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服飾有什麼特點

  唐代女子服飾由於其鮮明的特點被眾人所注意,也因此往往忽視了男子服飾的獨特之處。那麼唐朝的服飾有都什麼特點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唐朝服飾的特點,希望對你有用!

  唐朝男子服飾主要特點

  其一是襆頭,其二是圓領窄袖袍衫。

  唐時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襴,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從眾多傳世圖畫看來,這種圓領袍衫在非正式場合下流行一種“瀟灑穿法”:不合頸下胸上的一段,讓袍子前面的一層襟自然鬆開垂下,形成一個翻領的樣子。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領靠近,也確實達到了與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話說,大概就叫顯得洋氣。

  翻領並非漢服的傳統。唐代是個多元文化共存的時代,當時的女性們不止自己引領國際時尚潮流,也善於從第三世界民族服裝中汲取靈感。那種曾廣泛流行的翻領對襟,袖口有褶皺邊的半臂,據說很可能起源於西域的音樂國度龜茲。不過,圓領袍並不是田間日頭的老百姓們的通用服裝,更不是重大祭祀與重大政事活動時的服裝。

  唐半臂

  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展而出的一種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徵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通常套在衫襦之外。

  在中國隋唐時期,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對襟的以小帶子當胸結住。流行於隋代宮廷內,先為宮中內官、女史所服,在初唐,半臂更為普及,不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進入宮廷常服的行列,同時傳至民間。

  半臂的興起頗為有趣。它起源甚早,在三國時代,魏明帝曾穿薄綢半袖上衣上朝,結果被一位大臣質問,此種奇裝緣自何禮法規章?可見短袖的款式初現時屬於時尚界的非主流。但隨著時代的推進,到了隋唐盛世它人氣直升。唐代是古代中國的青春時期,是放蕩內心恣意想象的年代,半臂便在此時扶搖直上,蔚然成風。

  當然也不是百無禁忌。比如太宗時的宰相房玄齡就認為半臂屬“輕佻之服”,特地把不穿半臂寫入家法。說不定他家有追逐時髦的男女為此屁股上捱過板子呢。但這只是部分現象,另一位名臣馬周就巴巴地上疏,請求無論士庶,都可以在單衣外面穿半臂,認為這樣的穿著很得體。能夠對一件服裝提出不同意見,可見當時朝廷和男人們還是非常自信的,也不至於認為所謂的“服妖”會招致亡國——那是他們的先人和後人都很愛找的藉口。

  唐朝女子服飾的基本特點

  大唐二百餘年的服飾形象,可主要分為:漢服中的衫裙、圓領袍服與胡服三種配套服飾。唐制規定,女服分為四種即朝服、公服、祭服和常服,前三種為后妃命婦於朝會、祭祀等正式場合穿著的大、小禮服,後者為日常穿著的衣服。唐代女子常服的上身是襦、衫,下身束裙,肩上加有披帛。衫為單衣,襦有夾有絮,僅短至腰部,裙子長而多幅;還有襖、半臂、縵衫等,與衫、襦、裙配套穿著。

  唐代女裝的基本穿著是三件套:裙、衫、帔。唐朝服飾襦裙服係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傳統漢服裝束。唐女襦裙裝在接受外來服飾影響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於是襦裙裝成為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服裝史中最為精彩而又動人的一種配套裝束了。襦,一般只長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點。與此相近的衫,卻長至胯或更長。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個階層的常服。元稹詩句“藕絲衫子藕絲裙”,張佑詩句“鴛鴦繡帶拋何處,孔雀羅衫付阿誰”,歐陽炯詩句“紅袖女郎相引去”。從這些詩句看,唐代女子著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歡紅,淺紅或淡赭,淺綠等色,並加上“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的金銀彩繡為飾,外觀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型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

  唐代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一。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東壁壁畫上,有一個梳高髻、露胸、肩披紅帛,上著黃色窄袖短衫、下著綠色曳地長裙、腰垂紅色腰帶的唐代婦女形象,從而對“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慢束羅裙半露胸,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悅於統治階級,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許半裸胸的。當時,唐朝半露胸的裙裝有點類似於現代西方的夜禮服,只是不準露出肩膀和後背。

