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財稅政策對我國的啟示

摘要:發達國家通過研發補助金、委託費、稅收優惠政策和政策性融資等財稅手段推動科技進步。西方國家財政支援科技進步的具體做法,對正處於產業結構轉型時期的中國而言,具有特別重要的借鑑意義。在技術進步週期明顯加快的趨勢下,中國政府必須進一步加大對科技進步的投入力度,有選擇地進行專案扶持,並加大對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政府採購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作用,運用稅收優惠政策積極推進產業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
  關鍵詞:技術進步;稅收優惠政策;財政政策
  
  一、 發達國家財稅優惠政策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在經濟資訊化、全球化的基本趨勢下,美、日、歐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競相憑藉自身在技術方面的優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並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力度。在新技術革命的影響下,資訊產業、生物醫藥工業、金融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獲得了快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通過科技進步基礎上的產業結構轉型,有力地支援了經濟的持續增長。

  作為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技術進步主要依靠市場力量的推動,但政府財政在科技進步方面的作用也是極其重要的。在發達國家,在每一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政府都有一個明確的產業技術政策,並通過研發補助金、委託費和政策性融資等財政手段確保產業技術政策的貫徹落實。為了推動本國的科技進步,西方發達國家都特別注重加大對科技進步的投入力度。如美國、日本於1999年政府用於R&D財政投入佔當年全國R&D總投入的比重分別為27%和22%。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聯邦政府用於生物技術方面的研究經費每年都維持在10多億美元的水平。根據經濟成長、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所處階段的不同,西方國家財政對科技進步的支援的範圍和手段也會有所不同。在經濟發展初期,財政一般主要通過補助金、開發委託費、政策性貸款和優惠稅收政策等形式重點支援主導產業的技術開發。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政府財政政策的重點主要轉向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援。政府通過資助各種基金會、研究院所和產學研聯合體等進行產業技術開發,並通過智慧財產權的轉讓,實現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在技術進步的產業化和規模化環節上,西方國家一般通過政策性融資和稅收優惠政策予以扶持和引導。如日本政策性投資銀行根據政府有關政策意向,向民間企業提供低息貸款、擔保、購買企業債券,對民間金融機構進行補充融資和獎勵。在西方國家,財政對技術進步的扶持和引導,一般都是以專案為核心,以客觀標準為尺度,實施非專向性補貼政策。
  
  二、 發達國家對中小企業具體優惠政策
  
  在對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支援方面,美、日等西方國家都有專門針對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政策、法律和政府職能部門。美國政府通過政府採購等手段對中小企業予以扶持。具體在稅收優惠政策方面,在對高新技術產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的環節與方式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支援科技進步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體現為事前扶持與事後鼓勵相結合,將對科技開發的重視與對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視有機地結合起來。基本的做法是:
  一是對企業投入的研究開發經費給予優惠允許企業按投資額的一定比例或全部抵繳所得稅。如法國政府規定,凡研究開發投資比上年增加的企業,均可以申請按增加額的50%抵免所得稅。
  二是普遍實施加速折舊政策。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固定資產的平均折舊年限僅10年左右,年折舊率為11%~12%。通過加速折舊政策的實施,以加快技術裝置的更新。
  三是建立科技發展準備金制度,即允許企業按照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發展準備金。如韓國稅法規定企業可按銷售收入的3%(技術密集型企業為4%,生產資料產業為5%)提取技術開發準備金,並允許在3年內用於技術開發費、技術資訊和培訓費及有關技術革新計劃資金等方面。
  四是注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結合。如美國稅法規定公司委託大學或科研機構進行基礎研究,所支付的研究費用的65%可以從所得稅中予以抵免,並對新產品的中間實驗產品給予免稅優惠政策。在科技稅收優惠的稅種選擇方面,西方發達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體現在公司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增值稅三大稅種上。發達國家一般都將公司所得稅作為科技優惠的重點。在增值稅型別的選擇方面,西方發達國家一般都選擇消費型增值稅。在個人所得稅方面,對個人獲得的科技獎勵、特許權使用費收入都實施優惠措施。
  西方發達國家科技財稅優惠政策的具體做法,對正處於產業結構轉型的中國而言,具有特別重要的借鑑意義。近年來,隨著國內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跨國公司已經開始將中、低技術向我國轉移,在部分領域,高階技術也開始向我國轉移,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開始將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製造業轉移到中國。從我國國內企業的現狀來看,整體技術水平還較為低下,受技術開發力量、技術開發經費等的制約,企業技術開發能力還相對弱小,技術創新嚴重不足。在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國企業面臨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三、
  
