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祛風溼藥大全

  風溼病是一組侵犯關節、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或結締組織為主的疾病,其中多數為自身免疫性疾病。小編為你準備了中藥祛風溼藥,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藥祛風溼藥

  中草藥1、燈芯花

  燈芯花為利水滲溼類中藥,具有清心降火、利尿通淋之功,尤其清心降火功效顯著,且不會過分寒涼,味又甘淡,常為廣東民間入湯入粥入藥之用。

  中草藥2、扁豆

  扁豆味甘平而不甜,氣清香而不竄,性溫和而色微黃,與脾性最合,是一味補脾而不滋膩,除溼而不燥烈的健脾化溼良藥。扁豆中的紅細胞凝集素、皁素等天然毒素比較耐熱,只有將其加熱到100℃並持續一段時間後,才能破壞。因此要注意扁豆必須炒熟才食。

  中草藥3、木棉花

  中醫認為,木棉花味甘性涼,歸脾、肝、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溼利水、健胃消暑等功效,對於洩瀉痢疾、咳血吐血、瘡毒溼疹等症頗有療效。此外,木棉皮還有清熱、利尿、活血、消腫、解毒等功效。

  中草藥4、芡實

  首見於《神農本草經》,被視為延年益壽的上品,認為其具有“補中、除暑疾、益精氣、強志、令耳目聰明”等作用。有健脾除溼、固腎益精的功效。吃芡實要用慢火燉煮至爛熟,細嚼慢嚥,方能起到充養身體的作用。芡實與魚頭同食,還有健腦效能,可以治療神經衰弱。

  中草藥5、綿茵陳

  綿茵陳是廣東民間十分熟悉的祛溼類中藥,在春溼夏暑時常入藥入湯,它價格十分便宜且隨處可見,但它早在《神農本草經》時就被列為上品。中醫認為它能清溼退熱、利膽去黃,尤善治三焦溼熱,以及黃疸、肝炎、小便不利、風癢瘡疥等。

  中草藥6、五加皮

  五加皮為祛風溼類中藥,具有祛風溼、強筋骨和利水的功效,同時它還有補肝腎、壯筋骨的作用。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餘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溼的區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喝五加酒。

  中草藥7、白朮

  白朮具有補脾益胃、燥溼和中、止汗、利尿、安胎的功能。《本草匯言》中記載,白朮“乃扶植脾胃,散溼除痺,消食除痞之要藥也”。白朮能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易洩瀉等症狀,黃疸、容易出汗、水腫之人以及小便不利者亦可使用。

  中草藥8、砂仁

  砂仁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能化溼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該品辛散溫通,氣味芬芳,其化溼醒脾,行氣溫中之效均佳,古人視其為醒脾調胃的、要藥。故凡溼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溼氣滯者最為適宜。

  中草藥9、茅根

  白茅的根部,是利尿祛溼之好材料。中醫認為,茅根性寒、味甘苦,入肺經、胃經、小腸經,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常用於治療一些熱病,如肺熱所致煩渴、咳嗽,胃熱所致的嘔吐等;也治療一些血癥,如吐血、尿血等;同時,可治療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等。

  中草藥10、薏米

  薏米,在中藥裡稱“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溼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在溼氣較重的季節或地區,可用薏米煮湯喝。因薏米性微寒、偏涼,所以平時怕冷的陽虛體質者不宜長期服用。

  中草藥11、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溼、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溼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溼中藥。

  中草藥12、五指毛桃

  五指毛桃食藥兼之,在眾多祛溼食材中它的補虛作用較強,又能補脾肺之氣,中醫認為它能健脾補氣、養胃祛溼。體內溼氣較重時,利用五指毛桃煲湯煮水飲用,有助祛溼養生!

  中草藥13、蒼朮

  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蒼朮和北蒼朮的根莖。芳香能化溼,味苦也能化溼,故祛溼力較強,溼濁去而脾運健,故有健脾作用。適用於脾為溼困、運化失司引起的食慾不振、脘悶嘔惡、腹痛洩瀉、舌苔白膩等,常與厚朴、陳皮等同用。

  中草藥14、赤小豆

  赤小豆味甘,入心、小腸經,具有利水除溼、和血排膿、消腫解毒的功效。它清熱作用比綠豆弱,但利水祛溼作用更強,不但可以治療一般的水腫,甚至可以治療“大腹水病”,即肝硬化腹水。赤小豆一般用來熬粥或做餡。