  盛唐時代有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後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製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遍及黎庶,因而當時藝術形象中出現的袒領女裝形象為數實在不少。裙,唐代婦女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致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足以想見當時思想開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質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可謂群芳爭豔,瑰麗多姿。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兩人抬起隱花裙”、“竹葉裙”、“碧紗裙”、“新換霓裳月色裙”等。

  這種上衣下裙的“唐裝”,是對前代服裝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從整體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長曳地,使體態顯得苗條和修長。

  唐朝服飾唐朝還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受胡服影響。在此以前,人們的腰飾是以金銀銅鐵,這時候流行系“蹀躞帶”,帶上有金飾,並扣有短而小的小帶以作系物之用。這種腰帶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後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

  唐朝女性都愛袒胸露乳嗎

  通常講起唐朝,人們對它的印象就是開放,說起唐朝的女性,又會想到暴露。然而一個曾經歷時300年之久的唐代,只用一個“開放”就能全部概括嗎?

  讓我們走進歷史,探尋唐代社會真相。 1955年陝西省西安市高樓村盛唐時期墓葬出土的這件女俑是唐代婦女體態豐盈、衣著露胸的代表。韓熙載夜宴圖***區域性***,繪製的是唐代之後的南唐景象,圖中簫笛合奏的伎女已經變得瘦削,衣著也趨於保守了。李壽墓舞樂圖李壽是唐高祖李淵的從弟,死於貞觀四年***630年***,屬於初唐。其墓中的女樂形象比較秀麗輕盈,很像漢代的風格,與我們印象中的大唐風韻甚為不同。 歷史像是浸在染缸裡的蠟染,看似一種顏色,拆開紙紮,上頭實際上是深深淺淺的藍。然而,我們總是對歷史有一種抹不去的單一印象:唐代是開放的、宋代是文弱的、明代是壓抑的這些直觀印象來自於現代和歷史的距離感。而事實真的是這樣簡單嗎? 我們不妨拿自己的時代來想想看,如果用兩個字定義我們自己的時代,也許我們腦海中會浮現出很多分類印象:今年和去年是不同的、上流社會和工薪階層是不同的、上海和烏魯木齊是不同的、巴黎時尚和北京品味是不同的我們無法僅用兩個字囊括這些深深淺淺的色塊,那麼一個曾經存在過的,歷時300年之久的時代,當然也是同樣複雜的。

  在許多古裝影視劇中,武則天豪氣蓋世,從頭到腳透露著慾望與侵略性;楊玉環美豔無雙,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豐腴肥碩之美的象徵。她們出場的時候,衣衫半遮半露,穿的甚至比現在的女性還要暴露。這樣的形象,可以代表唐代的女性嗎? 考察一下考古出土的影象,似乎也有這樣的印象:懿德太子石槨上的女仕“胸前瑞雪燈斜照”,博物館展櫃裡的唐三彩女俑風姿各異,傳世名畫中也是如此,比如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薄羅衫子透肌膚”。這些材料裡的女人,以多彩而袒露的服裝,拼湊出大唐氣象的開放輝煌。她們不是藝術作品的虛構,而是真正的歷史定格。然而,更加嚴謹的人總會繼續追問,這些定格的女性形象就能真正代表延續近三百年的大唐?就能真正反映那時走在高昌水渠或長安街頭的眾生模樣?抑或這一切都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刻板印象? 除了考古發現,唐詩更是化身為浪漫華麗的劇場,為我們想象中的唐代女子一一點妝:“凝妝豔粉復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身輕委迴雪,羅薄透凝脂”。