  1. 要充分利用WTO《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的有關規定,在3年過渡期內繼續保持原有的有關促進技術進步的政策的同時,應逐步建立一個以政策性銀行的低息貸款、向研究型機構的R&D活動提供財政資助和特別財稅政策為主要內容的促進技術進步的政策模式。3年過渡期滿後,政府貸款利率或貼息水平必須控制在WTO相關規則允許的範圍內。財政的資助必須是非專向性的,並不超過工業研究成本的75%或部分前技術開發活動成本的50%。  2. 進一步加大對技術進步的投入力度。鑑於長期以來政府研究與開發投入的嚴重不足,可以考慮規定一些硬性的指標,要求政府研究與開發投入佔GDP的比重及財政收入的比重必須達到規定的目標值。安排的科技經費要集中用於加快發展高科技和高新技術產業,以推動新興產業的崛起,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要用於我國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使傳統產業能夠煥發出新的活力。在科研經費的使用方面,要引入競爭機制,通過嚴格的招投標制和課題負責制,確保政府科技經費的有效使用。同時,政府科技經費的使用應堅持有償使用與無償使用相結合的原則,凡基礎性研究,政府應實行無償投入,應用研究及實驗發展方面的經費投入以堅持有償使用為原則,政府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以貸款的方式向科研機構、大學、企業及其他機構提供資金,這些相應機構必須用自身的科研成果轉化的收入來還本付息。
  3. 財政扶持專案應突出重點,講求實效。在政府財力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運用財政扶持和引導技術進步必須要突出重點,講求效率,而不能遍地開花。根據我國目前的國情,技術改造專案應重點選擇關係國家安全的產業、公益性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競爭性產業。
  4. 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技術進步的扶持力度。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為中小企業的技術進步提供支援的制度體系,建立和完善促進中小企業技術進步的法律法規,為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製度保證。政府財政可通過稅收優惠、財政投融資及政府採購等手段,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技術進步的扶持力度。為促進中小企業的技術進步,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還可從資訊、技術人員培訓及其他服務等方面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援。
  5.必須通過各種財稅政策手段的綜合運用,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在財政政策手段的運用方面,首先必須充分運用好財政貼息這一手段。高新科技產業是高投入、高風險的投資領域,對這一領域,除國家進行少量的直接投資外,可以藉助於財政貼息槓桿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該領域。財政貼息向高新科技產業適度傾斜,加大對該產業的政策扶持,有利於拓寬融資渠道,推動該產業的發展,並相應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使整個產業結構能從低階化狀態向高階化狀態轉化。在傳統產業部門,通過財政貼息手段的運用,使企業在技術改造缺乏資金的情況下,能夠以國家信用作支撐,獲取金融機構的貸款,充分調動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的積極性。
  6.必須改變我國的稅收優惠政策,實現稅收優惠由區域傾斜轉變為向產業傾斜。稅收優惠政策措施要能體現和貫徹落實國家產業政策的基本要求,對高新技術產業、以及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及其他需要積極鼓勵發展的產業,應根據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在流轉稅方面,除實現增值稅的轉型外,應對高科技產業在增值稅政策方面實行適度傾斜,使高科技產業增值稅整體負擔率能大幅度降低。對進出口稅收政策要做出適當的調整,改變目前進出口環節大面積實施稅收優惠的做法,應只侷限於對高新技術及裝置的進口,視不同的情況給予稅收上的優惠。在企業所得稅方面,應按照稅收的國民待遇原則,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制,特別是在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上要儘快統一。統一後的稅收優惠政策,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充分體現產業發展的客觀要求。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可實行減免所得稅的稅收優惠。在運用減稅、免稅、低稅率和零稅率等直接稅做優惠的同時,更要特別關注加速折舊、納稅扣除、稅收低免、投資抵免、稅收饒讓等間接稅收優惠方式的運用,實現科技稅收優惠方式的多元化。
  7. 要充分發揮政府採購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扶持作用。隨著我國政府採購制度的推廣實施,政府採購規模將越來越大,政府採購的範圍也將日益擴大,相應地政府採購活動對國民經濟總量及國民經濟結構所產生的影響將越來越大。為了扶持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企業技術進步,在政府採購方面,必須儘可能地多采購本國產品,對國內高新技術產業實行傾斜。只有在國內不能提供或技術性能存在明顯差異的情況下,才可考慮採購外國生產的產品。
  
  參考文獻:
  1.劉群,李倩.發達國家科技稅收優惠政策的運用.經濟日報,2002-11-19.
  2.劉建民.加入WTO後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稅收政策選擇.財政研究,2002,(6).
  3.李毅,佟福全等.美、日、歐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比較研究.經濟研究參考,2003,(6).