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和蔡倫的故事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今天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 ;具體內容如下,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造紙術簡介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製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古人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植物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自從造紙術發明之後,紙張便以新的姿態進入社會文化生活之中,並逐步在中國大地傳播開來,以後又傳佈到世界各地。

 

  “赫蹄”的傳說

  在講紙的發明以前,這裡先講一個關於“赫蹄”的小故事。

  西漢末年,趙飛燕姐妹二人都被召入宮,得到了漢成帝的寵幸,一個當了皇后,一個當了昭儀。宮中有個女官叫曹偉能,生了一個孩子,按說應該是皇子。趙昭儀知道了,就派人扔掉孩子,把偉能監禁起來,給她一個綠色的小匣子,裡面是用“赫蹄”包著的兩顆毒藥,“赫蹄”上還寫著:“告偉能,努力飲此藥,……,”就這樣,偉能被逼著***死了。

  這張包著藥還寫上字的“赫蹄”,究竟是什麼東西呢?二世紀末葉,我國學者應邵***東漢著作家。字仲遠。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西南***人。少時篤學博覽。獻帝時,任泰山太守。獻帝初,舊章湮沒,書籍罕存,他編集所聞,著《漢官儀》十卷,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制,多為他所訂立。還著有《風俗通義》三十卷、《漢書集音義》,今佚***解釋說,它是一種用絲綿做成的薄紙。原來在西漢時代,我國已經能製作絲綿了。製作絲綿的方法是把蠶繭煮過以後,放在竹蓆子上,再把竹蓆子浸在河水裡,將絲綿沖洗打爛。絲綿做成以後,從席子上拿下來,席子上常常還殘留著一層絲綿。等席子晒乾了,這層絲綿就變成一張張薄薄的絲綿片,剝下來就可以在上面寫字。

  這種薄片就是“赫蹄”,也就是絲綿紙。

  東漢永元十二年***公元一零零年***,許慎寫成了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這部字典裡已經收有“紙”字。他解釋“紙”字的意思,就跟在水中打製絲綿有關。因為最早的紙是用蠶絲做成的,和做絲綿又有密切的關係,所以“紙”字就用“系”做偏旁。

  這種絲綿紙的發明,是當時勞動人民努力實踐的成果。偉能死的時候是公元前十二年,毫無疑問,“赫蹄”的發明年代應該在這以前了。

  用絲綿紙質量高,但要用蠶絲做原料,不可能大量生產,不過它的製造方法卻給後人很大的啟發。
 



 

  造紙術的發明過程

  西漢初年,政治西漢麻紙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著《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許慎認為紙是絲絮在水中經打擊而留在床蓆上的薄片。這種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稱為“赫蹄”。這可能是紙發明的一個前奏,關於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漢書·趙皇后傳》中記錄了成帝妃曹偉能生皇子,遭皇后趙飛燕姐妹的迫害,她們送給曹偉能的毒藥就是用“赫蹄”紙包裹,“紙”上寫:“告偉能,努力飲此藥!不可復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測紙可能與絲有一定關係。

  遠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覆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紙張的出現

  紙是何時問世的,已很難確知了。根據考古出土的文獻,我們可以知道紙發明於西漢時期。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烽燧亭故址中出土了一片麻紙,同時出土的木簡有漢宣帝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的年號;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紀的古紙,紙呈泛黃色,已裂成碎片,最大的長寬約10釐米,最小的也有3×u65300X釐米。經鑑定,它是以***和少量苧麻的纖維為原料的,其製作技術比較原始,質地粗糙,還不便於書寫。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肅居延肩水金關西漢烽塞遺址的發掘中,也發現了麻紙二塊。其中之一,出土時團成一團,經修復展開,長寬為12×u65297X9釐米,色澤白淨,薄而勻,一面平整,一面稍起毛,質地細密堅韌,含微量細麻線頭,顯微觀察和化學鑑定都表明,它只含***纖維,同一處出土的竹簡最晚年代是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這些情況表明至遲於公元前一世紀中葉,在遙遠的邊塞已有了質量較高的紙,這種紙在內地的出現應更早一些,即它是在灞橋紙後約數十年內出現的。

  從這些事實說明造紙術自發明以後,其技術的進步是很快的。1978年,在陝西扶風又發掘得西漢宣帝時期的紙。1901年,先後在新疆和甘肅敦煌發現兩張東漢紙;1942年,在內蒙古額濟納河旁的東漢烽燧遺址中,考古工作者又掘得東漢時期約公元二世紀初年的紙張,即所謂額濟納紙,上有六、七行殘字,這可說是現存最早的字紙實物;1959年,在新疆民豐縣也發現了一張東漢紙;1974年,在甘肅武威縣一座東漢墓中,更發掘了一批東漢紙,這些紙比起西漢紙有著明顯的進步,十數張紙的上面都有書寫的字跡,有的是書信、詩抄,也有的是日常文書,可見這時的紙已經比較普遍地被人們用作書寫的材料了。東漢時期,不僅中原地區使用紙,而且傳播到了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區。另外,也不僅限於上層統治者使用,而是連民間也比較廣泛地使用起來了。可以說,東漢時期是造紙技術已經比較成熟的時期了。

  從出土的實物中我們可以知道,早期的紙都是以***為原料製成的。其製造工藝大致為: 漚麻 ,即把麻浸泡水中,使它脫膠;接著把麻加工成麻縷;然後把麻縷搗爛,又稱 打漿 ,使麻纖維分散開;最後進行 撈紙 ,也就是使麻纖維均勻地散佈在浸入水中的篾席上,再撈出乾燥,就成紙張。

  這個工藝過程與漂絮法極其相似,表明造紙工藝正是脫胎於漂絮法。當然,早期的紙還是很粗糙的,麻纖維搗得不夠爛,纖維在成紙時也分佈得很不均勻,因此還不便於書寫,大都只是用來包裝物品。但這畢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張,正是由於它的出現,才引起了書寫材料的革命。在這場書寫材料的革命中,蔡倫以其重大的貢獻而留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