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舒曼是誰

  舒曼,德國曆史上最偉大最優秀的鋼琴家和作曲家,是德國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時期的一個優秀代表,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作曲家舒曼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作曲家舒曼的簡介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a.d***,19世紀德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自小學習鋼琴,7歲開始作曲。16歲遵母意進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19歲又進修鋼琴,當聽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放棄了法律的學習,專攻音樂。後因手指受傷,遂轉向作曲和音樂評論。1835-1844年,獨自編輯《新音樂雜誌》,並開始創作大量鋼琴作品。1840年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1843年赴萊比錫音樂學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頓繼續從事作曲和指揮。因精神疾病日趨嚴重1854年投河被救,兩年後逝世於精神病院。羅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德國音樂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藝術創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國浪漫主義的優點和弱點。

  作曲家舒曼的生平

  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a.d***誕生於德國東部萊比錫附近的小城—茨維考***zwickau***。父親奧古斯特.舒曼***august schumann***是一位精明能幹的書商,具有極深的文學素養,對舒曼後來的文學造詣,影響至鉅。母親約漢娜·舒曼***johanna schumann***是一位富於浪漫氣質的婦人。舒曼從母親身上所承襲的熱誠而敏感的個性,可說是他成年以後精神發展的基因。1817年,舒曼初隨昆施***gottfried kuntzsch***學習鋼琴,此時便已嶄露出即席創作的天才。1819年,他欣賞了莫薛勒斯***moschles***的演奏之後,得到父親的支援,立志成為鋼琴家,從此努力不懈。1826年,父親驟然辭世。 1828年3月,舒曼在母親的要求下,前往萊比錫改學法律。這個決定使舒曼至感痛苦。

  萊比錫是全德音樂文化中心,這裡聚集著許多優秀的藝術家,各種藝術活動都非常頻繁活躍。具有強烈藝術家氣質的舒曼,一到萊比錫就被這裡活躍的藝術空氣所吸引。在學校裡,教授枯燥的法律課程命他感到索然無味,而音樂卻使他感到格外的親切。他幾乎每天都在從事音樂活動。為了達到高超的鋼琴演奏水平,他拜當時著名的鋼琴教師裡希·維克為師。兩年後,舒曼在音樂藝術上的造詣與成就使他聲譽大振。他公開舉行的演奏會得到了音樂界的普遍承認與好評。於是他終於說服母親,選擇了音樂藝術的道路。1830年,他搬進了維克老師的家中潛心學琴。他時時抱怨老師的授課速度太慢,為了迅速提高技能,他別出心裁地用一根細繩把手指吊掛在天花板上偷偷練琴,試圖以此加強手指觸鍵的靈活性與力度。但是,錯誤的方法使他的手指受到了嚴重損傷,他想成為偉大的鋼琴家的理想從此破滅了。這個意外的不幸對他的心靈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但是挫折並沒有把他的精神與毅力摧毀。不久,他把目標轉向音樂創作與音樂評論方面,在新的音樂領域中開拓自己的藝術道路。三十年代是他鋼琴創作最活躍的全盛時期,許多鋼琴小品與曲集都是這時期的作品。

  1810年6月8日,舒曼生於茨維考城。父親是個頗有文化修養的書商,母親是一位外科醫生的女兒。舒曼7歲時向教堂管風琴師J.G.孔奇學習鋼琴,12歲開始嘗試創作。他在中學時代便深受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特別喜愛G.G.拜倫、J.保爾、E.T.A.霍夫曼等人的作品。

  1828年舒曼遵母命進萊比錫大學攻法律。他對此毫無興趣,不久便放棄。1830年從鋼琴家F.維克學習鋼琴,同時向H.L.E.多恩學習作曲理論。當時他立志要做一個鋼琴家,但由於手指受傷,不得不放棄鋼琴轉向作曲。1830~1840年間,舒曼創作了大量鋼琴作品,他的音樂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

  1834年,他創辦了音樂評論刊物《新音樂雜誌》並任主編。四十年代他不斷擴大音樂創作的範圍,寫了不少聲樂曲、交響曲、室內樂重奏曲、清唱劇、歌劇等,如著名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曼弗列德序曲》、聲樂套曲《詩人之戀》、《女人的愛情與生活》及第一、二、三、四交響曲。同時應門德爾鬆的邀請,任教於萊比錫音樂學院。舒曼同維克老師的女兒克拉拉相戀多年,但他們的愛情卻遭到維克的堅決反對。維克在這一方面對舒曼十分殘酷,以至使他患了精神憂鬱症。直到1840年8月1日,萊比錫法庭才終於裁決了他們的婚姻懸案,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舒曼的音樂創作十分注重於人物內在感情的描寫。他喜歡標題音樂,並經常描寫一些夢幻的世界。他的鋼琴作品形式短小。但在旋律、和聲上、節奏上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和獨到之處,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因此他被人們稱為“音樂詩人”。

