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世人尊稱為什麼

  杜甫作為我國唐朝時期鼎鼎大名的傑出詩人,名垂千古,與李白並稱為“李杜”。如同李白被稱為詩仙一樣,杜甫也被後世尊稱為“詩聖”,那麼它的這個名號究竟是如何得來的呢?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甫被世人的尊稱,歡迎大家閱讀。

  

  杜甫“詩聖”這樣的譽稱不僅僅是因為他文學造詣極高留下了眾多流傳至今的絕妙詩歌,最重要是他的詩文中有許多作品都流露出了他悲天憫人心懷蒼生的思慮與情操。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中十分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沉穩樸素,在他的作品中能體現出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以及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以及強烈的政治傾向,社會內涵豐富。而另一個方面,杜甫的詩歌總體上可以用“抑揚頓挫”來涵蓋詩風,沉鬱表示的是他文章的深沉意蘊,而頓挫則是形容情感的迂迴抑揚;他詩文中的語言口吻、音律節奏起伏跌宕,他的文字用詞簡樸通俗,十分寫實,卻盡顯功底,綜上所述,因此杜甫被後人以“詩聖”的譽號來尊稱。

  杜甫的生平十分坎坷,他出生於富足的士家,但生活並不順利,晚年清貧且舊病纏身、老無所依。他仕途不順、懷才不遇卻堅決不向權貴低頭,儘管早年間他也如同李白那般縱情四海的放蕩輕狂,但是中年的他生活無依無靠,徒有一腔愛國熱情卻沒有報國的機會,在國家動盪身陷內憂外患之時,他日日以國家之憂而憂,以百姓之苦為苦,正是他這種心繫天下的博大胸懷感動了古往今來的世世代代人。

  杜甫號什麼

  “號”字在古代實在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古人們熱衷於別號的稱呼,尤其是深有學識的大家,一個人的名號除了含有自己內心的寓意之外,還與個人的經歷有關。例如著名偉大愛國詩人杜甫這樣的憂國憂民之人,除了他自取的一個審視奪度的號之後,後人還給他加上了不少尊稱名號。

  據歷史資料瞭解,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這一自號源自於其曾居住在古長安城南的少陵,而根據史料顯示,大多數詩人世家都喜歡將曾經居住過的地名改之為號,大概都有一份眷戀之情,特別是杜甫,對於長安城,對於大唐和百姓,始終憂國憂民的他難免對這片土地愛之戀之,所以自稱為少陵野老,世人則稱之為杜少陵。

  因為杜甫生在大唐由盛轉衰的特殊歷史階段,恰逢亂世,後生不得不顛肺流離,他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定居在天府之國四川,此時在友人的幫助下,他在成都郊外建起一座草堂,這段時期是他創作產量極高的階段,也被成為杜草堂。

  唐肅宗時期,杜甫任職左拾遺,後來因社會動盪流入蜀地,在嚴武的推薦下,他擔任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在中國詩歌史上佔領著具足輕重的地位,一生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其詩作更被譽為“詩史”,從後人給他的譽稱中可以看出他無疑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的故事

  杜甫,是我國唐朝時期傑出的大詩人,被後世稱作詩聖,在大多數人小的時候就早早地接觸並背誦了他的詩歌,上學以後更是在語文課本中頻頻出現,那麼這樣一位鼎鼎大名的歷史大家,在他的一生中有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呢?

  杜甫出生在一個名門士家,他小的時候十分調皮搗蛋,很是貪玩,每當院子裡棗樹成熟的時候,他一天要上上下下爬個無數回。據悉,杜甫小的時候到了五六歲的年紀,還是沒能好好記住一首詩,他的祖父非常非常生氣,於是對他嚴加管教,終於使他改掉了頑皮的壞毛病,加上杜甫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七歲的時候就能夠獨立作完一首詩了。後來杜甫發奮苦讀,為了自己能夠寫出好詩歌,他私下裡的習作能裝滿一整個麻袋。杜甫成名以後,也在自己的詩中表達過對於文學創作的體會,“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他的心得。

  由於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安史之亂的爆發促使了當時的盛唐極速走向崩覆。杜甫對於統治者只顧自己享樂,不思百姓疾苦的做法極度憤恨與不滿,於是大筆一揮寫下了唐詩三百首中的名作《麗人行》。這首七言長詩大膽地諷刺了皇家奢侈無度的生活並深入地揭露了其醜惡的面貌,使之成為了史詩一般的佳作,流傳千古。然而炙手可熱一詞也是源自於那首詩,表明權勢極盛,氣焰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