  可是,為什麼這些資料裡只有美人才子的千古佳話?難道唐代就沒有汲汲營營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在泛泛的通論裡,宋代的積弱不振又凸顯了唐代的開放富強,宋代的纖纖淑女誇大了唐代女人放蕩不羈的印象,在兩個時代的粗略對比下,真相背道而馳,誤區越擴越大。 盛唐是今人眼中的盛唐畫家王可偉繪製的這幅畫中,幾位盛裝的唐代美女正在草地上歡快地打馬球。你看她們粉肩***、***半露,這不僅僅是繪畫作者的藝術誇張,也代表了現在大眾對唐代的印象。絕世大暴露只是個別現象 ,一般印象中雍容華貴、露胸坦蕩的***子形象大約出現在盛唐,白居易《和夢遊春詩一百韻》中,記錄了當時人們對於寬大女裝的喜好:“風流薄梳洗,時世寬裝束。”盛唐時仍保留了初唐三件式的套裝,只是高腰條紋裙退出了流行,單色織花裙後來居上,唐人的風格愛好也從柳腰水袖轉為寬衣體胖。至於露胸不露胸,大量的壁畫和陶俑暗示著我們,此風純屬個人行為。

  下葬於神龍二年***706年***的懿德太子墓和開元九年***721年***薛儆墓石槨上的仕女像豐潤、坦胸,完全符合所謂大唐女子的開放,即便置身21世紀,其大膽作風也不成遑多讓。然而細觀盛唐其他陶俑與壁畫,卻不盡然。 開元十二年***724年***下葬的金鄉縣主,墓中不同女俑將帔繞在胸前,或圍披或斜掛,恰似今日圍巾的不同打法,全無有意坦胸露臂狀;天寶元年***742年***下葬的唐睿宗長子李憲,墓中壁畫的仕女身著白色交領寬袖襦衫,紅色長裙束胸及地,服飾仍是初唐風格,只是人物豐腴,衣袖寬大;觀賞舞樂的貴婦及仕女,後頭跟著一著男裝女子,也遠不如懿德太子墓中所見的性感奔放;下葬於神龍二年***706年***的永泰公主墓,其前室東西壁的仕女圖是唐墓壁畫中的奇葩:為首宮女梳高髻、雙手貼腹前,其後的諸位仕女分別執盤、燭臺、方盒、如意、包裹等物悠然隨往,細看畫面中的女子,並非個個雪胸不藏。這些史料提醒我們不要忽略人與人之間的個性差異。 任何時代都有流行的時裝,但並非人人皆奉為圭臬膜拜神往,究其原因其實很好理解,比如就算今年流行超短裙,腿粗的人也不會喜歡穿超短裙,一是每人追求不同,另一方面,身材和個性也往往限制了追求時髦的慾望。我們總以為寬大袒露的女裝代表了唐代的開放,但也有學者提出猜想:或許誤把居家服當成外出裝。讓我們把文物還原到最初被髮掘的位置上看看吧。 迄今考古發現的唐代女性形象,一種是陶俑,一種是壁畫,而有能力擁有這些侍者的主人,往往是貴胄天皇。唐代上層社會的墓葬被認為模仿了生前的住房:從長斜坡墓道往下,墓道兩邊的壁畫通常是將士整軍出行狀,墓道盡頭時而繪有象徵宮殿的亭臺樓閣,墓道之後又有層層甬道,它們將我們帶入了更深處、更私人的空間,好像從門廊大廳進入了內室,甬道兩旁的圖畫也逐漸出現了服侍於內庭的宦者和宮女的形象。環繞墓主人棺槨的壁畫,通常是手捧各種物品的女侍,以及大小不一的男女俑像,這些影象和陶俑的出土位置和環境,意味著它們是深居內室或遊憩私園的貴族侍女,而非拋頭露面地遊晃在大街上。 學者的研究提供了另一個思考方向,也就是唐人也會按場合穿衣服,但這種情況也並不絕對,在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壁畫或傳世作品上,仍能看到一些外出沒有另加遮蔽的女子。 但是盛唐女裝的暴露並不是沒有限制,有個史料中的例子可以作證。中晚唐的時候,開成四年***839年***,鹹泰殿舉行盛大的燈會,延安公主特別請人設計了漂亮的衣服穿著去賞燈。可是她的設計師太大膽了,設計的衣著過於誇張裸露,當時的文宗皇帝一見到她就大怒,把公主辭退出去,並扣駙馬俸錢二月以示懲罰。可見,拋頭露面的時候,就算是公主,穿得太暴露了也不行。唐代女性追求的穿著品位並非脫韁野馬,大髻寬衣之風也不是整個唐代都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