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樂器大全壎

  壎是開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壎的由來

  壎,樂器也。以土為之,六孔。——《說文》。字亦作壎。

  壎簫管。——《周禮·小師》。注:“大如雁卵。”

  調竽笙壎箎。——《禮記·月令》

  伯氏吹壎,仲氏吹箎。——《詩·小雅·何人斯》

  如壎如箎。——《詩·大雅·板》。注:“其聲平下,與箎相諧。”

  禮樂壎坎音也。——《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後二。——《新定三禮圖·投壺圖·壎》

  又如:壎箎***壎為土製樂器,篪為竹製樂器,壎篪合奏聲音和諧。後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壎***壎***xūnㄒㄩㄣˉ

  鄭碼:BJLO,U:57D9,GBK:DBF7筆畫數:10,部首:土

  壎的結構

  十孔壎的結構為一個類似空心球式的主體。有一個吹孔、九個發音孔。主體上端設有一個吹孔,正面設有七個發音孔,反面設有兩個發音孔。

  壎的發展

  壎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壎是開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

  相傳壎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壎。

  最初壎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製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

  壎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

  壎經歷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壎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壎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前些年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壎,有三個音孔,能吹四個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壎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壎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壎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壎的歷史

  壎是我國特有的開口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壎的起源與中華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原始社會的壎,器形多樣,如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陶壎,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距今6870±90年,內蒙古赤峰市趙寶溝文化遺址的哈喇海陶壎高5.4釐米,腹徑5.9釐米,口徑1.4釐米,厚0.25釐米,材質為加砂紅陶,形狀似梨形,結構原始,只有一個吹孔,無指孔。[1] 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壎的原始形態之一,距今約六千年。

  商代的壎比原始時期和夏代有了較大的發展,有陶製,石制和骨制的,以陶製最為常見,形體多為平底卵形。戰國時期陶壎也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狀的。

  秦漢以後,壎在中國的音樂歷史上主要用於歷代的宮廷音樂。在宮廷音樂中,壎分成頌壎和雅壎兩種。頌壎形體較小,像個雞蛋,音響稍高;雅壎形體較大,音響渾厚低沉,常常和一種用竹子做成的吹管樂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裡就有"伯氏吹壎,仲氏吹篪"這樣一句話,意思是說兄弟兩人,一個吹壎一個吹篪,表達和睦親善的手足之情。

  考古發掘和傳世壎中也偶見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壎或瓷壎。

  清朝時期,壎的傳承已經斷代,直隸人吳潯源偶得壎,複製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壎傳世,以闡發古音之祕。到目前為止,《棠湖壎譜》是發現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壎專用樂譜,無論對於古壎製法、奏法以及壎 譜研究,都具有較高的價值,是一本難得的珍貴史料。

  故宮博物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藏有清代宮廷所用的紅漆雲龍壎,它高八點五釐米、腹徑七釐米。壎體有六個音孔:前四後二,通體紅漆,描繪金龍和雲紋。今人改進研製的九孔陶壎,以古制六孔壎為基礎,然後擴充套件其肩部和內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個:前六後二,加上吹孔、共為九孔。

  為便於運指演奏,儘量減少複雜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於笛子的音孔順序排列。專業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個音,包括兩個八度內的全部半音和一個泛音。

  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就開始製作仿古陶壎。後來,天津音樂學院的陳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壎的基礎上,又設計出新型的九孔陶壎,用江蘇省宜興市的紫陶製成。這種九孔壎既保持了傳統壎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擴充套件了音域,能吹出音階和半音,使它成為可以轉調的樂器,而且音色古樸醇厚、低沉悲壯,極富特色。另外,由於九孔壎改變了原來不規則的音孔排列,按照現代人的演奏習慣,使演奏更為方便,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使用。九孔陶壎的面世,標誌著中國古壎重新獲得了生機。不久之後,陳重教授的另一位學生、湖北省歌舞團的趙良山,用紅木研製出十孔壎,解決了壎難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2004年,河北邢臺的侯義敏,對傳統的竹壎進行改良,設計製作了一款新型竹壎,並且申請了國家專利***200420077527.6***,這種竹壎是10孔的低音壎,這種壎音域寬廣,音色低沉渾厚、空靈柔美。這種壎發音靈敏,省氣,高音好吹。

  2011年,吉林省古壎演奏家,製作家趙海斌***醉臥蘭亭***開始了長達5年的研發,以其數十年的專業畫家基礎和優秀的演奏功底,成功創立了泠瀧壎坊及其品牌,成為中國第一位專業製作紫砂文人壎的演奏及製作家,並研發了一系列造型精美,聲音蒼古的專業演奏壎,彌補了古壎在紫砂成型領域的突破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