  1843年F.門德爾鬆建立萊比錫音樂學院,舒曼應邀在該校任教。次年隨克拉拉去俄國旅行演出,回國後遷居德累斯頓。40年代舒曼的創作重點從鋼琴音樂和藝術歌曲轉到交響音樂、協奏曲、室內樂、戲劇音樂等大型體裁方面。

  1848—1849年德國爆發革命,舒曼受到革命浪潮的激勵,精神振奮,這在他的創作中留下了鮮明的印記。1850年舒曼居住在杜塞爾多夫,擔任了該市的管弦樂團和合唱團的指揮。但是由於早已潛在的神經系統疾病的急劇惡化,1853年辭去指揮職務。

  1854年,他因精神病惡化而喪失了理智,甚至連妻子也認不出了。一個嚴寒的冬日,他竟跳進冰冷的萊茵河裡企圖自殺,幸而被救並送進了精神病院,但他始終未得到完全的恢復。

  1856年7月29日,舒曼在愛妻克拉拉的懷中安然逝去,終年46歲。

  作曲家舒曼的音樂風格

  旋律特徵

  舒曼鋼琴作品的主要特色,乃在於其深具個性化的詩意表現,而旋律是呈顯其特色的主要媒介。

  舒曼鋼琴作品在曲式上所表現的獨特性,最主要乃源自其音樂詩化之理想。他曾說過:音樂是詩的最大潛能。舒曼認為,做為藝術家,道德應成為一個詩人,並且努力達到詩的悟性。這種銘刻於心的理念,使他的音樂如同富於幻想的詩,自由地從凝固的形式中解放出來,用以表達自己的理想世界。

  舒曼的主要鋼琴作品在多完成於一八三九年之前,也就是熱情洋溢的青年時期。這個時期的舒曼習慣於在鋼琴上傾訴自己的情感。一篇篇的鋼琴作品,其實就是他一篇篇的生活日記。作品中所湧現旋律,也大都是可歌性的語法。而在詩學的影響下,其作品的旋律,也往往離不開方正的二小節、四小節、八小節的樂句組成。這使得他的旋律顯示出極為熱情內斂而不虛華外爍的線條。它在鋼琴的中間音域以平和的音程進行,所表達的無限性內涵,必須像“朗誦詩”一般地反覆尋味,才能得到深切的同情共感。

  大致上,舒曼鋼琴作品的旋律,有如下五種特徵:

  1、以相同的旋律語法,使用在不同的作品中,而成為特有的筆調。

  2、偏愛以上拍開始的旋律。

  3、絕少使用附加的裝飾音。

  4、常以對位手法卡農或賦格處理旋律。這是舒曼孜孜鑽研巴哈作品所獲得的理念。

  5、常以模進手法處理旋律。進而達到轉調、簡化或擴充套件的目的。

  節奏特徵

  “節奏”是舒曼鋼琴音樂中,重要而有力的表達手法。經由節奏和拍子之間奧妙而多樣的變化,產生了‘舒曼風節奏’所特有的飄逸性,這種飄逸性的不安定內涵,明顯地是經由重音的拖延所造成而這種重音的不規律出現,大多來自切分音的大量使用,當節奏重音和拍子重音無法同時落下時,節奏韻律就失去了慣有的重量感,因而呈現出強烈的不安定個性。

  舒曼慣用的節奏規律,大體有臺下幾種模式:

  等節奏***homorhythmus***

  互補節奏***komplementarrhythmus***

  糾纏節奏***konfliktrhythmus***

  以不等分節奏相互遇合的旋律與伴奏,在舒曼的鋼琴作品中,較常以2:3的形態出現於內斂的樂段。這種節奏或多或少呈顯了舒曼在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中,潛藏於靈魂深處的自我掙扎。

  和聲特徵

  和聲也是舒曼鋼琴作品呈顯其特殊風格的表達手法之一。雖然舒曼的和聲理念主要承襲自貝多芬和舒伯特,但浪漫主義追求無限美的思想,以及舒曼自身耽於夢想的主觀性格,更驅使他極力尋求多樣化而富於特性的和聲效果。

  舒曼特性和聲的手法,主要有如下五種:

  1、避免使用原位主和絃。舒曼為了達到調性感的消失,常使主和絃以隱伏的姿態出現,甚或將之排隊而藉著“虛為終止”***v——vi***迅速轉調。

  2、經常使用轉位和絃。特別是邊疆六和絃,以造成音樂的飄浮性。

  3、經常使用和聲外音。

  4、經常使用“副屬和絃”與“拿坡里六和絃”***neapolitanische***。由此造成調性的擴充套件或藉以擴張終止式。

  5、運用“持續低音”***orgelpunkt***。藉此以造成和聲的混淆,使音樂產生不協和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