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作品的讀後感

  郁達夫的作品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大家從中解讀出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郁達夫作品讀後感,一起來看看。

  郁達夫作品讀後感篇1

  讀郁達夫的小說,要有一顆慈善的心,要體諒一個離開了父母,沒有人能夠理解的敏感的年輕人的苦悶,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思,就寧可不讀,否則不僅侮辱了自己,更侮辱了作家,可是現在的人有哪一個是嚴肅地對待別人的作品的呢,人們以為自己花了錢買到的就都是自己可以糟蹋的商品,殊不知,每一件物品裡邊都包含了生產者的心血,甚至是生命,是一生的不幸,是半世的孤寂與淒涼。要用心去讀,如果糟蹋糧食,人的身體會不舒服,如果糟蹋文化,人的心靈也將會病得厲害。

  空虛

  從一個夏日午後的對自己心靈的描述開始寫起,寫了近來的一些心情,然後回憶了幾年前的一段單戀,並且寫了在上海的一些經歷,然後一個正要回國的朋友為線索寫了幾件生活中的事情。這篇小說倒像是散文,也像是日記,總之是一篇自傳。

  空虛寂寞得心境,流落異國的感傷,對於國內政治和社會風氣的不滿,性的苦悶,前途的渺茫,對舊愛的無奈。

  這裡邊最主要的是思維線索,有錢的學生在日本不學無術,回國卻成為了要人,而每門課都可以拿優等的學生卻干謁無門,這裡邊的諷刺都不露痕跡,而並沒有過多的怨言,大概這是因為作者本身對於功名的淡薄。

  “我近來的心理狀態,正不曉得怎麼才寫得出來。有野心的人,他的眼前,常有著種種偉大的幻象,一步一步跟了這些幻象走去,就是他的生活。對將來抱希望的人,他的頭上有一顆明星,在那裡引路,他雖在黑暗的沙漠中行走,但是他的心裡終有一個猶太人的主存在,所以他的生活,終於是有意義的。在過去的追憶中活

  著的人,過去的可驚可喜的情景,都環繞在他的左右,所以他雖覺得這現在的人生是寂寞得很,但是他的生活,卻也安閒自在。天天在那裡做夢的人,他的對美的飢渴,就可以用夢裡的濃情來填塞,他是在天使的翼上過日子的人,還不至感得這人生的空虛。我是從小沒有野心的,如今到了人生的中道,對將來的希望,不消說是

  沒有了。我的過去的半生是一篇敗殘的歷史,回想起來,只有眼淚與悲嘆,幾年前頭,我還有一片享受這悲痛的餘情,還有些自欺自慰的夢想,到今朝非但享受這種苦中樂sweet bitterness的心思沒有了,便是愚人的最後的一件武器——開了眼睛做夢,——也被殘虐的運命奪去了。啊啊,年輕的維特呀,我佩服你的勇敢,我佩

  服你的有果斷的柔心!”

  我從這些文章裡能夠感受到共鳴,但是也感到同樣的空虛的加重。

  “楊梅燒酒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真正的人生就是五位雜陳,但是簡簡單單的生活並非我所願。”為學的早晨,因為知道了更多而至於喪命。

  一種***的愛情文章時空上面的銜接很有意思,總的來說,就像穿衣服一樣,棕色的鞋子,棕色的外套總不會有不協調的感覺。但是思想上來說,大概是讓人自信起來的嗎?有了活著的勇氣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

  郁達夫作品讀後感篇2

  昨晚至今晚,剛好一天,讀完了近450頁的社會科學出版社的郁達夫自傳。說是郁達夫自傳,其實是華嚴實將郁達夫一生所寫的關於自身經歷的散文編輯到了一起,除了各章標題,內容全是郁達夫自己寫的。與他人作的傳記或自己專門寫的自傳讀起來別是一番風味。因為他人作傳,老是單膝跪地或居高臨下;而自己作傳不免有些掩飾。對於郁達夫這樣的曠世奇才***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我讀來,郁達夫的文字所表現出來的曠達與創新亙古未有***,這類“自傳”再好不過了!

