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各朝各代的官職劃分大盤點

  縱觀中國歷史,我們發現各朝各代的等級劃分都各有不同,那麼今天就由小編來說說古代的官職是如何的劃分的呢?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並負責監察百官。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設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魏晉南北朝時期,握有實權的先是尚書省,繼而又是中書省、門下省。隋代演變並確立為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權分散。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後來又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別行使行政權、軍權、財權。明代內閣雖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但實際上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相當於前朝的宰相***。清代康熙設立南書房,於清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兼任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官職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

  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

  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祭祀等事;

  兵部,管軍事;

  刑部,管司法刑獄;

  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漢以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謂之九寺大卿。歷代略有變動,迄於清皆因之。

  ***1***光祿寺:掌宮廷宿衛及侍從,北齊以後掌膳食帳幕,唐以後始專司膳。

  ***2***太僕寺:掌輿馬畜牧之事,北齊始曰太僕寺,清光緒改革官制時併入陸軍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漢改太常,掌宗廟禮儀,至北齊始有太常寺,清末廢。

  ***4***宗正寺:明清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獄案件審理,秦漢為廷尉,北齊為大理寺,歷代因之,清為大理院。

  ***6***衛尉寺:掌門衛屯兵,北齊改為衛尉寺,隋改為軍器儀仗、帳幕之類,明廢,清有鑾儀衛。

  ***7***鴻臚寺:秦曰典客,漢改大鴻臚,掌贊導相禮。鴻,聲也,臚,傳也,傳聲贊導,故曰鴻臚。至北齊曰鴻臚寺,清末廢。

  ***8***少府寺:掌山澤之事,後又掌宮中服飾衣物、寶貨珍貴之物,隋改為監,歷代因之,明始廢。

  ***9***太府寺:即大司農,掌錢穀金帛諸貨幣。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曆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三省六部”製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遷常用以下詞語:***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2***除。拜官授職,提升官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而“左除”則是降級受職。***3***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4***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5***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6***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7***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8***舉:提升官職,對無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