  排毒祛溼的好方法

  1、多運動

  體內的溼氣要排除最好就是通過運動,運動的排汗不僅能夠排毒,更能夠有效地把多餘的溼氣排出來,並且有助於促進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適當進行運動排汗利於除溼氣,多外出晒太陽利於胎兒的發育。

  2、注意睡眠

  溼氣重的孕婦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證身體有足夠的抵抗力,溼重情況才可以有效緩解。睡前喝杯牛奶,有助於孕婦睡眠。

  3、及時就醫

  由於孕婦的特殊體質,薏米之類的食物應當小心進食,如果溼氣嚴重的話,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治療。

  4、食療祛溼

  體內溼氣較重,可以吃些排溼氣的食物如紅豆粥,百合蓮子湯,大棗,銀耳蓮子羹,薑湯水,蔥,大蒜等。

  祛風溼的藥膳

  1、生薑紅糖茶:生薑5片,紅糖適量。生薑放入保溫瓶中,加入紅糖以沸水沖泡,加蓋燜10分鐘,代茶隨時飲用。此藥膳茶可治肢體關節風痺所治疼痛。有通經散寒之功效。

  2、生薑粥:生薑5片,蔥白3段,糯米60克。將生薑、蔥白、糯米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煮粥熱服,常食有效。此藥膳粥可散寒利溼、祛風通絡。用於遊走不定的關節疼痛。

  3、五加皮醪:五加皮50克,糯米500克,酒麴適量。將五加皮水煮兩次去渣合汁,與糯米共煮成於飯,待冷,加入酒麴適量拌勻,發醞成酒醞。每日適量佐餐食用。此藥膳醪通經活絡,除溼祛風寒。用於腕、肘、膝關節疼痛等症。

  4、防風苡米飲:薏仁米30克,防風10克,生薑3片。將薏米、防風、生薑共煎汁,飲用時棄渣留汁飲用。每日1劑,連用4-6日為一療程。此藥膳飲用於關節不利、伸屈不直、風寒溼邪等症。

  5、鱔魚湯:鱔魚200克,生薑3片,蔥白2段,黃酒2匙。將鱔魚洗淨後取肉切絲,和生薑、蔥白、黃酒共入鍋中,加水適量燉湯,調味佐膳服用。每日1劑,連用5-7日為1療程。此藥膳適肢體關節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甚等症。

  6、烏雞酒:烏雄雞1只,白酒2500克。將烏雄雞洗淨後用白酒煮燉,至酒熬去一半即可。每次飲20~30毫升,每日1次,同時佐餐食用。此藥酒宜治溼痺,肢體關節疼痛或腫脹、痛有定處、手。足沉重等症。

  7、稀薟煨羊肉:稀薟草50克,羊肉200克,生薑15克,蔥白25克,精鹽、味精、料酒各適量,花椒10粒。酒制稀薟草入砂鍋中水煎,去渣取汁。羊肉洗淨後入沸水中煮5分鐘,撈出切成小條,生薑洗淨切片,蔥白切段。取鍋置旺火上,加清水適量,入羊肉煮沸,再人姜、蔥、花椒及料酒2匙。使中火煮30分鐘,加入藥汁,再小火慢煨至肉爛,放入精鹽、味精少許即成。吃肉喝湯。此藥膳祛風溼、活絡止痛。主治風溼痺痛、四肢痠麻、腰膝無力等症。

  8、鱔魚粉:大鱔魚5條***每條500克以上***,黃酒適量。鱔魚剖內臟,陰乾,研成細粉,裝瓶備用。每日服2次,每次15克,用黃酒2-3匙調勻用開水沖服。連用2個月為1療程。此藥膳活經散寒、祛風利溼、通絡。用於風溼痺症。

  9、鱔魚酒:小活鱔魚500克,白酒1000克。將小活鱔魚洗淨放入白酒中,加蓋封固,1月後飲用。每日2小盅,連用2個月為1療程。此藥酒可舒筋活血、驅風除溼、補虛助力、通利筋骨。對風寒引起慢性關節炎有療效。

  10、扁豆苡仁藿香湯:扁豆、薏苡仁各10克,藿香6克。扁豆、苡仁、藿香放一起,加清水煎湯,煎30分鐘後,去渣取汁。每日2次,飲湯。此藥膳湯適用於初秋多溼所至脾虛溼熱,風溼痺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