  和大多數近代大家一樣,郁達夫出身於江南普通的中產之家***近代大家多出江南,不得不承認與山水對人藝術修養的薰陶作用***,幼年喪父,靠勤學苦讀和兄長的幫助,留學日本。在他的記敘中,我看到的是一個普通的求學者,在異國他鄉忍受孤寂、頹廢度日。第一次嫖宿妓女,然後就會有無數次;對異性的幻想與渴望;無聊時不想寫作、不想看書,好點小酒,和女人廝混,時而還帶著妓女去吸***;三十好幾的人了,放著自家妻兒不顧,瘋狂地追求王映霞;自己拋棄妻子,另尋新歡,最後卻被王拋棄。看著鬱前面對王痴狂般的迷戀與海誓山盟與後面的不歡而散,不得不感慨人是會變的。當然也讓人羨慕林語堂夫婦能結髮到頭白啊。一個鮮活的郁達夫躍然眼前,他的自述中可以看到我們每個人的影子。孤獨、曠達***也可以說不會生活***和平凡人身上的慾望。與形象偉岸、高高在上的學者大家相較,我更喜歡這樣的郁達夫。現在才明白為什麼老師在課上說中國近代的小說創作除了魯迅、郁達夫外,其他人的在今天看來都相當拙劣了。 “他那大膽的自我暴露,對於深藏在千年萬年的背甲裡的士大夫的虛偽,完全是一種暴風雨式的閃擊,把一些假道學,假才子們要驚得至於狂怒了。為什麼?就因為這樣露骨的真率,使他們感受著作假的困難。”——郭沫若

  自古文人多寂寥,誠哉斯言!似乎大多文學家或藝術家成功的背後都有揹負著沉重的孤寂。但或許正是這種孤寂,猶如懸崖之上的流水,不盡流淌下來,才在這懸崖處形成瀑布,得以爆發。正如郁達夫在勸朋友別結婚時所說:“孤獨感……是藝術的酵素,或竟可以說是藝術本身。”又讓我聯絡到了尼采、三毛、海子……不幸的人。

  郁達夫作品讀後感篇3

  郁達夫的散文、遊記給人一種朦朧的藝術美感。清新淡雅的文風不僅僅是在給人以引導,更是在營造一種山水文人的氛圍,因此引人入勝的不單單隻有景色的迤邐,還有陶雅情操的高麗。

  他不注重於一板一眼的描繪,不拘泥於文體的種種限制及格式,追求的是意境。他善於烘托氣氛、以動寫靜,同時融入了自己的主觀色彩。在《釣臺的春晝》中,作者在遭通緝時,更是在一個“斷魂時節”遊山玩水,不免會夾雜著一些苦悶與憂鬱,而夜幕中得桐君山正是映照了作者的心境,歪斜的亭子,蕪雜的棗木及廢園殘瓦無不都納入了頹乏之感。而《故都的秋》則是江南與北國的秋進行比較,更加突出了北京的秋味之濃。作者在悲秋上實則投入的是一種感情上的“味”,牽牛花、槐樹、果樹及秋雨,其中的悲涼、蕭索,更是被多人認為是一種消極思想,其實,這正反映了作者內心對現實的不滿卻又無力改變的矛盾感,所以作者才會去探索,再次去認識世界。

  作者的語言富有韻味和節奏,在《懷魯迅》一文中部分採用短句的形式,白描的手法,使讀者彷彿能聽到作者的足音,看到作者悲痛的面容,使人物的形象鮮活展現在眼前。作者寫的悼文,但沒有與一般的悼文淪為同一形式,因此,與其說是一篇悼文,還不如說是一篇號召民眾對日宣戰的檄文。同樣的,在《國與家》中,小與大的對比,感性與理智的衝突下,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匈奴未滅,家於何有”的觀點,樸素而又強烈,顯示了作者的凜然正氣的風度及文人的多愁善感。

  郁達夫的散文集風景閱歷,人生百態,愛國情懷與一體,深切地表達了一個活在當時中國的熱血青年的殷切希望。


郁達夫作品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