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文化的介紹

  中國茶道文化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是指以茶為中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內容包括茶的歷史發展、茶區人文環境、茶業科技、千姿百態的茶類和茶具、飲茶習俗和茶道茶藝、茶書茶畫詩詞等文化一輸形式,以及茶道精神與茶德、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諸多方面。

  茶文化具有社會性,飲茶是人類美好的物質享受與精神品嚐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飲茶文化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茶文化還具有廣泛性,茶文化雅俗共賞,各得其所從宗教寺院到宮廷顯貴,從文化雅士到人民大眾,出現了不同的飲茶活動;茶文化還具有民族性,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茶俗有的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容,有的追求精神享受,重在飲茶情趣;茶文化還具有區域性,“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中國地廣人多,受歷史文化生活環境、社會風情、以及地理氣候的影響,中國的茶文化呈現出地域性的特點。綜上所述,中國茶文化的特徵決定了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傳承性的特點。

  中國茶文化融合了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觀念,主張以茶協調人際關係,實現互愛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並以茶的清廉、高潔之精神磨練自己的意志,用於明倫理、倡教化。中國茶文化還融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使人們體悟到人必須順應自然,符合大道,才能獲得身心的解放茶是吸收了天地精華的靈芽。中國茶文化還融合佛家“普度眾生”的思想觀念,主張用茶 的雨露澆開人們心中的堡壘,使人明心見性。

  中國傳統茶文化精神,負載了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內涵,其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的文化因素在現代文明進步社會中正在發揮其自身的積極作用。

  中國茶道文化的歷史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樑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遊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儘量節儉,不要以三牲為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鹹同此制。”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淡。東晉、喃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年也不允許。天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裡,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絡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秀之物。儘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