給予感動及喜悅,這是通過母親和兒女們的共同生活中所感到的最大幸福感。在宗教、道德上父母與幼兒、少年、青年等時代的感情,如果沒有隔離的話,那一定會體會到 父母的愛。宗教心就是人覺得無論在那種環境之下,神均經常 和你在一起,這種虔誠的生活需從小培養,如果從小就培養有如此的宗教心, 萬一長大後遇到困難也有內心的力量,能再得到勝利,這便是父母早期作宗教心教育的成果。

  福祿貝爾的教育方法

  幼兒看外界是是像霧一樣濛濛渾沌的,由看到的東西及父母的話來認識事情,嬰兒的感官的發展是從聽覺、視覺,乃至四肢循序發展,這時期的保育,福氏在一八四四年出版“母親的愛撫之歌”是從宗教精神的故事很詳細地作為母親教育幼兒之用的歌。又另外為了 嬰兒期和幼兒期的宗教心及身心健全及手腦並用之培養,設計了恩物***Gift***讓幼兒由恩物遊戲中來認知外界事物的教育。

  當嬰兒能自己表達感官和四肢的活動時,就是嬰兒的後期,而進入了幼兒期的階段。身體的保育、保護方面漸少,而精神保育方面逐漸增加。精神保育是指廣義的教育。福氏提倡 早期教育,即由父母的教育來開始的。創設幼稚園設計恩物,編寫宗教故事“母親的愛撫之歌”,福氏比以前所有的教育思想家更強調重視幼兒期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學尚未發達的當時,他覺得先準備環境,在環境中讓幼兒能夠正確去觀察認識事物的特性,相互關係、時間、空間關係。在心理學中,幼兒感覺到所有的東西和他們自己一樣,都有生命,無論是木材、石頭或植物、動物都跟他們說話、操作,所以我們常發現到他們自問自答,自言自語。

  1823年著《人性教育》 ,他強調幼兒教育乃是由 幼兒遊戲中來輔導。玩耍、遊戲是這時期之發展中的最高階段。遊戲,德語spiel 把個人內部本質的要求由內表達於外,遊戲是一種喜悅、自由、平靜、能夠和外界平和,同時有第三者能和你起共鳴和同享的活動。遊戲是善的來源。幼童很專心的玩,玩到疲倦,在遊戲中體會犧牲、幫助別人、協力合作,也能增進自己的幸福,培養穩定耐心。如果觀察幼兒玩到十分疲倦後,其睡覺的情形,實在很可愛,福氏創設幼稚園,主張遊戲的重要性,在教育史上是第一位的提倡者。幼兒的食物不只影響身體的生長,也會影響精神生活、感覺生活和 感情生活。幼兒期的衣服,要能讓他們自由活動和玩耍,不要太長,穿衣服也會影響到精神、心理,所以父母要選大方簡單的色彩,幫助幼兒身心健全地發展。

  福氏說嬰兒開始學走路,就是人的自立的第一步,要培養自立心,應從嬰兒的練習走路開始。開始時大人會牽他的手走,或讓他自己扶著牆壁學習走,漸漸地他要求自己活動時,會自己體會平衡,自己站立,***當其自立得到平衡的力量時,就會自己站立***,平衡地走,所以不論學爬,自己站立,能平衡前進這是證明人依自然的順序成長髮展,而自立心也由其中產生出來。好奇心也要從小培養,我們觀察剛學走咯的幼兒,見到樹枝也會自己玩得很高興。福氏說剛學走路的幼兒會到處找東西。一般的幼兒由尋找東西中認識東西的性質,所以,幼兒拿到一樣東西,會專心觀察各部分,轉轉看、 摸摸看、打打看、聞聞看,放在口裡嚐嚐看等。有時打壞,大人就責罵,但依福氏觀點看,感覺方面,幼兒比大眾敏銳,幼兒喜歡知道東西的內部,潛在力量,大人應依他們的需要,來滿足他們,如此才是理想的教育法。

  福氏注重幼兒的玩耍,同時也重視畫畫。福氏說,畫畫活動是幼兒表現自我的活動,同時也是創造活動,是很重要的活動。畫畫活動的發展,是心情調和、思考、比較、判斷、知覺等精神作用的發展,也能幫助幼兒的觀察力,把握事物全體的力量,記憶力、想象力、發現力等,所以福氏重視幼兒的畫畫活動。幼兒在四歲時喜歡畫,這是神賜給他們的創造衝動。福氏說,這乃是通過他們的遊戲來表現的,對他們所看到的東西,想表現出來。福氏時常觀察幼兒,從幼兒中學習,他感覺到幼兒的畫畫需要和語言連結,這樣才能發展幼兒的能力,語言和畫畫是相互補償和說明的。福氏說畫畫是站在語言的中間,彼此有共通的性質,用口說不出的,可用畫來表現,在語言和畫畫來說,是有相反的性質,畫畫是靜***死***態的,語言是動***活***態的,畫是用眼看,語言是用耳聽的,由於這種緣故,畫畫能力是直接的,和語言一樣,同時要發展。

  在幼兒期是否應該教數目,有很多人爭論,福氏在1826年著的《人性教育》提出數目的教法。由畫畫自然地進入數目觀念和發展。幼兒由畫畫表現出來,由表現來觀察事物,同時,他會把同樣的種類、數目集合起來,例如:二個眼睛和二個耳,五隻手指頭和五隻腳指頭。由畫畫引導認識數目,同一種東西反覆幾次,就能夠認識數目,由對數目的注意及認識,來發展幼兒內在算術的能力,知識範圍也就會愈來愈廣。在幼兒還不能分別多少、異同、大小的概念時,可由畫畫來引導幼兒認識數目。例如:二個大石頭,三個小石頭,四朵白花,五朵黃花。對於數目關係的知識,能提高幼兒生活,發展對數目關係的教育。福氏說:如果仔細觀察幼兒,我們能發現幼兒由自然、具體的東西漸進入抽象的觀念,幼兒由同樣的東西,再三重複,例如桔子,桔子都是桔子,一個桃子,再一個......再來一個,很多的桃子,再來一個、二個、三個......這樣在幼兒期也能數到十,要注意用口算不能斷定幼兒已瞭解數一個與兩個之間的關係,必須注意正確的指導。然後幼兒進入少年時代的過渡期後,才會再進入大人時期的思考、知識及技能期。而這些都是由幼兒期的萌芽開始發展的,福氏說,在人學習數目、形狀、大小、顏色、韻律、形態,最初的萌芽也在幼兒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