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作品的讀後感有哪些

  茶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從古到今茶文化被眾多文人讚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作品的讀後感,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作品的讀後感1

  《中國茶文化》讀後感

  《中國茶文化》內容概要:全面地介紹了中國茶文化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而且從哲學層面論述了其由技而藝,由藝而道的核心精神,以及儒、道、佛各家的茶文化特點和思想……

  《中國茶文化》讀後感,來自亞馬遜卓越網的網友:《中國茶文化圖典》,寫的是茶文化發展的大脈絡;在茶文化形成過程中與禪、藝術、民俗的種種聯絡;因茶派生出的雅事趣事。不論慣喝茶或是不慣喝茶的人,從歷史角度來講,這本書的價值都十分高。即使不喜歡讀歷史,書中也有許多有關茶的民間小故事,可以聊供消磨時光。熱愛旅行的人,也能從這本書中獲知各民族亦或地域的吃茶傳統。少年時,家中養了一株白茶花。特意種植在大花盆中,擺放到院子西側。院子東側,一半是花卉,一半是蔬菜。花卉多以紅黃紫為主,蔬菜大抵皆是綠色。東西院對比,東院錦簇招展,西院潔淨清幽。祖父習慣喝茶。同事或是親友知曉他的愛好,時常送他好茶,但他都不喜歡,只喝市場買來的袋裝茉莉茶。把茶葉放在杯子中,再採三兩朵白茶花丟進茶杯,用滾燙的開水一衝,茶香與新鮮花香便四溢開來。水波平穩後,細細碎碎的白茶花會飄浮到最上面,襯著一杯茶色,讓人單是看已心曠神怡。記得一句話,應該是汪曾祺書中寫過的,但忘記最初是誰寫來:記得舊時好,跟隨爹爹去吃茶。門前磨螺殼,巷口弄泥沙。最是人生顛沛流離處,回憶少年時分,會覺得別有滋味在心頭。茶花、花盆、院子,應該都被另一戶陌生人家剷除了。關於這些的印象,也在腦海中逐漸模糊。唯一記得清楚的,是祖父摘花沏茶時的動作。用大拇指與食指的指甲一掐,放在嘴邊吹去上面塵土,再放進杯子。現在說來是簡單的,可是當年,對於尚年幼的我來講,其實極具誘惑性。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到現在我也喝茉莉花茶。雖然再沒有新鮮白茶花堪佐之,但總算可以慰籍一分思舊之情。古往今來,茶的名字都很好聽。

  茶文化作品的讀後感2

  觀宗學《茶屋》讀後感

  因在單行道社團認識,近水樓臺先得月,所以自然看到宗學所寫的《茶屋隨筆集》,處於喜歡茶文化的心理,讀了他很多文章,很多時候想寫評,但是看到他的文字,古典功底之深厚,現代訪古尋跡條理清晰,歎服,我就有點不知道該怎麼下筆了。

  散文一直是我的硬傷,我能把散文寫成雜文***偷笑***。我很認真的讀過散文幾要素,可是等我下筆的時候,分不清寫的神馬,嘿嘿***再笑***,於是,我覺得以後要多來看看他的茶屋散文,一來學習他是怎麼寫散文的,二來陶冶自己的情操,現代的快節奏年代,能靜心坐下來看一篇好文章,實乃幸事。三來品茗,紅茶,綠茶,花茶,那是一杯看不到的卻沁入心扉的心靈之茶。

  宗學筆下的茶文化,豐富多彩,每一種茶都帶著它出處的自然傳奇風光,人文濃厚的特點。他在簡介上寫的一句“詩情畫意又何必在重巒疊翠中尋找,眼前一杯清香的茶,就是自然的濃縮。”讀後餘味無窮,這正是茶的精髓靈魂所在。宗學每去一個地方,都要把茶揉合一番,境界啊,呵呵,從文裡不光看茶,也看到各地的名勝古蹟,從描述安徽黃山牽出黃山毛峰,從泡茶用水引出西湖虎跑泉水,水美風景美,賞心悅目,從北京西山到龍泉庵飲茶神遊蒲松齡的身前事,在天津與友對飲功夫茶,淺談慢說人生,無一不顯示作者高雅的情趣,可貴的品德。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也應是極為豁達的,是我們學習得榜樣。

  我可不是恭維,我本身也喜歡茶文化,也看過這類書籍,只是腦子不靈光了,看過就忘***繼續笑,年齡不算大,忘性大***。我總聯想到茶,禪也,禪茶一味,那是一種平和的處世態度,從茶裡品味人生酸甜苦辣,起起落落幻海沉浮,最後回頭,一瞬間突然悟了,靜了,心裡不再感覺苦了,我們可以笑著面對自己的一切了,這便是喝茶的境界吧,也是悟禪之心吧。書中已多次提到,我就不班門弄斧的獻醜了。

  並不是每個人都要做個茶之出世者,有些人是為解渴飲茶,有些人為了追求高雅而飲茶,有些人是為了飲茶而飲茶,毫無目的,有些人是發自內心喜歡而飲茶,坐在窗前,外面或者豔陽靜灑,或許是煙雨霏霏,又或者是車水馬龍,作為一個觀賞者,世間百態,我自飲茶,與人為善,以茶為伴,我心自在。

  生活裡有茶便猶如一才子書房讀書時,有紅袖添香般,美上加美;茶伴左右也猶如一副流動的高山流水圖,那嫋嫋的熱氣升起,猶如琴者畫出的音符,那麼美,那麼飄渺出塵,有洗滌繁瑣心事的功效,一杯茶,也是一本永遠參不完的百書,飲者不同,所以猶如人看山,遠近高低各不同,不管哪種,茶文化,深入生活裡,我們喜歡著,並且感謝宗學把它的精髓用文字表達出來呈現給大家。

  茶文化作品的讀後感3

  茶文化裡品唐詩

  唐代以前的詩中,談茶的非常少。從《茶經》例舉的左思的《嬌女詩》以及張孟陽***張載***的《登成都樓詩》以及查閱《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等輯佚書來看,晉代以來詠茶的詩實際上只有上述的兩個例子。如從《洛陽伽蘭記》看到的,在南北朝時期,茶***茗飲***是南朝人代表性的飲料,而南朝的詩人們對茶竟然無所表示,不能不令人感到意外。其原因只好推測,或許唐以前的茶僅僅只是作為飲食物的作料或作為藥用,無法引起詩人們的興趣吧!

  左思的《嬌女詩》有“心為茶荈劇,吹噓對鼎[金+歷]”之句,描寫茶沸騰的樣子。接下來如果看“脂膩漫自袖,煙薰染阿錫”之句,出“茶荈”不過是做飯的一部分,何況主人公是作者的女兒。這與唐代的茶詩帶著隱逸的風格完全不同。

  另一首是張載的詩,因為是在成都白菟樓這種場合,因而有“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區。”上句“鼎食隨時進,為和妙且殊”,不過是描述成都食物豐富的文句。在繁華之都飲茶的情形,唐詩中就極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